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兴泉

  芜湖近代报刊,始创于清末,截止1985年底,先后约有100余种。其历史之长,数量之多,均居安徽全省前列,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一、最早的近代报刊

  1876年(清光绪二年)中英烟台条约开芜湖为通商口岸。随着英、日,俄,美国经济侵入,芜湖市场畸形发展,商旅往来频繁,武汉、上海等地的报刊也相继传入芜湖。及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列强瓜分,迫在眉睫,致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兴起,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纷纷创办报刊,倡导变法维新。据说,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芜湖即有《皖报》。

  据现存木版刻印的《芜湖皖报馆章程》①中:“本报虽名皖报,实为务实维新之报”、“拟仿湘报章程”的条文,和《湘报》始创于1898年3月7日②的史实,芜湖《皖报》当在1898年3月之后创办。1898年9月21日,清慈禧“后党”发动戊戌政变,查禁全国报馆,《皖报》自无例外。由此推断,《皖报》存在时间不长于半年。时间虽短,却为芜湖近代报刊之滥觞。

  戊戌变法维新失败后,国内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才能救亡图存,光复中华。一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报刊,先在日本、继在上海纷纷出现。1899年革命党人汪熔“在芜湖创设白话报”③。惜资料无存,然从汪熔于1900年离芜去湖南领导自立军起义、事泄死于狱中的记载④和白话报名称分析,汪熔创设的白话报,内容相当异于主张“务实维新”的《皖报》,文体也不同于《芜湖皖报馆章程》的文言文,应是我国早期的白话文报刊之一⑤。

  1903年春,绩溪人汪孟邹在芜湖原中长街20号,创设芜湖科学图书社,出售上海出版的《黄帝魂》、《革命军》、《苏报》和《复报》等新书报刊⑥。同年底,怀宁人陈独秀由上海返回安庆,与房秩五、吴汝澄等筹创《安徽俗话报》。由于“芜湖是工商集中地区,利于宣传工作”,和“汪孟邹当时亦倾向革命”⑦,所以《安徽俗话报》自1904年3月31日(清光绪三十年二月十五日)创刊号起,直到终刊,一直是由在芜湖的汪孟邹经办印刷、发行事宜。

  《安徽俗话报》为18开书本式装订,每期一册40页左右。始由陈独秀、房秩五、吴汝澄等编写稿件于安庆,寄交芜湖汪孟邹转付上海东大陆图书局铅字印刷。再运回芜湖由科学图书社揽总发售。1904年夏,房秩五去日本、吴汝澄回桐城,陈独秀来芜教书,遂在芜湖科学图书社继续主编、发行《安徽俗话报》。原定每月两期,朔望发行,但常脱期。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五日)的第21-22期合刊,是现今能见到的最后一期。期发行数为1000册至3000册左右。因刊登涉外消息“为驻芜英领事要求中国官厅勒令停办。”这是现有原件存世⑧的芜湖最早的近代报刊。它“是表面普及知识,暗中鼓吹革命的工作”⑨,“作为爱国宣传的喉舌,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恶,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和革命热情”⑩。在安徽地区的革命青年中,起了“组织革命和宣传革命的作用”⑪。

  二、辛亥革命前后的报刊

  1904年夏,芜湖出现了对公众免费开放的“阅报处”⑫,在外地报纸的影响下,芜湖商政各界人士迫切需要一张本地报纸、以及时传播本埠工商行情、政治、社会新闻。《安徽俗话报》虽在芜湖总发售,但多销往外地,据该报自已统计,到第五期“仅省内的销售量已为1346册,……芜湖为100册”,数量甚少。于是,芜湖人齐月溪(宗濂)和流寓芜湖的无为人王活天、太平人谭明卿、合肥人焦二风、浙江人吴少斋等,于1905年到1911年,在芜湖先后办起了《鸠江日报》、《商务日报》、《芜湖日报》、《风月谭》、《芜湖新报》、《中江日报》、《皖江日报》七种民营报刊,另外还有《皖报》。其中只有谭明唧主办的《皖江日报( Anhwei Guzette》,从1910年12月21日(清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创刊起,断续出版到1937年12月停刊,绵延27年,为芜湖报业史上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其他六报均因经营亏损,短者月余即易主改名(《如鸠江日报》),长者也不过两年左右即自行停办(如《风月谭》)。这个时期报纸,各报人员很少、版面单调呆板、印刷粗糙简陋,大都影响不大,但是,却促进了芜湖印刷业由木版刻印向铅字活版机印的发展,为以后芜湖报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条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皖江日报》及时发行号外予以报道。同年11月芜湖光复。1912年(民国元年)3月11日“临时约法”公布,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因此,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和共和党、社会党,分别在芜湖设立支部,创办《安徽民报》、《安徽日报》和《共和日报》、《讽报》等党派报纸⑬,同时,民营报刊也随之勃兴。除原有的《皖江日报》外,新创办的有《农业日报》、《皖江潮》、《演说白话报》、《鸠江潮》、《金钟白话报》、《现世报》、《醒世报》、《醒报》、《闲谭》、《皖江新春秋》、《繁华新语》、《芜湖花报》、《直言报》、《灿花目报》达14种之多。

