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为青弋 河名水阳

  青弋江,也称鲁阳江,古名青水,又名冷水。《中国历史地图集》如是详尽地记载了青弋江古名的更迭:“青弋江在战国时期名会水,西汉称庐江,隋曰青弋水,至宋始名青弋江,一直沿用至今。”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北麓,一路会入石台、太平、旌德、泾县各支流,至南陵境内河身渐阔,春夏之际,梅雨时节,河水上涨,波涛汹涌,一条大河就这样被称做“江”了。

  青弋江两岸风光旖旎,村舍、竹丛、良田、沙洲组成了一幅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江水清清,微风阵阵,扁舟上下,渔歌轻扬。水波在阳光下泛起点点白光,白帆在如镜的水中徐徐远航。著名的南陵十景之一“青弋波光”记载的就是如此的美景。青弋江自黄山一路向北蜿蜒,穿行于青山翠林之中,江南美景秀色尽收其间。

  青弋江头一叶舟,山光云影共沉浮。
  门前多是桃花水,未到春深不肯流。

  历代文人墨客在青弋江多有留连,作画、题诗,各朝史志均有记载。明人方海以《青弋波光》为题有诗一首:

  长江渺渺界西东,绉縠波光弄小风。
  疏月回摇千顷白,落霞平散一川红。
  客行舟楫如天上,人鉴形容似镜中。
  最喜澄泓清见底,尘缨欲濯有谁同。

  而晚唐诗人杜牧所著《送斐坦往舒州经南陵》其中两句“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桥”尤为著名。

  青弋江为常流河,是安徽省境内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从太平湖经泾县流入南陵继续向北再由湾址、芜湖注入长江。流域面积4340平方公里,河长291公里。南陵县境内青弋江长约40公里,属中游河段,河宽80-130米,流域的圩内面积为23万亩。弋江镇以上为卵石河床,枯水季节沙滩外露,水深小于1米,不通航,只在雨季水深时方可通1吨以下木船。而弋江镇以下为沙质河床,河槽平直,水深常年在1米以上,每年5-10月可通3-20吨木船。

  上游黄山境内丰富的资源,如竹木柴炭等,过去完全靠青弋江河输往山外。而弋江两岸河谷平原丰富的特产也造就了弋江码头曾经繁华的景象。青弋江属雨源型河流,水位、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1950年以前,流域内植被率较高,含沙量较低。后经过“以粮为纲”的特殊年代,乱砍乱伐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1980年含沙量已增至过去的两倍多,年输沙量高达75万吨。河流上主要建筑物有:奚滩透水坝、弋江大桥,较大电力排灌站13座。青弋江大堤在南陵境内34公里,经过多年整治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固,近年来未造成大的水患。青弋江河对我县工农业生产、贸易及交通等事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阳江跨绩溪、旌德、宁国、宣城、广德、郎溪、芜湖、当涂和江苏省的高淳、溧水等十个县(市)。西邻青弋江水系,南依黄山、天目山脉,东界江苏的太湖流域和秦淮河水系,北滨长江。主要支流有西津河(流域面积1170平方公里)、中津河(流域面积311平方公里)、东津河(流域面积1014平方公里)、郎川河(流域面积2552平方公里)、无量河(流域面积1121平方公里)、桐河(流域面积909平方公里)、夏渡河(流域面积360平方公里)、华阳河(流域面积281平方公里)等。

  水阳江以西津河为主源,源出旌德、绩溪两县交界的柏罗源(海拔1009米)南麓和绩溪县山云岭(海拔1348米)的西麓,东南流,穿龙丛源林区,至丛山关折东北流,称金沙河,至三十八号桥,右纳戈溪河;以下称西津河,至胡乐司西北,左岸有小支流注入,经坑口至小河口,左纳方塘河;续东北流,经东岸、济川、宁国县城西北,至罗溪,右纳中津河、东津河于合溪口合流后,经河沥溪的来水。汇流口以下进入水阳江本干,折西北流,经港口镇、水东镇,至西陈村,左纳华阳河来水;经过宣州市北敬亭山,折东北流,经庙铺、狮子口、养贤?仁村湾 ,至新河庄,右纳南漪湖(南漪湖上承郎川河及湖周区间来水)来水;折西北至夏家村,水流分两股:一股西北向流,称裘公河,至乌溪入黄池河;另一股为水阳江主道,则东北流,经水阳镇折西北流,至雁翅镇,主道又分两支,其中一支为主道,北流,至西陡门沿运粮河下泄,至花津折西流,称姑溪河,另一支西北向流,于李??北入黄池,向西经乌溪镇、黄池镇,至清溪镇通青弋江。黄池河在黄池镇西的蜈蚣渡(三里埂),北出一股为青山河,经西河至当涂县魏家渡,通于姑溪河。姑溪河自花津上承水阳江来水,向西流,至护河,折西北流,穿过宁铜铁路桥,至金大庄南太平口,注入长江。总流域面积10265平方公里(其中皖境910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4300平方公里,丘陵区3150平方公里,平原圩区2175平方公里,湖泊水面640平方公里。干流河道全在皖境,总长度254公里。

  太平湖与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太平湖周围的风光也十分秀美.黄山北麓的黟县、石台、太平之水,汇集为清溪河、舒溪河、麻川河、凄溪河,注入太平湖.流出太平湖后,又汇合乌溪、漕溪诸水注入长江。这就是著名的青弋江.青弋江一直保持着朴素的自然风貌,至今没有任何污染.太平湖形成晚,出名也晚,1980年春,《光明日报》载文《太平湖之春》,盛赞"太平湖是一颗尚未雕凿的翡翠",第一次揭开了太平湖的面纱。同年夏天,诗人朔望游览太平湖后描写道:"天池无此亲切,太湖无此幽深,富春无此高寒,漓江无此烟云,三峡无此青翠,西子无此胸襟,乾隆无此眼福,江南无此水程。

  1984年《红楼梦》剧组在太平湖拍摄《黛玉北上》,该剧文学顾问邓云乡教授面对太平湖自然没,发出了"应接不暇真化境,尘嚣误我悔来迟"之感叹!

  邓云乡先生的《红楼梦忆》是这样描述当时的"太平湖黛玉北上"这一段戏的。

  1984年9月中旬,我在上海接到王扶林导演的电报:9月26日在黄山市宾馆等我。电报是他在四川采景途中拍的。于是我有了黄山之行。这原是在北京八大处招待所中约好的,黛玉北上的戏在太平潮拍摄。为什么把景选在太平湖?这里有两条理由。一是黛玉北上是坐船走水路,按照书中所写,是由扬州登舟,沿大运河北上,可是如果照实选景,困难较大,因运河古道上,现代化的东西太多了。就以扬州到淮阴这段说罢,水面上小火轮来去繁忙,两岸电杆木、工厂烟囱、现代楼房,随处皆有,拍电视无法躲避。太平湖没有这些干扰。二是太平湖山青水绿,有极美丽的风景,正好使黛玉这样的人,在这样美的诗境中缓缓北上,这样才能显示出"红楼梦"所要求的意境和气氛。当然,要找类似的景,别的地方也有,可是不能无限制地去找。这原是编剧周岭同志路过时留下印象,后来采景特地去一看,便定下了----黄山脚下太平湖,便与《红楼梦》电视剧缔结了良缘。所谓黄山脚下太平湖,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因为历史上根本没有她的名字。她----太平湖,芳龄迄今只有十八岁,比黛玉----陈晓旭还小两三岁呢。

  本文转载自庞芜新浪博客,原文地址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831b300100hmx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