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兴泉
芜湖近代报刊,始创于清末,截止1985年底,先后约有100余种。其历史之长,数量之多,均居安徽全省前列,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一、最早的近代报刊
1876年(清光绪二年)中英烟台条约开芜湖为通商口岸。随着英、日,俄,美国经济侵入,芜湖市场畸形发展,商旅往来频繁,武汉、上海等地的报刊也相继传入芜湖。及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列强瓜分,迫在眉睫,致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兴起,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纷纷创办报刊,倡导变法维新。据说,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芜湖即有《皖报》。
据现存木版刻印的《芜湖皖报馆章程》①中:“本报虽名皖报,实为务实维新之报”、“拟仿湘报章程”的条文,和《湘报》始创于1898年3月7日②的史实,芜湖《皖报》当在1898年3月之后创办。1898年9月21日,清慈禧“后党”发动戊戌政变,查禁全国报馆,《皖报》自无例外。由此推断,《皖报》存在时间不长于半年。时间虽短,却为芜湖近代报刊之滥觞。
戊戌变法维新失败后,国内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才能救亡图存,光复中华。一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报刊,先在日本、继在上海纷纷出现。1899年革命党人汪熔“在芜湖创设白话报”③。惜资料无存,然从汪熔于1900年离芜去湖南领导自立军起义、事泄死于狱中的记载④和白话报名称分析,汪熔创设的白话报,内容相当异于主张“务实维新”的《皖报》,文体也不同于《芜湖皖报馆章程》的文言文,应是我国早期的白话文报刊之一⑤。
1903年春,绩溪人汪孟邹在芜湖原中长街20号,创设芜湖科学图书社,出售上海出版的《黄帝魂》、《革命军》、《苏报》和《复报》等新书报刊⑥。同年底,怀宁人陈独秀由上海返回安庆,与房秩五、吴汝澄等筹创《安徽俗话报》。由于“芜湖是工商集中地区,利于宣传工作”,和“汪孟邹当时亦倾向革命”⑦,所以《安徽俗话报》自1904年3月31日(清光绪三十年二月十五日)创刊号起,直到终刊,一直是由在芜湖的汪孟邹经办印刷、发行事宜。
《安徽俗话报》为18开书本式装订,每期一册40页左右。始由陈独秀、房秩五、吴汝澄等编写稿件于安庆,寄交芜湖汪孟邹转付上海东大陆图书局铅字印刷。再运回芜湖由科学图书社揽总发售。1904年夏,房秩五去日本、吴汝澄回桐城,陈独秀来芜教书,遂在芜湖科学图书社继续主编、发行《安徽俗话报》。原定每月两期,朔望发行,但常脱期。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五日)的第21-22期合刊,是现今能见到的最后一期。期发行数为1000册至3000册左右。因刊登涉外消息“为驻芜英领事要求中国官厅勒令停办。”这是现有原件存世⑧的芜湖最早的近代报刊。它“是表面普及知识,暗中鼓吹革命的工作”⑨,“作为爱国宣传的喉舌,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恶,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和革命热情”⑩。在安徽地区的革命青年中,起了“组织革命和宣传革命的作用”⑪。
二、辛亥革命前后的报刊
1904年夏,芜湖出现了对公众免费开放的“阅报处”⑫,在外地报纸的影响下,芜湖商政各界人士迫切需要一张本地报纸、以及时传播本埠工商行情、政治、社会新闻。《安徽俗话报》虽在芜湖总发售,但多销往外地,据该报自已统计,到第五期“仅省内的销售量已为1346册,……芜湖为100册”,数量甚少。于是,芜湖人齐月溪(宗濂)和流寓芜湖的无为人王活天、太平人谭明卿、合肥人焦二风、浙江人吴少斋等,于1905年到1911年,在芜湖先后办起了《鸠江日报》、《商务日报》、《芜湖日报》、《风月谭》、《芜湖新报》、《中江日报》、《皖江日报》七种民营报刊,另外还有《皖报》。其中只有谭明唧主办的《皖江日报( Anhwei Guzette》,从1910年12月21日(清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创刊起,断续出版到1937年12月停刊,绵延27年,为芜湖报业史上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其他六报均因经营亏损,短者月余即易主改名(《如鸠江日报》),长者也不过两年左右即自行停办(如《风月谭》)。