  1913年(民国二年)1月16日,芜湖社会党纠众冲毁皖江日报报馆⑭;3月7日,驻芜皖军龚振鹏捕杀邢荡湖等青年学生⑮,(按:邢荡湖等为社会党员,参与《讽报》创办⑯);5月,袁世凯两度通令全国“遇有借端煽惑之人,应即按照军法,尽法惩治⑰”,以钳制舆论;7月,国民党率军队数十人将皖江日报馆抄毁一空⑱;8月,全国查禁社会党⑲,11月,全省解散国民党⑳;一时,芜湖政局混乱,商民人人自危,报刊遂纷纷停办。迨至1914年(民国三年)袁世凯颁布“报纸条例”和“出版法”,进一步钳制舆论,芜湖仅剩有《皖江日报》、《直言报》、《闲谭》等少数报刊㉑。1915年(民国四年)10月21日,江宁人张九皋以遵照报律、专刊工商行情以及有关实业的论说㉒,得以获准创办《工商日报》,直到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数日停刊,先后延续26年(1937.12-1946.1停刊),是为芜湖第二张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民营报纸。

  1916年(民国五年)6月20日,恢复“民元约法”,7月16日废除“报纸条例”。《皖江日报》与《工商日报》先后改出对开大报,扩大版面,除以一半以上的版面刊登广告、启事和工商行情外,都增添了电讯稿、本埠新闻和副刊。皖江日报馆聘请潜山人张心远(即张恨水)编辑文艺副刊,并在该报副刊连载了他的第一部言情小说《紫玉成烟》,开芜湖报纸连载长篇小说之先河。《工商日报》创办人张九皋也亲自主编副刊“工商余兴”。

  三、“五四”到“五卅”运动中的报刊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等新思想,随着北京、汉口、上海等地的报刊传入芜湖,很快在芜湖中等学校师生中流行开来。《皖江日报》主笔郝耕仁将其主办的副刊改辟为《皖江新潮》、集聚高语罕、钱杏邨(阿英)、蒋光慈、李克农、李宗邺等革命志士、进步师生为其撰稿。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映社会生活,讨论婚姻自主等,对当时学生运动起了启导作用,并推动了芜湖报刊的文体改革。《工商日报》也随之改变文体、刷新内容,聘请镇江人张卓哉(笔名大荒)主编副刊,连载张恨水写的长篇小说《皖江潮》。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由进步师生创办的、以追求民主、发扬科学、宣传新思想、改造社会和主持舆论为宗旨的期刊。其中较有影响的为《芜湖学生会旬刊》、《芜湖》半月刊。另外,在学校内部发行的油印小报有《前进》、《实践》、《海灯》等。

  1919年和1920年,张九皋和谭明卿代表芜湖报界赴上海北京参加了全国报界第一、二届联合会㉓。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的翌年,芜湖成立了外交后援会,5月创办《苍茫》半月刊。《皖江日报》、《工商日报》也积极参加声援活动。在民情激愤、反帝爱国的气氛中,芜湖报业又逐渐复苏。从1926年到1929年期间,先后有《赭山》半月刊、《星报》、《芜湖日报》、《六点钟晚报》、《皖江民报》、《商协周刊》、《精报》、《国货周刊》、《芜湖学生》、《昃日》半月刊、《民国日报》、《三民导报》、《导报》、《新芜湖》共计14种报刊问世。但大都旋出旋停。

  1928年至1929年,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一、二届临时委员会的机关报《血花》(王步文)、《红旗》(尹宽)也在芜湖出现。由于这两种报纸均系油印小报,党内秘密发行,故在社会上鲜为人知。

