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南陵的先民们在牯牛山兴建了一座古城(现籍山镇先进村),他们在此创造了当时辉煌,写下一页灿烂的南陵古文明。

  “牯牛山”是人工历经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堆建形成的高台地,逐而建成一座布局合理、规模宏大的古城。它形似浮在水中的牯牛,故而称之“牯牛山”。先民们充分利用了本地水资源优势,“以水为路,以船代车,以桥相连”,兴建了古城,古城亦叫“水城”。它面积约七十万平方米。如此规模及布局的古城在当时可谓大城市了。

  牯牛山古城遗址是目前发现安徽长江以南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城址。有的专家认为,牯牛山古城可能是春秋吴国的早期国都。它的发现对研究吴、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填补了本地区先秦史的空白,尤其是对探索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青铜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文物局正在整理考古研究取得的成果,拟将其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全县文物普查时发现了牯牛山古城遗址以后,立即引起了中外考古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先后有北京大学、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大、安徽大学等考古研究单位的百余名知名专家和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及台湾的考古学者来陵参观、考察古城遗址。中央电视台以及省、市、县电视台曾对牯牛山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进行多次报道,芜湖市电视台还制作了古城专题宣传片。省文物研究部门将牯牛山古城遗址列入重点考古研究课题。安徽大学、东南大学将其作为本科生考古发掘实习地。

  1996年至199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遥感实验室与省地质遥感应用中心联合利用遥感技术对古城遗址进行全面的调查,发现轮廓清晰的古城遗址,并对航空遥感照片进行解译,绘制出位置图。这也是安徽境内首次利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调查。199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南陵县文物管理所对古城进行首次发掘。通过考古发掘,出土了陶器、原始瓷器和石器、冶炼铜渣等百余件,标本数百件,器类主要有鼎、鬲、豆、釜、甗、罐、盂、盆等,从器形分析,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可以形成独立的考古文化类型——“牯牛山文化”,同时它又与周围各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古发现,古城由四个高台地组成,四周分布着四条水道(即护城河),西南有进水口,东北有出水口,形成规则的长方形,长约900米,宽约750米。最高最大的台地为主城部分,其余为辅助城。每个台地之间有水道隔开,索桥相连,水道与外围护城河相通。护城河宽约20-50米,虽然历经数千年的沧桑,部分河段已经淤塞,但大部护城河现在仍为河道或水塘,至今护城河与古城原貌轮廓仍然清晰可见。古城有主次之分,功能有别,说明古城设计合理,布局严谨,从而达到既可防御又可进攻的目的。

  古城四周有人工堆建的夯土城垣,现在仍有残垣保存。城内有大量的红烧土和炼铜铜渣、制陶遗迹以及生活遗迹,文化层厚2-3米之间,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除此之外,还发现了炭化了的稻谷、稻草以及打渔使用的网坠等。证明了居住在牯牛山古城的先民们依靠种植水稻等农业和捕鱼业为生计,同时还熟练掌握高温烧制耐用的印纹硬陶器技术,也能冶炼冰铜和铸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文物部门已在本县境内征集了四十余件春秋以前的青铜器物,其数量和质量是皖南其他市、县所不具有的,其中南陵文物部门收藏的春秋青铜龙耳尊就是本地代表青铜器,此尊为国家一级文物,列入中华文明文物精品系列。

  笔者参加牯牛山古城的考古发掘工作,接待过多位知名专家,听取他们对古城的看法,又根据已出土的大量器物、标本以及各方资料分析,笔者以为,古城的建立与南陵的铜矿资源有着必然的联系。牯牛山古城是在商代晚期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一处古城。由于南陵大工山地区的铜矿业的兴起,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其管理,牯牛山古城就成为大工山古铜矿采冶的行政管理机构的所在地。春秋中期古城已成为长江下游南岸最重要战略要地之一,是本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并发挥了巨大的辐射功能。从地理位置来看,牯牛山古城地处平原与丘陵过渡地带,攻能进,守能退,是控制上下往来的咽喉之地,位置十分优越;从交通运输途径来看,在遥感解译图上得知古代漳河从古城的护城河穿过,经繁昌流入长江,而漳河的上游支流峨岭河从大工山古铜矿西周至春秋大型冶炼场江木冲遗址西侧流过,因此古城与古冶炼场之间依靠漳河水系以船相通,又可通过长江水运通往沿江各地,具有交通便利的优点;从三大遗址出土的器物特征来看,距古城西南1公里处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皖南土墩墓群(千峰山),距另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工山古铜矿江木冲冶炼遗址20公里,三地皆出土了大量的生活器具,通过比照,同一类器物的造型、纹饰、质地、特征完全一致,表明三大遗址为同一时期、同一行政区域范围。同时也印证了千峰山土墩墓群埋葬的就是牯牛山古城内及周边的居民;从古城内发现了大量冶炼、铸造的铜渣来看,古城内已设置的铸铜作坊,对大工山古铜矿冶炼出的初制品——“冰铜锭”进行再精炼加工,从而在古城内制作出各种礼器和兵器。因此说,牯牛山古城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工山古铜矿遗址和千峰山土墩墓群,构成周代南陵人的采冶区、管理区、墓葬区,显现了南陵在先秦以前的繁荣。当时的吴、越国就是凭借着本地域丰富的铜矿资源和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硫化铜采炼技术,以及众多的科技人才,如当时的铸剑大师“干将”、“莫邪”、“欧冶”等,开始了扩张势力范围的战争,吴、越国成为不可一世的春秋五霸之一。

  古城存在时间约为一千余年,商代晚期为兴起阶段,西周时期为发展成熟阶段,春秋时期为鼎盛阶段,到了战国早期古城突然废弃至今就是两千余年,消失的原因有待考古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古城地处两条国道的交汇处,距县城仅3公里,而且古城是皖南地区保存最好的古城遗址,人为破坏较小,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