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7-24,来源:大江晚报

  编者按:近年来,有关芜(湖)太(湖)运河的话题,每每受到专家学者及各种媒体的关注。因为很久以前这是一条豫鲁皖鄂四省通往江浙沪三地的水上大通道,由于明朝中期筑坝之后,现在已经很难通航。与陆路交通相比,这条水路最短,加之水上运输具有方便快捷,成本小等诸多优点,尤其是今天“长三角经济圈”形成之后,重新打通这条黄金航道,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芜太运河的历史与未来才备受人们的瞩目。

  在青弋江与长江交汇点的北岸,耸立着一座标志性的建筑,这就是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中江塔。可能有人会问,古塔既然矗立在长江之滨,为什么却要名为中江塔呢?

  公元前506年,吴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一场足以改变中国政治格局的“柏举之战”,这场举世震惊的大战不仅为吴国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将芜湖之名从此记载于千秋史册之中,因为中江水道曾为吴军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中江到底在哪里呢?还有,它与我们近几年不断提及的芜太运河又有什么瓜葛呢?

  一、中国最早的运河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东部地区就出现了三条人工开挖的运河,这就是位于芜湖与太湖之间的胥溪运河,和位于扬州西郊一带的邗沟运河,以及位于山东省鱼台县和定陶县之间的菏水运河。它们先后开凿于公元前六世纪初与五世纪末,比京杭大运河要早一千多年,比巴拿马运河要早二千多年,所以说,它们的出现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那么,它们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呢?

  春秋末年,吴国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帮助下,逐渐强盛起来,为了攻打楚国,吴国于公元前506年开挖了芜太运河。有了这条运河后,吴军的船队可以从苏州经过太湖、宜兴,穿越高淳、石臼湖,再从芜湖直入长江,大大缩短了从苏州到安徽巢湖一带的路程。吴国大胜楚国后,继而又攻破越国,迫使越王勾践臣服于吴国。阖闾在取得两次重大胜利后死去。夫差继位后,认为吴国在长江流域的霸主地位已经确立,决定进一步用兵北方,于是在公元前486年又修通了邗沟。为了充分利用自然湖泊,以便减少工程量,邗沟从邗城西南引长江之水,经过高邮县,又折向东北,穿过博芝、射阳两湖,再折向西北,从淮安附近进入淮河。这条S形的运河全长约150公里,凿通后,大大方便了南北航运,并为后来魏国开凿鸿沟,疏通江淮水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史书记载,邗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有确切纪年的第一条大型运河。凿通邗沟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484年,吴国再次打败齐国后,决定再开一条运河,进军中原,以军事力量迫使北方老大晋国就范。黄淮之间的东部有两条较大的自然河道,一条是黄河岔道叫济水,一条是泗水。泗水与济水很近,只要在两河间开一条运河,吴国的军队就可以从淮河进入泗水,再通过运河转入济水,上溯到中原腹地。于是在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就在今天的山东省鱼台县和定陶县之间凿开了一条新水道,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菏水同胥溪、邗沟一样,都是吴国为了政治、军事需要而开凿的,但在之后的二千年里,它对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邗沟与菏水都是以其地名命名的,而最早开凿的胥溪河却是以春秋名将伍子胥的名字命名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伍子胥为什么要开凿芜太运河

  伍子胥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兄伍尚都是楚国的忠臣,但却被楚平王无端地杀害了,伍子胥仓皇逃往吴国后,立誓推翻楚国,以报杀亲之仇。为了借用吴国力量,伍子胥帮助公子光(公子光即阖闾)推翻了吴王僚。阖闾登位后,任伍子胥为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协助其管理国家大事,在伍子胥的举荐下,吴王又任命从楚国逃亡出来的贵族伯嚭为大夫,精通兵学的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在他们的帮助下,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强。随后,在伍子胥的一再怂恿下,吴王阖闾终于同意进攻楚国,并在“柏举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这场大战中,由于楚昭王提前逃走了,伍子胥就把楚平王的墓挖开,留下了“掘墓鞭尸”的历史故事。

