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相
现代的报纸不可少的内容是新闻照片,但在百多年前的中国,由于照相、制版、印刷技术设备的限制,报纸是很少刊登新闻照片的,偶有刊用也是模糊不清。但中国人自有妙法,即用手工绘制近乎写真的工笔画图以代替照片,并以此法在1884年的上海编印了《点石斋画报》发行,实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葩!
《点石斋画报》是石印的,是把墨笔手绘原图翻印在石板上,经化学处理后有线条处吸附油墨,无线条处不着油墨,再复以纸,用棕刷抹过,揭下即成图画印张,既至微清晰,且印量大。此《画报》的发行是作为《申报》的附刊随《申报》附送,也单独出售。人们甚爱阅此报,因其描绘真实,图文并茂。《画报》由著名画家吴友如负责编辑,图作者有吴友如、田子琳(田英)、金蟾香(金桂)、周暮桥、张志瀛、苻节(符民心)、何元俊、马子明、贾醒卿等人,作者虽异,画法却一致,几乎可说是一人所绘。《画报》内容有时事新闻、科学发明、社会生活等方面。每幅图就是一帧精美的国画,且有题目和详细报导说明及作者之短评,重点是描绘全国各地社会百态的报导。《画报》于1894年停刊,编辑发行坚持十年,这是极不容易的,它是研究晚清社会和近代中国新闻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点石斋画报》也随《申报》发行到芜湖及皖南城市,其中有五幅是反映了芜湖的史画,值得分叙以存芜湖文史。
《罪魁骈戮》
图绘两刽子手正举刀向“芜湖教案”为首者王光金、傅有顺砍去,旁列手持上了刺刀的钢枪和三股叉的弁勇,右侧列旗中有骑马着官服的监斩官,远近有杂树及屋宇之顶,说明是在郊边行刑。
芜湖教案震动全国,发生于光绪十七年四月初四日(1891年5月11日),因传言芜湖天主堂附属诊所的两名修女迷拐幼孩,群疑莫释,引起围观路人不平,并将两修女押送保甲局,旋转送县衙侯审。天主堂法籍传教士滕伯禄(译音)亲赴县衙交涉,知县王焕熙释放了两修女,群情激愤。五日,一妇女到鹤儿山天主堂要求领回寄养在该堂附设育婴堂的幼儿,拥挤在教堂门前的群众在哥老会首领的指挥下用大石冲倒教堂大门,放火烧掉教堂、育婴堂和教士住宅。英驻芜领事要求芜湖关道派兵镇压。傍晚,群众又冲向英领事馆和芜湖海关西人住宅区,英领事急穿中装出逃;法驻上海总领事接报后调驻沪法军乘军舰“变幻号”驶来芜湖江面;英、法、美、德、日、意、比、西、俄九国公使联名向清政府提出抗议。
两江总督刘坤一电饬芜湖关道成章,督饬地方文武分头保护,查拿滋事首犯,调兵轮驶芜弹压。新任安徽巡抚沈秉成于事发次日至芜,饬令解散愤怒的群众,调兵巡防,抓获首犯;江苏侯补道蔡钧会同署芜湖关道彭禄祥奉两江总督刘坤一、巡抚沈秉成饬令与法教士商谈未果。复由江海关道聂缉规在上海与法领事华格臬筹商才议定:一要将王光金、傅有顺以预谋滋闹焚抢罪就地正法,附和之“犯”按罪情轻重判监禁、枷责;二要将芜湖道成章、知县王焕熙疏于防范撤任调省申饬;三要赔教堂银十二万三千两(该道、县分认一半,分七年半摊缴归款,其余一半由关税库拨给。)
《画报》的这幅“罪魁骈戮”就是清政府履行议结的第一条而枉杀两名中国反洋英雄的一幕现场描绘。教堂只被冲坏大门、烧了点房子,并未杀死洋人,却反而要了两条中国人命和十二万三千两白银的人民血汗钱财,由此可见帝国主义炮舰政策下的清政府之屈辱无能,观画不禁愤然!
