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是水乡泽国,过去桥梁特多,有砖石结构的石桥,有竖柱架梁的木桥,也有联舟为梁的浮桥。旧志记载,清初康熙年间,全县有名的桥梁共有四十三座,其中著名的是联结长河(青弋江下游)两岸的孝烈桥、通津桥和富民桥。这三座桥远在宋代就已建成,经过千年沧桑之变,如今旧貌变新颜,成为钢筋水泥结构的永久性大桥了。它们的名字分别叫作铁路桥、弋江桥、中山桥,这就是芜湖的三大桥。
中山桥
中山桥联接中山南路、中山北路,是通往繁昌、南陵、泾县、青阳等县和黄山、九华山的交通地。明代成化年间这里有一座浮桥,联结两岸,后被洪水冲毁,南北岸交通中断,于是有束凤、刘澄、钱致、田文举四户富豪出钱重建,取名“富民桥”。清代乾隆年间浮桥毁坏,富户陶世恒重新整修。以后时断时修,总是浮桥一座,走一步摇三摇,人称凄风苦雨中的“断魂桥”。
清代,在变法维新、洋务运动的影响下,思想比较开明的芜湖关道吴景祺,顶住保守派的讥评,于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年)采取西洋式造桥法,建筑了一座新桥,代替昔日浮桥。桥址选择在富民桥上游宁渊观码头左边。这座桥的规制:用坚木打桩,架上厚木板,宽二丈;桥身长九丈,中空三丈,可通帆船;吊活桥板,右置机运轴,前与左接,随时开合,有桥役管理;护桥有栏栅,南有桥亭、巡役房。桥下酾水为九道,桩木竖在中流高出水面六丈三尺,锥入河底二丈二尺,这就是砥柱。此桥历时半年,费银一万多两建成。桥头有木坊,题名“利涉桥”。这是芜湖历史上第一座新桥,人们称之为“洋桥”。
可是不到八年,一九〇七年七月,江水猛涨,急流汹涌,一股木排把“洋桥”冲垮。一年后,芜湖关道文焕责成木商赔银一千两、英洋一千元,加上原存桥款共三千五百余两,用以修桥,历时四个多月,按照原样整修一新,并在桥栏上安置路灯,夜间照明,桥下置浮木,在上流系结铁链拉住,以减杀风浪冲激之势,也可使来往船只经过桥口不致撞击桥柱;还在大桥两岸添造楼房十余间,收取租金,作为常年修缮、护役、灯油之费。
利涉桥每天只在辰(七时至九时)、午(十一时至十三时)、酉(十七时至十九时)三个时辰准行人通过;吊板开放时,上下水船只必须缴纳“开桥捐”,即使是瓢大的渔船来往,也要向黑帽子桥警用长篙伸过来的笆斗丢进一把“过桥钱”,否则,哭丧棒就会劈头盖脸打来。辛亥革命后,黄龙旗换上五色旗,再换青天白日旗,都是这样。抗日战争时期利涉桥被日寇炸毁。从此又恢复到昔日联舟为梁的浮桥旧面貌,虽然仍称富民桥,却不给人民带来富裕。
解放后,破烂不堪、风雨飘摇的浮桥终于结束了它的辛酸历史。一九五五年,芜湖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由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工人日夜施工,建成了中山桥。它十分坚固,富有抗震力,可以承受坦克列队开过。二十多年来,中山桥横卧碧波上,桥下船如游龙,桥上车如流水,人群熙攘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弋江桥
它建于南宋初年,是芜湖市区最古老的桥,历史上称为“通津桥”,座落在旧县城长虹门外。后桥毁,拼舟搭板改为浮桥,使用很不方便,船只通过,必须吊起桥板,两岸行人阻塞,船过以后,放下桥板,人们蜂拥竞逐,挤落水中的事时有发生。更可怕的是春夏之交,浮桥常在山洪或木排冲击下崩散,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有人建议修筑石桥,终因经费无着落而作罢。明万历间,一个名叫性本上人的和尚请一个名叫罗万爵的人写了一篇《募建新浮桥疏》,带着它沿门募化凑钱,感动歙县富商汪伯爵带头出资,商民踊跃筹款,才新造方舟二十艘,垫上厚板,两边有栏杆。行人商旅从此方便,称为“便民桥”。
清朝乾隆时,在浮桥北岸立起“襟带三昊”坊,南岸是“锁钥中江”坊,以示壮观。浮桥两岸,人烟稠密,店铺联排,有米店,香烛店,杂货店,还有香火很盛的甘露庵、城隍庙。南岸是通向宣城、徽州的驿道,商贩旅客络绎不绝;北岸走完繁华的南门大街,拐个弯就是卖花灯出名的花街,街北头就是县衙门。衙门指派工役掌管浮桥,专在浮桥上抽闸板的叫“闸牌子”,定时开关浮桥闸板。小说家吴敬梓曾在芜湖游览过,把浮桥景象写进他的名著《儒林外史》。
咸丰时,清军与太平军争战,浮桥焚毁,以后重修,由商会募捐造船十三只,自后即归商会经管。在反动统治时期,历代官吏借修桥为名,按户挨船摊派的修桥捐税更是有增无已,银圆滚进贪官口袋,行人照旧跌落水里。人们齐声诅咒老浮桥是吞噬人命钱财的“老虎桥”。
解放后,人民政府拆除了“老虎桥”,以昔日城南长虹门为起点,在青弋江上架起了大桥,命名为“弋江桥”。两边桥栏高高矗起八座灯柱,柱头玉兰花电灯入夜光芒四射,照耀桥上水面,一片光明。
铁路桥
在弋江桥上流约一公里外,有座钢骨铁架的大铁桥,这是皖南青弋江上唯一的一座铁路桥,所以称它是“弋江铁桥”。
这座铁桥,双层结构,上行汽车,下通火车,钢筋水泥浇铸的桥柱,托起钢梁离水面足有四层楼高,水位最高时也可通行帆船。在皖南所有桥梁中它算是第一。
它的前身是金马门外的“市东桥”,南宋以后又称“孝烈桥”。县志记述:南宋初,十七岁的詹氏女,因救父兄,抗拒强暴,在桥上投水殉节,故桥名“孝烈”。
孝烈桥也是浮桥,直到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年),绅商招股建筑江南铁路时,才将它拆除,兴建起铁桥。但因铁路只修筑到湾沚镇就半途而废,所以这座铁桥也未投入实际使用。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入芜湖,铁桥被敌机炸毁。解放后,由芜湖通往我国有色冶金工业主要基地之一的铜陵市——芜铜铁路修成通车,弋江铁桥修复,比原来更加高大雄伟,真正成了为民造福的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