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安娜
他曾子承父业,抓过那柄大铁锹,耐心地将煤一锹锹地洒进炉膛,不一会儿,火笛冉冉升起,越烧越旺。声声汽笛,庞然大物般的轮船仿佛在他双臂的推动下离港,驶向远方。
那燃烧的火焰,那江上的风浪,一定唤醒了潜伏在王兴国灵魂深处的诗魂。也许,他不曾对着火焰发出“生当如斯”的感喟,但那火焰,却在驱动钢铁之壳征服长江天堑之时,也照亮了他的眼睛,点燃了他胸膛内那熊熊燃烧毕生的火焰。
海员——作家
共和国是年青的,他也是年青的,王兴国上过三年小学,但他的文学院在人间,他和俄国文豪高尔基几乎有着十分近似的童年。丧父失学,拾煤渣,做童工……同样的自强不息,同样的文学狂热的追求。不同的是,王兴国在创作之初便赶上了时代的潮流。现在看起来,这是王兴国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幸运的是当时正值建国初期,到处是勃勃的生机,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与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占了社会的主流。而王兴国从工人中走来,劳动的激情、对共产党毛主席的热爱,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和谐,发自内心。他的诗《海员之歌》里那个十八岁的司炉工是多么的纯真和充满豪情。这首歌当时发表在安徽省唯一的文艺刊物——《安徽文艺》上,引起了省内文学界对他的普遍关注。王兴国成了全省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位工人作家、诗人。他参加了省首届文代会。他受到良好的正面刺激,创作激情一发而不可收。但他的不幸也从这里生发。他碰上了一个并不适宜进行真正文学创作的时代。时代观念的反复无常,把在文学上刚刚显露才能的王兴国,一时捧上半空,一时又摔沟底。更多时是如入云山雾海,使本来可以明朗的文学路变得光怪陆离,关山重重。
王兴国的性格是倔强的。虽然他在反右倾中挨了批,在文革中被抄了家,挂了铁牌,母亲、女儿也因种种重压而忧心而亡。他还是在文革结束时完成了130万字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的铅字发表量。他还使他的老朋友们吃惊,鲁彦周、苏中、江流、张锲、贾梦雷、刘伯璜,还有长他十多岁的陈登科,都称他为“摔打不死”的王兴国。
文革后期,王兴国由于他的文学创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从港务局调到市文化部门的领导岗位上来,直到退休。
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王兴国是芜湖文学界的排头兵。这源起于他曾是安徽省文联筹委之一的老资格,安徽作家协会最早的作家之一,历任几届省作家协会理事。依赖于高产的文学作品,也有证于人们的口碑。
他的早期作品,是那个时代的佳作,如诗歌《毛主席到我们船上来》选入《中国文学》(英文版);报告文学《强者》选入《人民中国》(日文版)介绍到国外,短篇小说《在中国港口》、《第一次领航》、《回声》等受到读者的欢迎和文学界的好评;安徽文艺出版社在当时出版发行的十多个小说和诗歌辑集,都选载了他的作品,如庆祝建国十周年、三十周年的《小说选》和《诗歌选》。这些作品,感性充沛真实,富有当时工人的真情和生活内容。不是文革中“假大空”的虚伪作品所能摹传的。将来的人们,现在的人们,仍可以从王兴国早期作品中欣赏到那个淳朴真诚的时代,及其当时文学作品的典型。
到了八十、九十年代,流派蜂起,潮流纷呈,王兴国由于他的年龄、思维的定势等等显得在创作上力不从心。但他没有停止奋斗,躺在过去成绩上,自吹自擂,自称什么“才子”,对青年人摆出“教师爷”的架势。而是认清形势,努力从头开始。来从王兴国出版的几部专著的后记中有这样的记述“我深知自己的才智平庸,苦于学识浅,文学功底先天不足,在我的创作生涯中始终踽踽学步”,这种谦虚、坦诚,对一位老作家来说难能可贵。
他的《大杂院轶事》曾获得八十年代安徽文学的佳作奖。他后来收集在中篇小说集《爱情变奏曲》中,属伤疤文学的代表作。他在九十年代发表的反腐倡廉系列散文诗,也得到很高社会评价。长江后浪推前浪。王兴国自己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这位有四十三年党龄与文学创作生涯的老作家感概的说:“从创作上看我已是江郎才尽,大器晚成可能性小了。文学是我的毕生事业,只能利用我在安徽芜湖的社会影响,健康的体质,为芜湖作家和新人做一些服务了。”于是,王兴国从一个老作家的责任感出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培养新人,推出一批芜湖作家力作的人梯工程上。可见一位老作家忠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用心之良苦。