这个时期报纸,各报人员很少、版面单调呆板、印刷粗糙简陋,大都影响不大,但是,却促进了芜湖印刷业由木版刻印向铅字活版机印的发展,为以后芜湖报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条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皖江日报》及时发行号外予以报道。同年11月芜湖光复。1912年(民国元年)3月11日“临时约法”公布,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因此,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和共和党、社会党,分别在芜湖设立支部,创办《安徽民报》、《安徽日报》和《共和日报》、《讽报》等党派报纸⑬,同时,民营报刊也随之勃兴。除原有的《皖江日报》外,新创办的有《农业日报》、《皖江潮》、《演说白话报》、《鸠江潮》、《金钟白话报》、《现世报》、《醒世报》、《醒报》、《闲谭》、《皖江新春秋》、《繁华新语》、《芜湖花报》、《直言报》、《灿花目报》达14种之多。
1913年(民国二年)1月16日,芜湖社会党纠众冲毁皖江日报报馆⑭;3月7日,驻芜皖军龚振鹏捕杀邢荡湖等青年学生⑮,(按:邢荡湖等为社会党员,参与《讽报》创办⑯);5月,袁世凯两度通令全国“遇有借端煽惑之人,应即按照军法,尽法惩治⑰”,以钳制舆论;7月,国民党率军队数十人将皖江日报馆抄毁一空⑱;8月,全国查禁社会党⑲,11月,全省解散国民党⑳;一时,芜湖政局混乱,商民人人自危,报刊遂纷纷停办。迨至1914年(民国三年)袁世凯颁布“报纸条例”和“出版法”,进一步钳制舆论,芜湖仅剩有《皖江日报》、《直言报》、《闲谭》等少数报刊㉑。1915年(民国四年)10月21日,江宁人张九皋以遵照报律、专刊工商行情以及有关实业的论说㉒,得以获准创办《工商日报》,直到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数日停刊,先后延续26年(1937.12-1946.1停刊),是为芜湖第二张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民营报纸。
1916年(民国五年)6月20日,恢复“民元约法”,7月16日废除“报纸条例”。《皖江日报》与《工商日报》先后改出对开大报,扩大版面,除以一半以上的版面刊登广告、启事和工商行情外,都增添了电讯稿、本埠新闻和副刊。皖江日报馆聘请潜山人张心远(即张恨水)编辑文艺副刊,并在该报副刊连载了他的第一部言情小说《紫玉成烟》,开芜湖报纸连载长篇小说之先河。《工商日报》创办人张九皋也亲自主编副刊“工商余兴”。
三、“五四”到“五卅”运动中的报刊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等新思想,随着北京、汉口、上海等地的报刊传入芜湖,很快在芜湖中等学校师生中流行开来。《皖江日报》主笔郝耕仁将其主办的副刊改辟为《皖江新潮》、集聚高语罕、钱杏邨(阿英)、蒋光慈、李克农、李宗邺等革命志士、进步师生为其撰稿。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映社会生活,讨论婚姻自主等,对当时学生运动起了启导作用,并推动了芜湖报刊的文体改革。《工商日报》也随之改变文体、刷新内容,聘请镇江人张卓哉(笔名大荒)主编副刊,连载张恨水写的长篇小说《皖江潮》。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由进步师生创办的、以追求民主、发扬科学、宣传新思想、改造社会和主持舆论为宗旨的期刊。其中较有影响的为《芜湖学生会旬刊》、《芜湖》半月刊。另外,在学校内部发行的油印小报有《前进》、《实践》、《海灯》等。
1919年和1920年,张九皋和谭明卿代表芜湖报界赴上海北京参加了全国报界第一、二届联合会㉓。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的翌年,芜湖成立了外交后援会,5月创办《苍茫》半月刊。《皖江日报》、《工商日报》也积极参加声援活动。在民情激愤、反帝爱国的气氛中,芜湖报业又逐渐复苏。从1926年到1929年期间,先后有《赭山》半月刊、《星报》、《芜湖日报》、《六点钟晚报》、《皖江民报》、《商协周刊》、《精报》、《国货周刊》、《芜湖学生》、《昃日》半月刊、《民国日报》、《三民导报》、《导报》、《新芜湖》共计14种报刊问世。但大都旋出旋停。