此图是金蟾香(金桂),文字说明有“聚众至万人”、“事后经当道缉拿,一一拘获,详加研审,其无干误拘者,准予取保开释,余犯分别轻重按律惩办,而为首之王光金、傅有顺二名,经刘岘帅(刘坤一)委员审实批饬就地正法,该处地方官奉文后立将二犯绑赴市曹,令刽子手奏刀划盖,霎时间身首异处,血流满地。由芜湖而安庆、金陵、扬州、无锡、丹阳等闹教之处,皆将该首级悬杆示众,现虽皮烂肉腐,而见者犹能辨之曰:此芜湖闹教之首犯王光金、傅有顺也。治乱民用重典,岘帅深得此意哉!”此报附记有外史之不足,说明当时反教之浪潮有万人参加,且言下讽刺了当道屈于洋人,对人民用“重典”;并详记了王、傅二人死后首级还运去五地示众,诚杀鸡吓猴之术也!总之《画报》详实地对此芜湖教案作了报导和描绘,甚是难得而珍贵之新闻杰作。
《缉土遭殴》
图是张志瀛所绘。画的是在江边岸上一木棚(贩木行)前发生的一场斗。有一轿停于木棚之木栅左角外,一缉土(鸦片)官员率兵丁被木牌工和木棚伙计手持棍棒殴打,有的兵丁围护着官员,有的兵丁被揪着辫子打倒,有的牌工正穿鞋,有的挥拳冲上岸去助仗。
文字说明是:“自洋药(即英国运销的鸦片)加捐而后,当道密其网以为罗,私贩多其智以为遁,而无从缉获者更不知日有几许也。芜湖江滩有木棚,自私侩倚棚为寄顿处,缉私局有所闻,率巡丁于深夜掩捕之,冀不走漏也,讵想棚中人鸣锣聚众,大肆殴斗。次日禀报,反诬局员夜半毁门恣行抢掠;局首也以贩私拒捕详上宪。也可见办理此事者之未尽善也。”
此则新闻足证五口通商后之芜湖已成贩卖烟之集散地,利用木棚水运而销售。清政府原想实行洋药加捐以增加政府收入,又可取制鸦片之泛滥,并设缉私局千方百计去网捕,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贩毒者也千方百计“多其智以为遁”,缉私局屡屡网罗扑空,好不容易侦知江边一木棚是贩毒之窟,局道即率巡丁去缉拿,反被打翻灯笼肆意殴打一顿,并被反诬是抢掠,贼喊捉贼,私贩鸦片牟利者猖獗可谓甚矣!故而绘者于文后评曰:“民俗岂尽梗顽,主政不尚操切,是在因其利以为利使由……”。这是隐约指出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的清末腐败社会之一斑。
《火烧淫秃》
图由“民心”(符节)所绘。图左在已燃烈火的柴堆上绑置一僧,图中有一头戴僧冠、身披袈裟、手摇法铎与八名身着袈裟、手持不同法器的僧徒面向被火烧之僧诵经超度,前有两童子持长幡作引,右侧有15名老少群众仰首而望,右下有殿宇树木,表示是在庙外空地。文字报导是:“鸠江西门外白衣庵某僧尘缘未了,绮障殊深,与附近某姓女有染,肉蒲团结就因缘,久之春光洩漏,为人捉获,僧自知不守佛戒,向众叩头谢罪,许以重贿,始得释归,顿爽前约,众怒甚,向僧官(管理僧尼之官)具控,僧官恶其玷污佛门,援引佛祖荼毗之例,令在庵后空地堆置干柴,灌以桐油,使僧端坐其上,诸沙弥围绕唪经,旋命举火,碧焰上腾,红光四射,该僧初犹跃起欲遁,在后无名火、三昧火一片熊熊,僧始跏趺示寂。”
此图所绘正是烈火上窜,僧被反绑双手、捆扎双足,面显痛苦之状。清王朝刑法是残酷野蛮的,但民间的私刑往往较官刑更甚。此僧由于严重触犯了佛戒僧规而被口号普渡众生善哉善哉的佛徒擅用私刑纵火活活烧死,观众也视之泰然。一边是残杀、一边是唪经,可见那时民间使用私刑是普遍的,清朝的法律虽禁止私刑,但一般并不严加追究,社会舆论也对之更常持宽容态度。
《妖尼可恶》
此图是署名“明甫”者所绘。绘在尼庵外两棵大树上各绑一尼,有两壮汉在挥动树枝予以鞭挞,左侧树下不少男士边看边谈,右侧墙边两位绅士模样者在议论,妇女携儿抱女在观看,尼前有四小儿在看热闹似地指点。