他曾主持多期创作学习班,发现文学新人,为他们创造条件,寻找发表园地,帮助他们尽快成才。他选题、组稿、阅校、奔走联系,一本本由芜湖人写,写芜湖的文集由正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八十八天》、《鸠江怒潮》是最早的两个报告文学集。《芜湖新风采》、《七彩帆》是反映芜湖改革开放大潮的另两本报告文学集。编纂了芜湖工人小说集《航程》、《文艺创作选》、《芜湖中篇小说集》,直接参与和编纂《安徽群众文艺》出版了芜湖小说专号。二十余年来给芜湖出版了十二部结集。
二、老当益壮,永远燃烧
退休后的王兴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受。是不是“无官一身轻”呢?总之,王兴国不但没有“退”出文学界,反而由于身份的改变,变得更富有人情性,更放开手大干为芜湖作家服务的好事了。
人们常常看见他脚登一双白色运动鞋,上衣是鲜艳的紫红甚至大红色,奔走于各种单位部门之间,春风满面,热情洋溢。
如果说王兴国在任职期间常对那种“吃粮不当差的人”持鄙视态度,那么退休之后的王兴国只顾把这些金刚怒目式的东西写成《正气篇》、《廉政篇》这些系列散文诗中,可能,他是严格遵循在其位谋其政的。当官时,他嫉恶如仇,看见就说就管。下了岗,他一心认定自己是作家,必须对匡正世风有所贡献。
他这一阶段的散文诗大都为反腐倡廉的主题。也许毕竟是官场中的过来人。对许多的社会弊病针砭得入木三分。这些诗,有的干部则将它们从零散的报刊上收集起来,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引以自律。这些散文诗已结集,不久将出版,相信这部书会受到读者欢迎的。
他上挂中国作家协会、安徽作家协会、省作家企业家联谊会,下联芜湖市作家与众多企业家,借市影剧公司的一块风水宝地,创办了《作家与企业家》报。专登文学艺术界与企业家圈内的动态与人物传记。在这张报纸上,芜湖市的诸多作家留影留文,企业家也获得了一展风采的机会,老干部、老年大学的学员们也在这张报纸上找到了发表自己的书画作品的园地,迄今,该报已出了第15期。没有经济效益,却有名垂芜湖文学史的精神效益。
93年7月,由王兴国倡导联络并发起成立了“芜湖市阿英文学基金会”,他是常务副会长兼总干事。阿英文学基金会成立后对芜湖作家作者作了许多贡献:38位作家、作者获得了基金会颂发的荣誉证书和奖金。近百名芜湖作家的小说、散文、诗歌的代表作被辑集成三本文集,诗歌集《海边吟》,小说集《雷雨过后》、散文集《春归何处》;在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之际,阿英基金会又及时推出了芜湖女子文学作品选《碧榭听歌》,派专人送到北京,作为对大会的献礼。受到国务院新闻办来函表彰。
出版这四本有安徽文艺出版社及中国妇女出版社书号的文集,从筹集资金、征集文稿、审定校对,幕前幕后有惊人大量的工作要做,当然这些也得到几位热心作家帮助和具体事务完成。想想有多少写作了一辈子的作家作者,就是没有钱,也没有那个干劲,而不能将自己的作品辑成文集。而王兴国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完成了这四本书的出版、发行工作。所谓发行,是他亲自送书上门为多。其工作量之大,事务之繁不是涉身其中是无法估量的。而王兴国是放弃了自己的创作时间,休息时间,以常人数倍的工作效率来做到这一切的。芜湖文化界的有些人们对此始而不解,继而惊诧、叹服。这是何等的胸怀,多么强大的驱动力,才促使老作家王兴国效率自己的安逸为发展芜湖文艺事业而燃烧自己啊,人们仿佛从那敞开的胸膛里看到了熊熊燃烧的火焰,这火焰,是一个老作家、老共产党员的精诚所至,是一颗献身文学事业的爱心。
这年头,要人们感动是很难了。但王兴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他所做出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业绩感动了芜湖市众多的文化人和企业界的朋友,也感动北京、省、市的领导和文化艺术界,及其许许多多的有见识,愿为文学事业出一把力的企业家,未来不会忘记历史,王兴国的名字已载入《芜湖市志》、《中国作家大辞典》和许多报刊赞赏他的篇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90年代是王兴国揭开自己人生新篇章,意气风发奋战不息的第二青春,他的诗歌集《海员之歌》,短篇小说集《王兴国小说选》,中篇小说集《爱情变奏曲》都是在近几年出版的。不久,他还将有新的作品集问世,还有新的文学观念修改他一部长篇的宏伟计划。还有更多更好的关于芜湖文学发展远景的憧憬和筹划。
愿他的胸中之火永远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