1928年至1929年,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一、二届临时委员会的机关报《血花》(王步文)、《红旗》(尹宽)也在芜湖出现。由于这两种报纸均系油印小报,党内秘密发行,故在社会上鲜为人知。
1930年,国民党政府颁布“出版法”44条,实行报刊注册登记制度,《皖江日报》这年又因刊出“共产党万岁”口号事件被勒令停刊一年,所以芜湖一度只有《大江日报》和《工商日报》两家报纸。1931年柏毓文等创办《中江报》,约一年停刊,1931年底,《皖江日报》解禁复刊,到1937年12月芜湖沦陷前夕,芜湖仅有皖江、工商、大江等几家日报正常出版。其他《芜湖艺报》(三日刊)、《正言报》两报出版数月即停;《芜湖镜报》、《芜湖大公通讯》、《芜湖新闻》、《芜湖新报》、《芜湖导报》、《芜湖大风周刊》六报刊,仅见报名登记于国民党政府《内政年鉴》,情况不详。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由谢慎修主办的《邮话月刊》到1936年4月,共出12期,为芜湖最早的集邮专业性刊物。
四、抗战胜利前后的报刊
1937年12月10日,芜湖沦陷,所有报刊均停办。1938年7月17日,在日本占领军的卵翼下,伪芜湖县政府利用《皖江日报》厂房和未迁走的印刷器材创办了伪《芜湖新报》,充当日寇的代言人,直到1945年9月抗日胜利时被查封。在这期间,流亡在外地的原工商日报报馆人员,先后在合肥出版了《工商日报》(三河版)三个多月;在四川出版了《芜湖晚报(宜宾版)》一年多。1944年,原《工商日报》编辑、《芜湖晚报(宜宾版)》社长张衡山代表两报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性报业协会成立大会㉔。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首都迁回南京,被迫废除新闻检查。于是各种政治势力,竞相扶植或创办报刊,作为争权夺利的舆论工具。芜湖毗邻当时的京畿,人文荟萃,自为各种政治势力所瞩目。芜湖报业也因之空前繁荣。从1945年9月到1949年4月的三年多时间里,先有《复兴日报(芜湖版)》、《大江日报》、《皖江、工商报联合版》、《工商报》复刊;继有原在屯溪出版的《复兴日报》、《火炬日报》、安庆出版的《国事快闻》迁来芜湖。而新创办的日报、晚报、周刊、月刊,更似雨后春笋,前后达27种。同时,有名可查的新闻社、通讯社也多达20余家㉕。其中,除大江、工商、复兴、火炬四家报馆自有印刷厂、所,正常出报;警光、大雷等少数新闻、通讯社经常发稿外,其余报刊、新闻通讯社、人员既不固定、又无印刷厂、所,多随政治时局的变化、各派势力的消长而时生时灭。在这期间,地方当局冲砸报馆、捕人下狱事件时有发生,报馆印刷工人为增加工资曾数次罢工;因此,报纸也出现迟出或短暂停刊情况㉖。
这段时间报纸,期发行数一般在数百份与二、三千份之间,都是铅字活版,人工机印、没有新闻照片,偶有美术作品或广告画,也多是用木刻上机印刷。极个别的偶到外地制照片版,带回印刷。版面上的广告、启事,仍占主要地位。一般都有本报社论、国内外电讯、本埠新闻。除少量采用国民党中央社、本地新闻通讯社稿件,和经常剪辑外地报纸消息外,本埠新闻均由各报记者采写。各报普遍设有副刊,刊登文艺作品和生活知识、文娱消息。有的还有几个甚至十多个专业性的副刊。因而大量记载了当时芜湖的经济、政治、文教、社会的发展情况,为芜湖地方历史保存了有用的资料。此外,中国共产党在芜湖的地下组织,也利用当时报界的混乱,派出自己的党员任椿、沈敦义㉗、吴道哉(任陵)、姚友林,以《复兴日报》记者的公开身份,调查收集有关军事、企业等方面的情况、动态,为芜湖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五、芜湖报业的根本性改变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原有的地方报刊,新闻通讯社,除了《工商报》只刊登新华电讯稿件外㉘,全部停止活动。4月28日,芜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派刘俭、柳星三接管《大江日报》社。29日出版《新华电讯》,《工商报》遂即终刊。
《新华电讯》为对开四版日刊,在皖南地区发行。1949年6月18日,中共芜湖市委决定创办机关报,6月25日《新华电讯》终刊。
