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相

  一、清代置邮前的官办驿递

  早在元代,芜湖就设有“二驿六铺”,专为官府衙门传递文书信件。明代,芜湖属太平府,直隶京师(南京),设驿递总铺,辖各驿道上的递铺,并有巡警更铺同设于各城楼。

  至清代,芜湖县仍属太平府。县驿总铺下辖五个分铺。著名的澛港驿有驿道,北至当涂县的采石驿,东至宣城县(宁国府治所在)城内的县驿总铺,南至繁昌县的荻港驿。除这几条步骑驿传外,还充分利用水道木船驿递,设九个“汛”。“汛”有水站船和水夫,平时传邮,汛期以快船报汛。以上水旱两路构成了芜湖的驿站递铺网。除传递官方文书外,也为往来信使、官员,提供水陆交通工具及食宿、飞报军情、转运军需等项之用。

  至宣统三年(1910年7月),全国驿站归入邮传部,至民国三年(1914年),驿站递铺才全部裁撤。

  二、芜湖商办的民信局

  明永乐年间(1403--1425),因对外贸易发展,经营商业需要传递商业信息和汇总银钱,及与家人通信、寄递小件物品等,仅靠派专人递送,不但花钱费时,且风险大。芜湖商界遂办起“民信局”,又称“民营信局”,简称“民局”、“信局”。

  民信局多由钱栈、商号、运输过载行兼营,主要是便利本身业务、拨款和了解商业行情,对外收寄银钱信件则是副业。随着民信局业务的扩大,有的钱庄、商号就分出专业的信局。到清乾隆年间,民信局已遍布各府县。芜湖有名的信局有:太古晋记轮船信局、协兴昌记轮船信局、政大源、正和协、全泰盛、全泰治、松兴公、老福兴、胡万昌、福兴润、裕兴福、裕兴康、全昌仁、铨昌祥、光乾昌、亿大昌、老森昌等。长街、三圣坊一带是信局集中之地。

  民信局收寄信件不贴邮票,盖有各种戳记,或贴各式各样的广告小条。其信资分为“酒资”(又称“酒力”、“信力”、“酒例”、即平信信资),一般为制钱百文左右。如政大源记信局公议信资70文。“号金”(又称“号钱”、“号资”即信件保险金),一般由寄信人支付,带“号金”的信相当平信的三倍信资。“快递”是按信路的难易、距离的远近和限制途中时间的长短而收费不同。信资有由寄信人交纳的,也有由收信人支付的,或双方各付一半的。信局对收寄的信件、银钱、包裹的丢失均予赔偿,故深受信赖。

  民信局一般单独经营,但各局间有密切联系。一家信局在芜湖设主寓,在各地设分号,每隔二至四天开班一次,水旱两路并用。旱路则基本上利用官驿道,对偏僻处亦派专人送信件,水路则是专人随船而行。

  芜湖的民信水路有:①长江水路:芜湖上至大通、安庆、九江、武穴、汉口,还经鄱阳湖和其水系各城镇连成网络;下至南京、上海,又经海路或运河与江、浙、闽、粤及北方沿海沿运河诸城镇连成网络。②青弋江水路:芜湖一一宣城湾沚镇一一南陵弋江镇一一泾县一一太平;③水阳江水路:芜湖一一宣城水阳镇一一宣城一一宁国;芜湖一一黄池一一乌溪一一高淳(或由黄池一一当涂)。④漳河水路:芜湖一一鲁港一一石硊一一南陵。这种水路民信又称“木船信局”,负责信路的人称“信客”。另外,太古晋记、协兴昌记两家还利用近代交通工具一一轮船,分别成立“轮船信局”。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4月2日),清政府开办邮政。民信局必须遵守向邮局挂号领取执照,要将信件打包才能交邮局寄送等规定,使民信局从属于政府邮局。1900年,各轮船为免海关税已不再接受民信局托运的邮包。至亥革命后,芜湖几十家“民信局”全部停办。

  三、芜湖的“埠际邮政”

  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口岸开放,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纷纷来芜。1894年7月4日,英国人葛雷逊( Gregson,,亦译嘎兰格逊、格莱逊)在上海《字林西报》刊登一则通告,曰:“我,葛雷逊,从本月一日起,我委派我自己充当芜湖本地邮局局长,此告。”当年11月,葛雷逊的“书信馆”在芜开办。“书信馆”主要为领事馆、外国商人、传教士服务,传递商业信息,便于外国侨民的通信联系,加快政治、经济情报的交换。这种在中国对外通商口岸城市,由外国人办的私人性质的邮政称为“埠际邮政”和“埠际邮局”(或“商埠邮政”和“商埠书信馆”)。

  “埠际邮政”在行政、章程、业务、经济上各自为政,资费不用,彼此无隶属关系,只限在有协议的埠际间交换邮件,发行的邮票称“埠际邮票”。贴芜湖埠际邮票的信可寄上海,上海寄芜湖的信必须贴上海的埠际邮票。

