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谦恒(1715一1792)字慎旃,又字慎占,号约轩,芜湖人,宋代“芜阴居士”韦许之后裔;溧阳教谕韦前膜之子。其幼年即聪颖过人,四岁从母认字,五岁诵唐诗百首。后从父亲赴任金坛,就学王己山先生门下。由于发奋读书,20岁就取得功名,成为顶乾隆尖的拔贡生。乾隆二十二年(1757)韦谦恒应乾隆帝南巡召试,破格授中书舍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韦谦恒参加进士考试,中进士第三名,是芜湖有史以来第一个探花。韦谦恒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充一统志纂修。三十四年(1769)以侍读学士提督山东省学政。乾隆三十七年,出任云南按察司,不久,晋升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九年任贵州巡抚。
韦谦恒正在春风得意之时,不想乾隆帝下昭尽收天下民间图书,玩起了康熙爷的老把戏,实际上就是搞文字狱,不让读书人读具有反清意识的书。乾隆三十九年(1774)开始,武英殿前的字纸炉就经常不分昼夜地日夜燃烧。在军机要员的严密监视之下,巨量珍贵图书这些字纸炉中火飞烟灭,随同消灭的是一个民族的大量记忆。乾隆对销毁工作的认真执着几乎达到了变态的程度。那些不法书籍,今日我们看来,许多其实都被禁得莫名其妙,毫无道理。大部分有点“反清内容”的书,今天读来,也没有多大“毒性”。可是乾隆却视如大敌。他规定,所有有违碍的书籍,都要“封固进呈”。就是说发现之后,立刻密封,不得使其他人看到,迅速送往北京。
许多官员头脑中的这根弦没有乾隆绷得紧,贵州巡抚韦谦恒就是其中一个。他认为这些图书数量太大,何必费人费力千里迢迢送至北京,不如在本地直接销毁。他请示皇帝说:“将原书封固,发还书局,俟奉到圣谕,即率同司道等官传集绅士焚销。”意思是说,等皇帝批复一到,就把全省官员和绅士传来,一起观看焚书,可以起到很好的现场警示作用。不料乾隆接到这份请示后大为光火,朱笔连批带抹,痛骂他“何不解事,糊涂至此!”
乾隆为此事专门发了一道上谕,再次强调:“贵州等地文化不发达,百姓心思幼稚粗鲁,这些不法书籍也许不会出现私下传播的情况。至于江浙等省,人们一听到有这样的坏书,一定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千方百计地弄来偷看,甚至私下广为传播。韦谦恒你本身是江南人,居然没有想到这一点?不知轻重,看来你是一个糊涂不晓事的人,难堪大任!”韦谦恒就是因此区区小事丢了官。
但没多时,蒙皇恩宥赎,韦谦恒补翰林院编修。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任会试同考官。乾隆四十五年,韦谦恒充任武英殿提调四库全书。一时风云人物齐聚,以纪晓岚为首的四库全书编写班子都是文才兼备的饱学之士,其中不乏各种技术专家。歙县藏书家程晋芳既为全书提调官,又是古籍版本鉴赏专家。他与韦谦恒关系最厚,深知当年韦谦恒出仕前曾在扬州陈梦星家校读古书五年,每当小园鲜花盛开,辄携诗牌酒盏,偕同吟诗观花。他们一同校读古书,鉴别名人书画,并与程梦星族人程崟从游,程崟进士出身,辞官后,“选定明代及本朝古文,次第付梓” ,因少年时代与桐城派开创人方苞接近,后为其刊刻《望溪全集》。使韦谦恒整天忙碌于版本、字画之中,没有空余去干别的事情。正如《扬州画舫录》所说:“江淮冠盖之冲,往来投赠殆无虚日”。谦恒在这五年中学许多书上学不到的知识。
他家本是芜湖望族,早在北宋时期,他的先祖韦许就是著名诗人和藏书家,一生旷达,不愿出仕为官,但与朝廷许多大家保持良好关系,特别是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与其交情深厚,他们到芜湖一定会去“芜阴楼”拜访他,并都为他题诗纪念。他家诗书传代,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名人出现,像其父亲韦前谟,孙子韦宝善等均有功名,又是当时著名诗人,《芜湖县志》有记载。