1949年7月1日,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芜湖日报》创刊。直到1985年的36年间,报名虽有变更(如1952年至1956年的《芜湖大众》,1978年到1979年的《芜湖简报》,1979年到1984年的《芜湖报》),版面大小、发行范围也屡有变化,均因适应行政建制的调整所致,其党报性质始终一以贯之。在这期间,在芜湖出版的还有中共皖南区委的《皖南日报》、中共芜湖地委的《芜湖报》,和中共芜湖县委的《芜湖县报》。唯一的例外,是《新工商报》。它是《芜湖日报》在1949年9月22日改名为《皖南日报》后,由芜湖工商界集资于1950年10月1日创刊,至1952年5月31日终刊,是建国以后,芜湖唯的民办报纸。
建国以后,芜湖报纸事业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稳步发展。报社业余通讯员遍及全市各级党的组织。报纸内容也很快从报道解放战争进展,转向围绕经济恢复和计划建设有关的政治、经济方针、政策的宣传;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和呼声的“读者来信”,也经常占有相当显著的版面。并在编采人员中先后开展了“消灭报纸上的差错”、“通俗化改革学习”等活动,以加强基础建设,报纸质量有所提高,副刊也办得比较通俗、活跃。
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报纸即采用规范简化字替代繁体字;同年1月20日起,标题、正文的均由竖排改为横排。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后,报名下均加注汉语拼音字母。(“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报纸,报名未加汉语拼音字母)。
1957年到1966年,全国开展反对资产阶级右派、大跃进、公社化、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及社会主义教育等运动,“左”的指导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强调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报纸宣传也随之出现了“左”的浮夸现象。报社内部人员有的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有的被调离岗位。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报社首当其冲,工作人员或调离报社,或下放劳动,内部基础建设被严重破坏,甚至中国共产党在报社的领导权也一度被所谓的“造反组织”夺取过去。1967年1月11日,《芜湖日报》改名《新华电讯》,不发地方消息,1月19日,又更名《新芜湖报》。同时,各种非法铅印的派性小报,多如牛毛,充斥江城。流言、谣言和“假、大、空”文章在当时的报纸上,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直到1972年1月1日,中共芜湖地委决定,停办《新芜湖报》,恢复出版地委机关报《芜湖日报》。但仅出了三个月,即奉命停刊。
1970年9月24日创办的、中共芜湖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会议《简报》,会后一直不定期地在内部出版发行。到1972年4月《芜湖日报》停刊后,遂成为实际上的市委机关报。1978年改名《芜湖简报》,到1979年6月,先是周一刊,后改为周二刊,四开四版,定期内部发行。这张报纸在组织生产、恢复社会秩序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从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5年,随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了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针政策,报社得以重新组建,1979年7月1日,在《芜湖简报》基础上,正式出版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芜湖报》(周三刊),1984年7月1日,恢复《芜湖日报》(周六刊),并新建了一座1500平方米的五层大楼,组建了报社印刷,从而结束了解放后党委机关报一直由市新华印刷厂承印的历史。报纸宣传内容日益丰富多样,地方特色逐步增强,期发行数由5000份增加到16,000份。在这期间,报社不仅参与组织、发动全市性的各种社会活动,还极积加强与省内外报社的横向联系和新闻业务交流。