  1930年,国民党政府颁布“出版法”44条,实行报刊注册登记制度,《皖江日报》这年又因刊出“共产党万岁”口号事件被勒令停刊一年,所以芜湖一度只有《大江日报》和《工商日报》两家报纸。1931年柏毓文等创办《中江报》,约一年停刊,1931年底,《皖江日报》解禁复刊,到1937年12月芜湖沦陷前夕,芜湖仅有皖江、工商、大江等几家日报正常出版。其他《芜湖艺报》(三日刊)、《正言报》两报出版数月即停;《芜湖镜报》、《芜湖大公通讯》、《芜湖新闻》、《芜湖新报》、《芜湖导报》、《芜湖大风周刊》六报刊,仅见报名登记于国民党政府《内政年鉴》,情况不详。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由谢慎修主办的《邮话月刊》到1936年4月,共出12期,为芜湖最早的集邮专业性刊物。

  四、抗战胜利前后的报刊

  1937年12月10日,芜湖沦陷,所有报刊均停办。1938年7月17日,在日本占领军的卵翼下,伪芜湖县政府利用《皖江日报》厂房和未迁走的印刷器材创办了伪《芜湖新报》,充当日寇的代言人,直到1945年9月抗日胜利时被查封。在这期间,流亡在外地的原工商日报报馆人员,先后在合肥出版了《工商日报》(三河版)三个多月;在四川出版了《芜湖晚报(宜宾版)》一年多。1944年,原《工商日报》编辑、《芜湖晚报(宜宾版)》社长张衡山代表两报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性报业协会成立大会㉔。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首都迁回南京,被迫废除新闻检查。于是各种政治势力,竞相扶植或创办报刊,作为争权夺利的舆论工具。芜湖毗邻当时的京畿,人文荟萃,自为各种政治势力所瞩目。芜湖报业也因之空前繁荣。从1945年9月到1949年4月的三年多时间里,先有《复兴日报(芜湖版)》、《大江日报》、《皖江、工商报联合版》、《工商报》复刊;继有原在屯溪出版的《复兴日报》、《火炬日报》、安庆出版的《国事快闻》迁来芜湖。而新创办的日报、晚报、周刊、月刊,更似雨后春笋,前后达27种。同时,有名可查的新闻社、通讯社也多达20余家㉕。其中,除大江、工商、复兴、火炬四家报馆自有印刷厂、所,正常出报;警光、大雷等少数新闻、通讯社经常发稿外,其余报刊、新闻通讯社、人员既不固定、又无印刷厂、所,多随政治时局的变化、各派势力的消长而时生时灭。在这期间,地方当局冲砸报馆、捕人下狱事件时有发生,报馆印刷工人为增加工资曾数次罢工;因此,报纸也出现迟出或短暂停刊情况㉖。

  这段时间报纸,期发行数一般在数百份与二、三千份之间,都是铅字活版,人工机印、没有新闻照片,偶有美术作品或广告画,也多是用木刻上机印刷。极个别的偶到外地制照片版,带回印刷。版面上的广告、启事,仍占主要地位。一般都有本报社论、国内外电讯、本埠新闻。除少量采用国民党中央社、本地新闻通讯社稿件,和经常剪辑外地报纸消息外,本埠新闻均由各报记者采写。各报普遍设有副刊,刊登文艺作品和生活知识、文娱消息。有的还有几个甚至十多个专业性的副刊。因而大量记载了当时芜湖的经济、政治、文教、社会的发展情况,为芜湖地方历史保存了有用的资料。此外,中国共产党在芜湖的地下组织,也利用当时报界的混乱,派出自己的党员任椿、沈敦义㉗、吴道哉(任陵)、姚友林,以《复兴日报》记者的公开身份,调查收集有关军事、企业等方面的情况、动态,为芜湖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五、芜湖报业的根本性改变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原有的地方报刊,新闻通讯社,除了《工商报》只刊登新华电讯稿件外㉘,全部停止活动。4月28日,芜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派刘俭、柳星三接管《大江日报》社。29日出版《新华电讯》,《工商报》遂即终刊。

  《新华电讯》为对开四版日刊,在皖南地区发行。1949年6月18日,中共芜湖市委决定创办机关报,6月25日《新华电讯》终刊。

  1949年7月1日,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芜湖日报》创刊。直到1985年的36年间,报名虽有变更(如1952年至1956年的《芜湖大众》,1978年到1979年的《芜湖简报》,1979年到1984年的《芜湖报》),版面大小、发行范围也屡有变化,均因适应行政建制的调整所致,其党报性质始终一以贯之。在这期间,在芜湖出版的还有中共皖南区委的《皖南日报》、中共芜湖地委的《芜湖报》,和中共芜湖县委的《芜湖县报》。唯一的例外,是《新工商报》。它是《芜湖日报》在1949年9月22日改名为《皖南日报》后,由芜湖工商界集资于1950年10月1日创刊,至1952年5月31日终刊,是建国以后,芜湖唯的民办报纸。