乾隆四十九年(1784),韦谦恒69岁,乾隆准许他参加千叟宴,并赐金牌、寿杖、朝珠、貂缎等物。乾隆五十一年,以侍读出任陕西乡试主考官。乾隆五十二年(1787),升国子监祭酒,嗣因公事镌级。乾隆五十七年(1792),补鸿胪寺少卿。以病告归,奉旨准其原品致仕,回籍就医。未及束装,突然在邸舍去世。历官几乎四十载,受乾隆帝多年特殊恩遇,被人们称为盛事。
韦谦恒虽游宦四海,但也没有忘记对家乡芜湖的思念。一次他在京城看到从家乡送来的汤天池铁画,感到十分高兴,提笔写了一首《汤鹏铁画歌》,他从中国绘画史的角度肯定了汤鹏铁画的功绩。他说,唐末画家荆浩创立国画皴法,而其弟子关仝发扬光大,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宋代的倪赞和黄筌则分别在山水与花鸟画领域开一代新风。之后缺少真正的山水与花鸟画家。到汤鹏手里竟将山水画以铁画形式表现出来,万里河山居然浓缩于咫尺之间。接着笔锋一转,以直观的感受描绘铁画的逼真性,运用多种比喻表达自己的感观。最后叹惜汤鹏虽有艺术才能,但仍穷困潦倒,连沽酒钱也无法凑齐……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荆关一去倪黄死,无人能写真山水。谁从铁冶施神工,万里居然生尺咫。匠心独出无古初,扬锤柳下乐何如。肯作两钱锥补履,真教六法归洪炉。想见解衣任盘礴,烟树天然谢雕凿。百炼化作绕指柔,始信人间兔毫弱。当年作贡来梁州,越人枉解求纯钩。巨识乌金写生态,寒松怪石皴清秋。唐宋画手给于叶,素丝转眼飞蝴蝶。何以铮铮不坏身,安用金题与玉躞。独怜奇技坐天穷,江天日暮酒钱空。不见程郑与曹邴,冶铸竟至千人僮。胡为鼓谯营邱壑,空聚六州铸大错。夜阑莫为弹衰弦,窃恐蕤宾一片愁。
韦谦恒一生勤勉为学,著作等身,著有《传经堂文集》十四卷、《诗钞》十卷、《瓦卮山房馆课钞》二卷、《古文辑要》八十卷、《传经楼集》等。但因时代久远,现在只剩《传经堂诗钞》传世。即从这本诗钞中也能了解他的许多信息。他在《诗钞》序中说:四岁随母识字并背诵唐诗,每天一二首,六岁随父宦游四海,十一岁开始接触诗歌,身边携带王维诗集,朦胧中接受诗的启蒙教育。直到十六岁,才系统地从汉魏六朝乐府到唐诗,再旁及宋金元明诸大家。直到他被乾隆点为探花,才对诗歌有了深刻地了解。他平时为官,没有时间进行创作,只能利用马上、枕上写。
《诗钞》从乾隆七年(1742)开始,第一首诗是吟咏采石矶之《牛渚怀古》,以后随着他游历的增多写下大量吟咏自然风光的诗篇。这段时间他在当涂书院执教,空暇时游遍翠螺诸景,在太白楼底层粉墙上发现萧云从壁画《泰、华、峨、庐四山图》欣喜之余,他用生花妙笔写下《萧尺木画壁歌》。诗中极尽描写手法写出他观画的奇特感受:“老笔幻出人间秋。日观缥缈插天际,秦松汉柏纷龙虯。玉女洗头盆宛在,巨灵仙掌痕犹留……麻皮斧劈皴法异,荆关巨手谁能俦?…”。在同一卷内,他以热情洋溢的笔调,写下一组歌颂家乡芜湖的《家乡杂咏》,他在诗序中说:“余半生踪迹多在他邦,遂令十亩田园翻成传舍,虽燕归堂上或为累月淹留。…想昔时之觴咏烟景,宁非爰成。小律以抒怀用讬五言而寄意。”组诗写了赤铸山、范罗山、蟂矶、滴翠轩、识舟亭、灵泽夫人祠等名胜古迹,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韦谦恒在芜湖文化史上应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但从历代芜湖人物介绍中匮乏有关他的资料,即使论及也就三言两语,不着边际。笔者手头有他惟一传世的《传经堂诗抄》,加上历年收集的有关韦谦恒资料,增删数次,写出这篇拙作,希方家指点!
汪应泽博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d05410100vrc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