1980年10月,赵厚才、周祥鸿代表《芜湖报》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华东六省部分城市报纸座谈会;1981年4月,黄寿彭、汪兴泉代表《芜湖报》会同兄弟报社倡议,并在滁州召开了全省首届报纸副刊工作会议;1983年4月,苏彦彬代表《芜湖报)参加中国新闻学会在无锡召开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研讨会;9月,黄寿彭代表《芜湖报》参加由中国新闻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湖南日报》社在长沙合办的纪念毛泽东诞生九十周年新闻理论研讨会;1984年9月,陈莉代表《芜湖日报》参加在承德市召开的全国首届地市报纸群工研讨会;1985年7月,苏彦彬代表《芜湖日报》参加新华通讯社在北京召开的地、市报社总编辑座谈会。这些活动,扩大了《芜湖报》、《芜湖日报》在省内外的影响。
1981年,安徽省新闻学会成立。《芜湖报》社以团体会员加入,副总编赵厚才当选为理事。1985年、《芜湖日报》总编苏彦彬、副总编赵厚才出席省新闻协会、学会第二届理事会会议,苏彦彬当选为常务理事。
1982年5月,《芜湖报》和《安徽日报》共同在芜湖召开全省第二次报纸副刊工作会议,省内21家报社派员参加。1984年12月,《芜湖日报》受安徽新闻学会委托,接待了日本国《朝日新闻》社记者木多森一,并派人陪同采访。
在这六年中,芜湖各机关、学校、企业的内部报刊纷纷出现。刊期有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不定期等,共约30余种。其中铅印、定期出版的半月刊有《安徽师大》、月刊有《芜湖科技报》、《芜湖青年》、《芜湖师专》、《安徽机电学院》、《芜湖环保》、《芜湖卫生》等约10种。
综观芜湖近代报业,滥觞于清末维新高潮,夭折于戊戌政变。继勃兴于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复受挫于洪宪复辟。因“五四”“五卅”运动而复苏,再受制于国民党政府的新闻检查。由抗日战争胜利而空前繁荣,以芜湖解放而出现根本性变化。建国以后,日趋兴盛,却遭“文化大革命”动乱的严重破坏。以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机,复得振兴开创新局面。八十七年中,其兴衰萎盛,均受到全国政治形势演变的制约。
就报刊事业发展而言,以1949年芜湖解放为界,前期5年,报刊名目多达99种,期发行量一般为数百份,少数几家达到二、三千份;后期36年,报纸虽仅17种,期发行量至少在五千份以上,多者达二、三万份。报纸正文,从清末报刊出现开始,即用繁体字竖排印刷,一直到1956年才改为横排,并采用简化字;版面形式由呆板、单调逐步演变为活泼、多样,图文并茂;基本文体,则历经古文、白话文、古文夹白话、通俗口语、发展到多样灵活的现代散文,而副刊的有无、多少,则是报纸兴衰的明显标志之一。
从报刊的基本内容考察,大致过程是,始初为灌输知识,开通民智、宣传变革,救亡图存;继而刊登广告启事,传播工商行情,副以社会动态,文艺小品;再次是宣传政治主张,服务于阶级斗争。到1979年以后,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宣传改革开放,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从而使报纸逐步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双向传播信息、舆论影响的有效渠道,是八十七年中芜湖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1987年12月29日初稿
1990年10月18日定稿
注释:
①原件藏安庆市图书馆,芜湖日报社有复印件。
②余家宏等编写:新闻学简明词典,第397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③④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卷,第51页,中华书局,1981年6月。
⑤施乡:最早的一种俗话报,芜湖日报1957年7月7日三版《话说芜湖》专栏。文中说:我国最早的通俗报刊,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在无锡出版的《无锡白话报》
⑥邹义开选编:安徽大事记资料(上册),第11页。汪菊侬・回忆汪原放的一生,芜湖党史资料,1985年第4期第3页。
