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春生,本文转自http://kepu.wh.cn/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1351

  在中国小说评点史上,明清小说的评点历来受读者欢迎,它把文艺批评和鉴赏指导渗透到阅读过程中去,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介绍一下清朝中期的芜湖人士黄小田评点《儒林外史》的情况。

  首先介绍黄小田:黄小田名富民,字小田,自号萍叟,乾隆六十年(1795)生,同治六年(1867)卒。原籍安徽当涂,先世八代居住芜湖。其父黄钺(1750-1841)字左田,嘉庆时官至礼部尚书,工书善画,德高望重,很有名气。黄小田是其季子,道光五年(1815)拔贡,官礼部侍郎,因父病请省亲回芜湖,父死后不复出山。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芜湖,黄小田移居松江、苏州、上海、嘉兴、杭州等名城,但总不忘芜湖故乡,不忘留在芜湖的房屋和数万卷藏书。同治六年(1867)病逝于上海,终年七十三岁。他善诗填词,其子黄安谨编他的诗词为《礼部遗集》行于世。他喜欢评点和阅读小说,常说:“予最服膺者三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石头记》也。”后二书黄小田细加评点,在中国小说评点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黄小田评点《儒林外史》的意义更重要的在于有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独到之处。关于《儒林外史》的主旨,黄小田则评为:“功务富贵”,“一篇主意”。八个字,一语中的。黄小田评论认为吴敬梓是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为中心来描写人物的。吴敬梓因“嫉世”太深,激而为“骂世”、“玩世”,实则为“醒世”、“救世”。黄小田强调这点,把握是很有针对性的。

  因为《儒林外史》笔锋犀利而冷峻,常常运用淡淡写出的笔法,不是剑拔弩张,声色俱厉,而是蕴藉含蓄,凝炼多讽,黄小田多次在评点中指出:“以前数十回淡淡着笔,无人能解”,“世人往往不解者,则以纯用白描,其品第人物之意,则令人于淡处求得之”。这里,黄小田把“淡淡着笔”同白描手法联系起来,可谓聪明之见。

  黄评对小说众多人物如何出场,转递,前后如何关联、呼应,出现人物姓名的方法如何变化等等,作了较细致的评说。

  黄小田评点《儒林外史》是以儒林为中心,描绘和评述了社会的势态炎凉,特别是科举制度给人和社会带来的不幸和灾难。黄小田评夏总甲时说得好:“开卷便有如此妙笔,盖先生冷眼蓄之既久,又不肯明目张胆骂人,特从此辈发科,嫉世之心,乃愈形其沉痛。”

  由于吴敬梓《儒林外史》许多人物和环境都是来源于芜湖,再加上黄小田又是芜湖人,因而黄小田评点时,对吴敬梓对芜湖风俗的描写倍感亲切,如第二十回写牛老儿,卜老爹的淳朴生活和牛浦郎结婚的礼俗,黄小田连连赞叹:“是芜湖风味”,“是芜湖风俗”。第二十三回石老鼠谎称是牛浦郎的“长房舅舅”,黄小田评:“芜湖人最怕母舅舅,而长房舅舅尤重,故以此吓牛浦。”第二十一回在“郭铁笔慌忙爬出柜台来”处黄小田评道:“吉祥寺山门下开小铺面,大半用柜台自圈在内,防人走入窃物,故曰' 爬出来',非错字也。”如果没有黄评,我们还认为是印错字了呢!按吴敬梓所写,吉祥寺在“浮桥口”附近,当年是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是农产、山货的集散地,大小商贩生意来往,十分杂乱,故有黄评所说的小铺面用柜台自圈在内,防人走入窃物的情况。

  总之,黄小田评点《儒林外史》不仅从人物描写,思想内容,结构安排,语言艺术都有恰当的评点,有利于我们对这部文学作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给我们传递了当年有关芜湖风俗、土语和地理环境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