  建国以后,芜湖报纸事业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稳步发展。报社业余通讯员遍及全市各级党的组织。报纸内容也很快从报道解放战争进展,转向围绕经济恢复和计划建设有关的政治、经济方针、政策的宣传;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和呼声的“读者来信”,也经常占有相当显著的版面。并在编采人员中先后开展了“消灭报纸上的差错”、“通俗化改革学习”等活动,以加强基础建设,报纸质量有所提高,副刊也办得比较通俗、活跃。

  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报纸即采用规范简化字替代繁体字;同年1月20日起,标题、正文的均由竖排改为横排。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后,报名下均加注汉语拼音字母。(“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报纸,报名未加汉语拼音字母)。

  1957年到1966年,全国开展反对资产阶级右派、大跃进、公社化、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及社会主义教育等运动,“左”的指导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强调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报纸宣传也随之出现了“左”的浮夸现象。报社内部人员有的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有的被调离岗位。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报社首当其冲,工作人员或调离报社,或下放劳动,内部基础建设被严重破坏,甚至中国共产党在报社的领导权也一度被所谓的“造反组织”夺取过去。1967年1月11日,《芜湖日报》改名《新华电讯》,不发地方消息,1月19日,又更名《新芜湖报》。同时,各种非法铅印的派性小报,多如牛毛,充斥江城。流言、谣言和“假、大、空”文章在当时的报纸上,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直到1972年1月1日,中共芜湖地委决定,停办《新芜湖报》,恢复出版地委机关报《芜湖日报》。但仅出了三个月,即奉命停刊。

  1970年9月24日创办的、中共芜湖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会议《简报》,会后一直不定期地在内部出版发行。到1972年4月《芜湖日报》停刊后,遂成为实际上的市委机关报。1978年改名《芜湖简报》,到1979年6月,先是周一刊,后改为周二刊,四开四版,定期内部发行。这张报纸在组织生产、恢复社会秩序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从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5年,随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了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针政策,报社得以重新组建,1979年7月1日,在《芜湖简报》基础上,正式出版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芜湖报》(周三刊),1984年7月1日,恢复《芜湖日报》(周六刊),并新建了一座1500平方米的五层大楼,组建了报社印刷,从而结束了解放后党委机关报一直由市新华印刷厂承印的历史。报纸宣传内容日益丰富多样,地方特色逐步增强,期发行数由5000份增加到16,000份。在这期间,报社不仅参与组织、发动全市性的各种社会活动,还极积加强与省内外报社的横向联系和新闻业务交流。

  1980年10月,赵厚才、周祥鸿代表《芜湖报》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华东六省部分城市报纸座谈会;1981年4月,黄寿彭、汪兴泉代表《芜湖报》会同兄弟报社倡议,并在滁州召开了全省首届报纸副刊工作会议;1983年4月,苏彦彬代表《芜湖报)参加中国新闻学会在无锡召开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研讨会;9月,黄寿彭代表《芜湖报》参加由中国新闻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湖南日报》社在长沙合办的纪念毛泽东诞生九十周年新闻理论研讨会;1984年9月,陈莉代表《芜湖日报》参加在承德市召开的全国首届地市报纸群工研讨会;1985年7月,苏彦彬代表《芜湖日报》参加新华通讯社在北京召开的地、市报社总编辑座谈会。这些活动,扩大了《芜湖报》、《芜湖日报》在省内外的影响。

  1981年,安徽省新闻学会成立。《芜湖报》社以团体会员加入,副总编赵厚才当选为理事。1985年、《芜湖日报》总编苏彦彬、副总编赵厚才出席省新闻协会、学会第二届理事会会议,苏彦彬当选为常务理事。

  1982年5月,《芜湖报》和《安徽日报》共同在芜湖召开全省第二次报纸副刊工作会议,省内21家报社派员参加。1984年12月,《芜湖日报》受安徽新闻学会委托,接待了日本国《朝日新闻》社记者木多森一,并派人陪同采访。