⑦李则纲遗稿: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第7、9页。
⑧安徽省图书馆藏有《安徽俗话报》第1-22期影印件。
⑨蔡元培语,转引自李则纲遗稿。参见注⑦
⑩周新民遗稿摘编:记安徽公学,安徽文史资料第5辑,第69页。
⑪高一函:辛亥革命前后安徽省青年学生思想转变的概况,辛亥革命回忆录(四),第434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⑫邹义开选编:安徽大事记资料(上册),第13页载有:1904年7月8日,芜湖西门内仙源公所业已开设阅报处,愿阅者晨十钟起至五钟止,皆不取费。
⑬⑯张九皋遗稿,芜湖光复记,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11-112页;114页。
⑭⑮⑰⑱⑲⑳⓪邹义开选编:安徽大事记资料(上册),依次见第74,75,77,80,82,86页。
㉑国庆纪念中芜湖报纸之过去与未来,《工商日报》民国十七年十月十日增刊。
㉒张九皋自传(未刊稿)第11-12页,芜湖日报社存有张衡美摘抄的复印件。
㉓张孝康:芜湖报业简史,安徽文史资料,第15辑,第169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㉔张衡山:忆《芜晚》(未刊稿),第8-9页,芜湖日报社有复印件。
㉕新闻通讯社名称为:警光、复兴、前锋、建国、东方、江声、安徽、中江、京芜、大雷、中流、青锋、民意、正风、综合、正气、励志、民本、民风、正义、芜湖青年、大刚等。
㉖张玲辑整:民主革命时期芜湖工运史资料(专辑),芜
湖党史资料,1985年第5期第19页。
㉗吴稼森:我在南京地下工作时期的片断回忆,芜湖党史
资料,1985年第3期第13页。
㉘任陵(口述)唐昌兴整理:安徽学院地下党活动片断,
芜湖党史资料,1985年第3期第16页。
㉙万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芜湖市,芜湖党史资料,
1985年第1期,第13页。
附:芜湖报刊编年简表(1898~1985)
年代 | 报名 | 主持人 | 简况 |
---|---|---|---|
1898 | 皖报 | 4~9月 | |
1899 | 白话报 | 汪熔 | |
1904 | 安徽俗话报 | 陈独秀 | 1904.3.31~1905年,共出22期 |
1905 | 鸠江日报 | 王活天 | 约一个月 |
商务日报 | 吴少斋 | 约一年 | |
1906 | 芜湖日报 | 王活天 | 时间很短 |
风月谭 | 谭明卿 | 1908年终刊 | |
1909 | 芜湖新报 | 谭明卿 | 1910年春终刊 |
中江日报 | 11.28创刊,约一年 | ||
1910 | 皖江日报 | 谭明卿 | 12.21~1937.12.5 |
1912 | 安徽民报 | 国民党芜湖支部 | |
安徽日报 | 国民党芜湖支部 | ||
讽报 | 赵誉船 | 社会党芜湖支部 | |
共和日报 | 李辛白 | 共和党芜湖支部 | |
农业日报 | 王艺轩 | 约五个月 | |
1913 | 鸠江潮 |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 |
演说白话报 |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 ||
皖江潮 |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 ||
金钟白话报 |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 ||
现世报 |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 ||
醒报 |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 ||
闲谭 |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 ||
皖江新春秋 | 名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 | ||
醒世报 | |||
繁花新语 | |||
芜湖花报 | |||
直言报 | 李士林 | ||
灿光日报 | |||
1915 | 工商日报 | 张九臬 | 10.20~1937.12.7 |
1921 | 芜湖学生旬刊 | 高语罕 | 4.30创刊,共出4期 |
芜湖(半月刊) | 沈泽民 | 5.11创刊,只出4期 | |
