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青
本文原刊于《大江晚报》2008年3月28日B3版
说起芜湖的十里长街,人们最常用的一词是“商贾如林”。“十里长街”最初是一条官道,外地官员来芜,由接官厅(今中江塔附近)上岸,沿长街经西门可直达县衙,后来,才逐渐演化成今天的样子。十里长街至清末民初达到它的鼎盛时期,当时,这条街道的两旁商店铺面已经是鳞次栉比,可谓寸土寸金。但就是这样一条市声如潮、金钱充斥其间的商业街上,却也曾经书香氤氲,想来真的不可思议。
在这条街上,先后共产生过20多家书店,这些书店都是私营书店,除了少数几家,规模一般都不太大,也就一间门面的样子,经营的大都是四书五经、通俗小说、教科书等,有的兼营文具、报刊等。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长街最早的书店应产生于1903年以前,共有两家,它们是:王继白于中长街宁渊观附近开设的汇海书店,1937年芜湖沦陷时关闭;康汉成在于上长街145号开设的渊海书店,1925年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说起长街上的书店,最有名的莫过那家有“洋书店”之誉的科学图书社了。这家书店由绩溪人汪孟邹1903年开设于中长街20号,当年,离书店几步之遥的便是著名的徽州码头,往来交通极为便利,它也成了陈独秀等当时文化名流来芜的落脚点,陈独秀所办的《安徽俗话报》,就是在这家书店楼上编辑的。《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鲁迅、郭沫若、胡适的著作,还有《共产主义ABC》、《辨证唯物论》等红色书籍因为这家书店才得以在江城广泛流传。难怪当1923年科学图书社成立二十周年时,陶行知感叹其“赈济了二十年学术的饥荒”。胡适也赞其为“给文化做了二十年的媒婆”。
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还有世界书局,并称“民国三大店”,它们都看中了芜湖这块风水宝地,而且,不约而同地都将书店选择在了十里长街,商务印书馆来芜时间最早,1922年就在上长街87号开设了分局(经考证,应为1909年在西门大街,作者误。),委派该馆核对股鲍天爵先生为总经理,书店一直经营至1949年芜湖解放。中华书局得知商务印书馆在芜开设分号后,于1925年也在上长街145号开设了分号,先后委派康汉臣、王谋翕和张牖青(《芜湖市志》误作张青)为总经理,1937年芜湖沦陷,书局在日机的轰炸中被焚烧,损受惨重,同遭此劫的还有属文富山房的“大文堂书店”(位于中长街蒋家巷),中华书店从此退出芜湖市场,时任总经理的张牖青奉调回上海总部。世界书局于1927年在上长街126号开门经营,任命商介眉为总经理,书局也因1937年芜湖沦陷而歇业。这三家书店相距不过数百米,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上海每有新书出版,芜湖分店绝大多数都在第一时间上架销售,他们的竞争,最终的受惠者还是那些莘莘爱书人。
除了以上书店以外,十里长街上的书店还有黄富堂的文富山房(石桥港58号,今花津桥附近,开设时间:1916年-1953年)、詹书城的大德堂书店(上长街82号,开设时间:1930年-1950年)和易幼松的文华书店(上长街62号,开设时间:1942年-1950年)等二十多家小书店。仅仅十多年前,这些书店的原址大都还保存完好,如今,这些曾经弥漫着缕缕书香的地方却已成了车水马龙不断的闹市,但愿这些书店能长久地驻留在我们的心里。果如此,则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