文字说明是:“芜湖吴姓家有女郎,年仅十四,娇小妖媚,前在闰元月廿四日偕侍女至陡门巷福善庵同观盂兰会,忽致走失……。至本月初旬,其家之旅次白门者(即南京),遇女于旱西门内观音巷前,已作幼尼装束。急发两书知其家,女父母阅信找之,询女颠末,才知当时被福善庵老尼空悟诱之入内,持两手反缚,按其头,雉其发髻,飨后转寄于此者已数月矣。女父母大怒,追控诸保甲总办马观察,审明后命归芜湖,初六日女与父母始抵家,次晨却率便至福善庵将二尼寻获,缚于庵旁柏树上,尼始犹啼号,后令女当面质证,尼始俯首无词。至是观者大哗,有折树枝向尼头当声力敲者,有以掌其双颊者,有持碎石断砖掷破尼面者。”
晚清社会有数量相当多的僧尼道士,这是因为迷信盛行和经济衰败,部分人不能托身寺庵以作寄生,于是香火不继之庵堂尼姑即诱女拐骗至外地,终被发现而遭众怒鞭打洩愤,否则即可能被蓄发而售之勾阑矣!
《喜从天降》
图是因被翻印时裁去左侧部分,致不知作者和文字不全。图绘一小舟载一穿着大镶边衫裙时装的青年女子,被一青年船夫摇橹离开埠岸码头台偕而渡。文字说明是:“芜湖吴痂子妓院,有校书玉霞者,来自二分明月,作四条弦索生涯,芳龄二八,秀骨姗姗,然不工酬应,独具出尘之想,鸨母虽利诱刑躯,终不为所动。日前意欲效嫦娥奔日故事,悄悄出门至江干官码头,一棹轻舟渡登彼岸,适见舟子年犹弱冠,貌也温文,既抵岸,舟子促登,玉踟蹰半响,即自陈从良之志。舟子谓:‘我虽未授室,而家业飘零,且山居在湖北之大冶县,茹苦含辛,恐…。”(下文被裁去)
这幅画及报导,描叙了来自扬州(即“二分明月”处)的作弹唱(“四条弦索生涯”)的十六岁女子玉霞,不甘沦落风尘,出污泥而不染,伺机逃出,渡江时遇一青年船夫,决心从良,大胆陈说心愿,船夫虽说明了家情,但从文题《喜从天降》可知,玉霞为争得自由,坚随舟子一叶扁舟而去湖北大冶县乡间过清苦生活。因而此女堪赞,舟子幸甚,双方坦诚,喜从天降。清末的中国经济凋敝,民生艰困,但娼妓业却异乎寻常的兴盛,这是社会的痈疽,妇女的活地狱。此画报导在晚清底层社会妓院老鸨之凶残,但此女却颇有心计,虽沦入风尘,仍勇敢地争取人身自由,确是很不容易的。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里妇女命运的悲惨和逃脱苦海的一幕,这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社会风情画。
《点石斋画报》刊于1884~1895年的远非圣王之世,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世风日下,从上述有关芜湖在清末时之几则新闻,反映了反洋教、缉私、僧尼妓女等方面的社会状况,芜湖市民生活在危亡中而不知危机,仍然寄望于清官政治,但反洋教却被杀人赔款,禁烟缉私部被殴反诬,僧尼不遵教规,人们只好不禀官而动私刑,至于秀女争脱苦海而从良,也仅是极少数,广大妓女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出卖灵肉,如此腐败社会终于引起革命党人之辛亥革命。如今重温这些反映芜湖百年前的社会世态,图文并茂的画报,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屈辱、黑暗,可以加深一层认识,《画报》在那时为芜湖描述的五则新闻史事,实是颇为珍罕的芜湖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