1922 | 前进 | 李冰心 | 五中学生,油印 |
实践 | 五中学生,油印 | ||
海灯 | 二农学生,油印 | ||
1926 | 赭山(半月刊) | 岳六 | 2.13创刊,只出5期 |
苍茫(半月刊) | 钱杏邨 | 5月创刊,只出4期 | |
星报(三日刊) | 伍馨 | 4.27创刊 | |
芜湖日报 | 胡白沙 | 11.24~1927.3 | |
1927 | 六点钟晚报 | ||
皖江民报 | 10.10创刊 | ||
商协周刊 | |||
1928 | 芜湖学生 | 恕人 | 半月刊,2.1创刊 |
昃日(半月刊) | |||
精报 | |||
国货周刊 | 10.10创刊 | ||
血花 | 王步人 | 中共皖一届临委,油印 | |
红旗 | 尹宽 | 中共皖二届临委,油印 | |
民国日报 | 谢仁钊 | ||
三民导报 | 民国日报改名 | ||
1929 | 导报 | 三民导报改名 | |
新芜湖 | 6月创刊 | ||
1930 | 大江报 | 1935.2改名大江日报 | |
1931 | 芜湖艺报(三日刊) | 5月创刊 | |
正言报 | |||
中江报 | 柏毓文 | 约一年 | |
1932 | 芜湖镜报 | 古希 | 见国民政府《内政年鉴》 |
1933 | 芜湖大公通讯 | 陈葆山 | 见国民政府《内政年鉴》 |
芜湖新闻 | 李洪勋 | 见国民政府《内政年鉴》 | |
芜湖新报 | 徐辉祥 | 见国民政府《内政年鉴》 | |
芜湖导刊 | 鲍光傅 | 见国民政府《内政年鉴》 | |
1934 | 芜湖大风周刊 | 汪懋基 | 见国民政府《内政年鉴》 |
1935 | 大江日报 | 赵冰谷 | 见国民政府《内政年鉴》 |
邮话月刊 | 谢慎修 | 1936.4停刊,共出12期 | |
1938 | 工商日报(三河版) | 张步青 | 1~3月 |
伪芜湖新报 | 朱绣封 | 7.17创刊,1954.9查封 | |
1940 | 芜湖晚报(宜宾版) | 张衡山 | 9.1~1941,约一年 |
1945 | 复兴日报(芜湖版) | 许知为 | 9月、一个月 |
大江日报 | 方宏孝 | 1945.10~1949 | |
安徽民报 | 孙尧阶 | 11.1~1947.6 | |
民声日报 | 李天敏 | 12.1~1946.5.桂系 | |
芜湖报 | 彭一韶 | 12.15~1946.1.20 | |
青年快报 | 俞鲲 | 12.26~1946.1 | |
1946 | 皖江、工商联合版 | 张九皋 | 2.6~12.31 |
火炬日报 | 王远江 | 3.1~1948.12 | |
复兴日报 | 吴博全 | 8.1~1949.4.23 | |
国事快闻 | 王枞 | 8.13~1947.4 | |
中央日报安徽增刊 | 胡定安 | 9.27~1949.4.20 | |
1947 | 幸福报(晚刊) | 吴育英 | 1.1~1949.4.23 |
工商报 | 张九皋 | 1.1~1949.4.27 | |
大同邮话 | 陈文懿 | 6.1创刊共出10期 | |
安徽人(月刊) | 郭健行 | 7月创刊共出20期 | |
1948 | 基督教青年团契报 | 程克文 | 10~1949.2油印 |
1949 | 新华电讯 | 刘俭 | 4.29~6.25 |
芜湖日报 | 徐伊复 | 7.1~9.21 | |
皖南日报 | 钱丹辉 | 9.22~1952.12.15 | |
1950 | 新工商报 | 操竹友 | 10.1~1952.5.31 |
1952 | 芜湖大众 | 刘乔 | 7.1~1956.12.31 |
1956 | 芜湖报 | 鲁志 | 4.1~1958.12.15 |
1957 | 芜湖日报 | 何瑞 | 1.1~1958.12.15 |
1958 | 芜湖县报 | 赵鸿臣 | 7.1~1961.3 |
芜湖日报芜湖报联合版 | 联合版 | 12.16~12.31 | |
1959 | 芜湖日报 | 王自强 | 1.1~1967.1.10 |
1967 | 新华电讯 | 1.11~18 | |
新芜湖报 | 李远扬 | 1.19~1967.12.31 | |
1970 | 简报 | 赵厚才 | 9.24~1977.12 |
1972 | 芜湖日报 | 董增林 | 1.1~3.31 |
1978 | 芜湖简报 | 苏彦彬 | 1.1~1979.6.30 |
1979 | 芜湖报 | 苏彦彬 | 7.1~1984.6.30 |
1984 | 芜湖日报 | 苏彦彬 | 7.1~ |
编者按:抗日胜利后(1945-1948)报刊简表,原列甚详,本编为篇幅所限,部分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