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子徽、黄芬兴
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北宋元符三年(一一〇〇年),芜湖就有了县学,它是县令蔡观(福建莆田人)主持兴建,地点在儒林街,即今第十二中学所在地。县学建成后,芜湖“学民咸颂之”(《芜湖县志・名官志》),这是芜湖历史上的第一所官办的县学。两年以后,宋徽宗赵佶行“三舍造士”之法,诏令各县兴学,芜湖新任县令林修,奉诏把原来规模不大的县学加以扩建,并请礼部尚书黄裳作《芜湖县学记》,由礼部员外郎、著名书法家米芾书写,刻碑树在学舍里。南宋建炎初(一一二七年),金兵南下,县学毁于战火,绍兴十三年(一一四三年)重建。明初,大创学舍,建立了尊经阁,开辟了金马门。崇祯三年(一六三口年)又一次大规模地扩建学宫、櫺星门、大成殿、西庑、明伦堂、斋舍、乡贤祠、名宦祠,并补葺了尊经阁,这些建筑合在一起,便成了一个完备的教育设施,一直到清代,都是如此规模。清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年),清廷停止科举,兴办学校,芜湖县学奉诏停办,在原县学署的门前挂起了“芜湖县劝学所”的牌子,并就地开办了襄垣学堂,原来的射圃改为阴晴操场,泮池四周变成校园。这时学堂开设新课,采取分班课堂教学方法,教师第一次使用黑板、粉笔和教鞭,学生第一次坐在教室里听教师站着讲课。一九一九年,学堂更名为“襄垣高等小学校”,后来又改为私立襄垣中学。从宋代开始,中经元、明、清而至民国,学校虽有发展,但是极为缓慢。据芜湖市教育局调查,到解放前芜湖市也只有大学一所,普通中学八所,中等专业学校六所,小学四十五所,学生入学总数仅为一万三千余人。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芜湖市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九六五年,有大学两所,普通中学十九所,中等专业学校十三所,小学二百八十二所,幼儿园二十四所,还有农业职业中学五所,学生入学总数达八万二千余人。十年动乱期间,芜湖市的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的摧残,大部分中学被勒令下迁农村,学校房屋、仪器等破坏殆尽。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芜湖市的教育事业,不但很快得到了恢复,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芜湖市已有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安徽机电学院、芜湖教育学院四所高等学校,普通中学四十六所,中等专业学校四所,农业职业中学八所,小学一百四十九所,幼儿园十五所,学生入学总数高达十一万五千余人(不包括芜湖县在内)。在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党和政府还增拨了大批教育经费,让各学校新建了一大批教学大楼和教工宿舍,绿化校园,以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工生活环境,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和祖国下一代的亲切关怀。
现在芜湖市的教育事业,可说是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不仅学校数量多,而且教育质量好。现将全市重点中小学校情况,分别简介如下:
芜湖市第一中学。它的前身是“中江书院”,始建于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至今已有二百一十六年的历史。“五四”运动前后,它叫“安徽省立第五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陈独秀曾在这里教过书,恽代英曾以五中为基地,宣传革命思想,进行革命活动。当时的进步学生蒋光慈等,都在这里投入“五四”的风暴之中。
解放后,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人民政府决定将它从今师大艺术系地址迁出,在张家山重新建校,并迅速成为皖省重点中学。建国三十几年来,学校已培养了一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中的大部分人都考进了大学。“文革”前的十六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七届的升学率达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总共为大学输送了合格新生五千多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和骨干力量,有近百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教授和总工程师。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该校座落在环境优美的小官山上,是省重点中学之一。它的前身是私立芜湖萃文书院,创办于一九〇六年,为外国教会学校。一九五二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安徽省芜湖市第四中学,一九五八年改为皖南大学附属中学。“文革”期间,学校被迫下迁,遭受严重破坏,直到一九七四年才恢复教学。这个学校历年的高考成绩也很好,一九七九和一九八〇年两年,文理二科个人总分均是全市第一名。
芜湖市第十二中学。该校座落在胜利东路两侧,是一所历史悠久、师资力量较强的市重点中学。这里原是“学宫”旧址,抗日战争前后为芜湖民众教育馆,一九四六年改为芜湖县立中学,一九四七年改为芜湖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一九四九年秋,改为芜湖师范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教师和干部。十年浩劫期间,学校被破坏,改为普通中学——芜钢五七中学,一九七八年改名市十二中学,并被定为芜湖市重点中学。
芜湖县第一中学。一九二〇年秋,在恽代英、萧楚女等推广新文化运动和共产主义思想宣传影响下,宣城县一些热心教育的人士,报经省教育厅批准,利用前清游击署的故址,创办了宣城桑蚕讲习所(即蚕桑学校或第六农校)。一九二二年改名为宁国府属六邑(宣城、宁国、泾县、旌德、南陵、太平)公立初级中学。一九三六年秋和宣城女中合并,校址迁到夫子庙,定名为宁国府属六县联立中学。一九三七年春,校址迁往旌德县江村,次年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一九四六年春,校址迁到湾沚镇。解放前,学校规模最大的一年是一九四二年,当时有高中五个班,学生二百三十八人,初中九个班,学生三百六十七人。解放后,人民政府着手整顿教育,撤去高中并入宣城中学,将初中部改名为宣城湾沚初级中学。一九七一年,湾沚镇划归芜湖县,成为县人民政府驻地,校名也改为芜湖县中学,又发展成为完全中学。一九七八年更名为芜湖县第一中学。现有高中十一个班,初中十六个班,学生总数一千五百余人,教职工一百一十五人。
芜湖市育红小学。它是芜湖市重点小学。解放前,系教会学校内思小学女子部,解放初定名为内思小学。一九五三年元旦改为公立新芜路小学,一九六二年改名为新芜路第二小学,一九六八年改名为育红小学。校内新盖三层的教学楼两幢,现有十七个班,师生近九百人。近几年由于教学质量高而连续被评为芜湖市先进单位。
此外,还有新芜区重点小学——狮子山小学,镜湖区重点小学——罗家闸小学,马塘区重点小学——延安小学,都曾先后得到省市教育部门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