  在这六年中,芜湖各机关、学校、企业的内部报刊纷纷出现。刊期有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不定期等,共约30余种。其中铅印、定期出版的半月刊有《安徽师大》、月刊有《芜湖科技报》、《芜湖青年》、《芜湖师专》、《安徽机电学院》、《芜湖环保》、《芜湖卫生》等约10种。

  综观芜湖近代报业,滥觞于清末维新高潮,夭折于戊戌政变。继勃兴于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复受挫于洪宪复辟。因“五四”“五卅”运动而复苏,再受制于国民党政府的新闻检查。由抗日战争胜利而空前繁荣,以芜湖解放而出现根本性变化。建国以后,日趋兴盛,却遭“文化大革命”动乱的严重破坏。以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机,复得振兴开创新局面。八十七年中,其兴衰萎盛,均受到全国政治形势演变的制约。

  就报刊事业发展而言,以1949年芜湖解放为界,前期5年,报刊名目多达99种,期发行量一般为数百份,少数几家达到二、三千份;后期36年,报纸虽仅17种,期发行量至少在五千份以上,多者达二、三万份。报纸正文,从清末报刊出现开始,即用繁体字竖排印刷,一直到1956年才改为横排,并采用简化字;版面形式由呆板、单调逐步演变为活泼、多样,图文并茂;基本文体,则历经古文、白话文、古文夹白话、通俗口语、发展到多样灵活的现代散文,而副刊的有无、多少,则是报纸兴衰的明显标志之一。

  从报刊的基本内容考察,大致过程是,始初为灌输知识,开通民智、宣传变革,救亡图存;继而刊登广告启事,传播工商行情,副以社会动态,文艺小品;再次是宣传政治主张,服务于阶级斗争。到1979年以后,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宣传改革开放,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从而使报纸逐步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双向传播信息、舆论影响的有效渠道,是八十七年中芜湖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1987年12月29日初稿
1990年10月18日定稿

注释:
①原件藏安庆市图书馆,芜湖日报社有复印件。
②余家宏等编写:新闻学简明词典,第397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③④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卷,第51页,中华书局,1981年6月。
⑤施乡:最早的一种俗话报,芜湖日报1957年7月7日三版《话说芜湖》专栏。文中说:我国最早的通俗报刊,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在无锡出版的《无锡白话报》
⑥邹义开选编:安徽大事记资料(上册),第11页。汪菊侬・回忆汪原放的一生,芜湖党史资料,1985年第4期第3页。
⑦李则纲遗稿: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第7、9页。
⑧安徽省图书馆藏有《安徽俗话报》第1-22期影印件。
⑨蔡元培语,转引自李则纲遗稿。参见注⑦
⑩周新民遗稿摘编:记安徽公学,安徽文史资料第5辑,第69页。
⑪高一函:辛亥革命前后安徽省青年学生思想转变的概况,辛亥革命回忆录(四),第434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⑫邹义开选编:安徽大事记资料(上册),第13页载有:1904年7月8日,芜湖西门内仙源公所业已开设阅报处,愿阅者晨十钟起至五钟止,皆不取费。
⑬⑯张九皋遗稿,芜湖光复记,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11-112页;114页。
⑭⑮⑰⑱⑲⑳⓪邹义开选编:安徽大事记资料(上册),依次见第74,75,77,80,82,86页。
㉑国庆纪念中芜湖报纸之过去与未来,《工商日报》民国十七年十月十日增刊。
㉒张九皋自传(未刊稿)第11-12页,芜湖日报社存有张衡美摘抄的复印件。
㉓张孝康:芜湖报业简史,安徽文史资料,第15辑,第169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㉔张衡山:忆《芜晚》(未刊稿),第8-9页,芜湖日报社有复印件。
㉕新闻通讯社名称为:警光、复兴、前锋、建国、东方、江声、安徽、中江、京芜、大雷、中流、青锋、民意、正风、综合、正气、励志、民本、民风、正义、芜湖青年、大刚等。
㉖张玲辑整:民主革命时期芜湖工运史资料(专辑),芜
湖党史资料,1985年第5期第19页。
㉗吴稼森:我在南京地下工作时期的片断回忆,芜湖党史
资料,1985年第3期第13页。
㉘任陵(口述)唐昌兴整理:安徽学院地下党活动片断,
芜湖党史资料,1985年第3期第16页。
㉙万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芜湖市,芜湖党史资料,
1985年第1期,第13页。