  葛雷逊生活在芜湖多年,是个中国通。他设计发行的邮票,图案符合芜湖的传统习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1894年11月26日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图案为稻田、水禽、雉、宝塔和“富”字五种,共10枚。1896年又发行以鸬鹚、猫头鹰、鹿头、“吉”字、“芜湖”为图案的第二套邮票10枚、因是地方性的埠际邮局,故邮票上印有“ Local Post"(地方邮政)字样,第二套邮票改为“CHINA”。邮票均为小长方形,是由日本株式会社筑地活版制造所承印的写真邮票。此种邮票未得万国邮政联盟的承认,故芜湖书信馆收寄的信件不能寄往国外。

  在此期间,芜湖书信馆除发行两套正票,邮截六枚,又多次发行加盖票、改值票和欠资票,品种复杂,达144种,在商埠票中仅次于上海,变体繁多,则为商埠票之首。

  至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七日(1896年3月20日),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奏议《遵议兴办邮折》,光绪帝于同年二月二十日(1896年4月2日)正式朱批:“依议”。按此决定统一国家邮政事业。我国邮政脱离海关成立大清邮政局(邮政官局),限令所有埠际书信馆必须在光绪二十三年阴历正月初一日(1897年2月2日)前停止营业,于通商口岸试办邮政局。又下令各洋商轮船公司不得代捎邮件。

  芜湖书信馆在即将关闭之际,葛雷逊于1897年1月,在其发行的邮票上加盖了“P・P・C”(法文“告别”缩写)。至1897年2月2日(即“邮政关闭日”),芜湖的埠际邮政历时两年零六个月。

  四、清代置邮后的芜湖邮政

  1896年清政府开办近代邮政,管理权仍在海关的外国人掌握之中。芜湖邮政局是安徽邮政史上第一个邮局,总局设于芜湖海关附近,由海关税务司兼办;分局设于长街徽州会馆。至1902年,已由芜局推广至内地的府、州、县。设分局17处。当时邮政是划区管理,称为“邮界”,首期从1896年至1909年。芜湖邮局是华东八个“界”中的一个副邮界。“邮界”是以海关管辖区域(通商口岸)为准而划分的。

  安徽当时分为两个邮界,芜湖邮界在芜湖设副总局,并单独划为副邮界区,隶属南京总局,辖安庆府;宁国府(泾县、河沥溪、南陵、湾址、水阳、孙家埠、水东);太平府(芜湖、荻港、丹阳镇);庐州府(舒城、无为州、巢县、运漕、三河、柘皋);凤阳府(寿州、定远、正阳关);颍州府(太和);广德府(建平);和州(含山);六安州(六安)以及江宁府、高淳等城镇邮局代办所。1904年至1909年,芜湖副总局所辖总分局和代办所数目如下表:

年份190419051906190719081909
总办局5912121214
代办所182223343957

  1909年,大清邮传部从海关外国人手中接收邮政权,重定国内各邮区,改以行政区域划分,将芜湖副邮界隶属省会总局(安庆府)直至辛亥革命。

  五、民国时期芜湖的中华邮政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局改为中华邮政局。1914年,安徽邮务管理局设于省会安庆,在省内各地逐步增设邮政局、所。县设邮局,县内较大市镇按业务大小增设局或所。邮局分三等,每等又有甲、乙两级。芜湖是当时省内唯一的一等甲级局,局长由署副邮局长一级资格者充任,管理的邮区仍以行政区划而定。芜湖一等局由省局派员检查,邮区所辖局则由芜湖局派员稽查。

  1927年,为统一全国邮政,国民政府交通部邮政总局在南京成立。1931年,苏、皖两邮区合并,联合办公,成立苏皖邮政管理局,芜湖属内地管理处的安徽组。1934年,实行邮电合设,并附设邮政储金汇业局。1935年,苏皖邮区实行分管,恢复安徽邮务管理局,芜湖局不再与南京局有隶属关系。

  1937年12月10日,芜湖沦陷,县府迁至南陵县的俞家埠,邮政不复存,只靠“递步哨”传送公文信件。1944年县府又迁往泾县南门外张家祠堂,公文交由浙江邮政管理局办事处管辖的后方邮政网传递,民间又恢复了轿行带信捎物,或托做“抛头生意”、“翻公路”的商贩捎带。

  在此期间,国民政府的中华邮政总局命令在沦陷区内复邮。经皖邮管局联系筹备,1939年在安庆成立“安徽邮务管理局”,芜湖等邮局业务恢复,与后方照常通邮。

  抗战胜利后,省府由立煌(今金寨)迁合肥,安徽省邮政管理局办事处(该办事处1942年9月成立于霍山)也迁至安庆,与安庆沦陷区的“安徽邮务管理局”合并。芜湖邮局业务才有了正规的管理,仍定为一等局。下设支局、代办所、邮票代售处,村镇设信柜、邮站,有邮差、水路、铁路、汽车等不同邮路,收寄普通和特种函件、小包、航空邮件和包裹。当时,安徽邮政划为五个视察段。芜湖视察段驻芜湖,设视察员(归省邮管局督察管理),并配有邮务稽查一人,专管芜湖视察段内的邮政代办所业务。

  1949年4月芜湖解放,中华邮政由人民政府接收,改为中国人民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