  弱小的吴军是如何战胜强大的楚军呢?原来,吴王阖闾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的战略战术,其方法是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军,麻痹敌人。虽然吴、楚是毗邻的两国,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运兵运粮却是很极为困难的事,更谈不上有效地去骚扰楚军了。于是,在伍子胥的谋划下,由荆溪上游向西开挖运河,凿通东坝一带岗阜,形成一条连接东西水道的人工运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芜太运河。吴军就利用运河周边星罗其布的水网,对楚军采用声东击西的“疲楚”战术,稍尝辄止、不作决战的做法迫使楚军疲于奔命,斗志沮丧。因此,这条河不仅成为骚扰楚军时进退有余的水路,同时,也为吴军即将展开的“柏举之战”打开了一条坦途。时至今日,柏举大捷依然是古代军事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河流相通,东南连两浙,西入大江,舟行无阻矣。”柏举大捷之后,芜太运河为吴国的农业生产和水上交通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也倍受世人称颂。后世为纪念伍子胥,遂将其中30.6公里河段命名为“胥溪河”。

  三、芜太运河与中江故道

  芜太运河是芜湖连接固城湖、胥溪河、东坝、溧阳、宜兴直达太湖的水运航道,因为太湖向东又有水道可通上海,因此,这条水路后来又被人们称为“芜申运河”。它与邗沟、菏水一样,都是在自然湖泊的基础上,加以人工开凿形成的。

  胥溪河位于江苏宁镇地区茅山山脉南麓高淳境内,全长30.6公里,流域面积225平方公里。胥溪河以东坝为分水岭,坝西为水阳江———青弋江水系;坝东为太湖水系。胥溪河有上、中、下三个河段:固城湖口与东坝之间称为上河,长9.7公里;东坝与下坝之间称为中河,长5.6公里;下坝以下至朱家桥河段称为下河,长15.3公里。

  就胥溪河而言,有人认为,其上、中、下全长30.6公里的河段都是古人开凿的运河;也有人认为,东坝至下坝全长5.6公里的中河完全是人工开凿的,所以,只有这一段水道可称为运河;还有人认为,从太湖到水阳江的整条河道都是经过人工再次开挖、疏浚而成,所以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统称为芜太运河。同时,专家根据东坝南北两岸均存在深达数十米淤泥层的情况分析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种种迹象也暗示了古中江在胥溪河一带的存在。”也就是说,这里很早就是中江所流经的古河道。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留下了“乘君素舸泛泾西,宛似云门对若溪;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的诗句。因此不难看出,芜湖自古便拥有三江交汇点的地理优势,所以,人们将滨江古塔称为中江塔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芜太运河的开发与利用

  近年来,有关芜(湖)太(湖)运河的话题,每每受到专家学者及各种媒体的关注,因为这是一条沟通南北的水上大通道,由于明代中期筑坝之后,现在已经很难通航。与陆路交通相比,这条水路最短,加之水上运输具有方便快捷、成本小等诸多优点,尤其是“长三角经济圈”形成之后,重新打通这条黄金航道,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二千多年前,先人开凿这条运河,不仅促进了区域性的统一,而且还为江南地区奠定了一条不可替代的水运大动脉。由于当时人们还不能解决水患问题,因此做出筑坝拦水的因噎废食之举。从历史上来看,筑坝断流是牺牲上游以保下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它没有兼顾胥溪河的水利作用,造成太湖西部防洪与引水灌溉的双重矛盾。太湖以西地区地势较高,又远离长江和太湖,干旱年份水源短缺,本可利用胥溪河水补给水源,明朝筑坝之后,每逢降水稀少的年份,便加重了干旱威胁。据统计,在筑坝以后的五百年间,由于排水受阻,高淳发生水灾66次,废圩46座,淹没在泽国下的圩田达十余万亩。当涂境内著名的万春圩也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被大水淹没成湖。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长江下游水道过于拥挤,所以时常发生船只相撞事故,如果中小型船只能从芜太运河分流,既可提高长江航道安全,还可缩短170公里的航程。而且,打通这条航道对夏季分洪排涝,清除太湖地区地表水污染,改善太湖水质都是非常有益的。

  为长江分解水运压力,稳固长江堤防,缩短从长江到太湖再到上海的水上航线,开发古河道里的砂砾,推动“长三角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众望所归的好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二十一史弹词》中的一段开场词。我们现在说芜太运河,当然不是闲情笑谈,而是希望如何利用芜太运河的地理优势,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芜太运河的开发与利用便成了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让我们在热切的期盼中,为它献上一个由衷的祝福!祝它早一天变为现实,为我们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