附:芜湖报刊编年简表(1898~1985)
年代报名主持人简况
1898皖报 4~9月
1899白话报汪熔
1904安徽俗话报陈独秀1904.3.31~1905年,共出22期
1905鸠江日报王活天约一个月
商务日报吴少斋约一年
1906芜湖日报王活天时间很短
风月谭谭明卿1908年终刊
1909芜湖新报谭明卿1910年春终刊
中江日报 11.28创刊,约一年
1910皖江日报谭明卿12.21~1937.12.5
1912安徽民报 国民党芜湖支部
安徽日报 国民党芜湖支部
讽报赵誉船社会党芜湖支部
共和日报李辛白共和党芜湖支部
农业日报王艺轩约五个月
1913鸠江潮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演说白话报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皖江潮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金钟白话报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现世报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醒报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闲谭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皖江新春秋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醒世报
繁花新语
芜湖花报
直言报李士林
灿光日报
1915工商日报张九臬10.20~1937.12.7
1921芜湖学生旬刊高语罕4.30创刊,共出4期
芜湖(半月刊)沈泽民5.11创刊,只出4期
1922前进李冰心五中学生,油印
实践 五中学生,油印
海灯 二农学生,油印
1926赭山(半月刊)岳六2.13创刊,只出5期
苍茫(半月刊)钱杏邨5月创刊,只出4期
星报(三日刊)伍馨4.27创刊
芜湖日报胡白沙11.24~1927.3
1927六点钟晚报
皖江民报 10.10创刊
商协周刊
1928芜湖学生恕人半月刊,2.1创刊
昃日(半月刊)
精报
国货周刊 10.10创刊
血花王步人中共皖一届临委,油印
红旗尹宽中共皖二届临委,油印
民国日报谢仁钊
三民导报 民国日报改名
1929导报 三民导报改名
新芜湖 6月创刊
1930大江报 1935.2改名大江日报
1931芜湖艺报(三日刊) 5月创刊
正言报
中江报柏毓文约一年
1932芜湖镜报古希见国民政府《内政年鉴》
1933芜湖大公通讯陈葆山见国民政府《内政年鉴》
芜湖新闻李洪勋见国民政府《内政年鉴》
芜湖新报徐辉祥见国民政府《内政年鉴》
芜湖导刊鲍光傅见国民政府《内政年鉴》
1934芜湖大风周刊汪懋基见国民政府《内政年鉴》
1935大江日报赵冰谷见国民政府《内政年鉴》
邮话月刊谢慎修1936.4停刊,共出12期
1938工商日报(三河版)张步青1~3月
伪芜湖新报朱绣封7.17创刊,1954.9查封
1940芜湖晚报(宜宾版)张衡山9.1~1941,约一年
1945复兴日报(芜湖版)许知为9月、一个月
大江日报方宏孝1945.10~1949
安徽民报孙尧阶11.1~1947.6
民声日报李天敏12.1~1946.5.桂系
芜湖报彭一韶12.15~1946.1.20
青年快报俞鲲12.26~1946.1
1946皖江、工商联合版张九皋2.6~12.31
火炬日报王远江3.1~1948.12
复兴日报吴博全8.1~1949.4.23
国事快闻王枞8.13~1947.4
中央日报安徽增刊胡定安9.27~1949.4.20
1947幸福报(晚刊)吴育英1.1~1949.4.23
工商报张九皋1.1~1949.4.27
大同邮话陈文懿6.1创刊共出10期
安徽人(月刊)郭健行7月创刊共出20期
1948基督教青年团契报程克文10~1949.2油印
1949新华电讯刘俭4.29~6.25
芜湖日报徐伊复7.1~9.21
皖南日报钱丹辉9.22~1952.12.15
1950新工商报操竹友10.1~1952.5.31
1952芜湖大众刘乔7.1~1956.12.31
1956芜湖报鲁志4.1~1958.12.15
1957芜湖日报何瑞1.1~1958.12.15
1958芜湖县报赵鸿臣7.1~1961.3
芜湖日报芜湖报联合版联合版12.16~12.31
1959芜湖日报王自强1.1~1967.1.10
1967新华电讯 1.11~18
新芜湖报李远扬1.19~1967.12.31
1970简报赵厚才9.24~1977.12
1972芜湖日报董增林1.1~3.31
1978芜湖简报苏彦彬1.1~1979.6.30
1979芜湖报苏彦彬7.1~1984.6.30
1984芜湖日报苏彦彬7.1~

编者按:抗日胜利后(1945-1948)报刊简表,原列甚详,本编为篇幅所限,部分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