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国胜

  九十年代初以来,在国际文化人类学及中国仪式戏剧的研究领域里,活跃着一位年过半百的学者。他就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国家一级编剧茆耕茹先生。

  茆耕茹先生是芜湖人,他在仪式戏剧研究领域中的主攻对象是傩和目连戏。傩是古代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包括傩祀、傩舞、傩戏)。而目连剧是以目连僧地狱救母为主线,且和发猖逐祟等驱赶仪式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戏剧形态。傩与目连戏作为古代文化资源,茆先生的家乡安徽省十分丰富。就傩而言,皖南较为著名的即有郎溪定埠的〈跳五猖〉,歙县揭田、上朱、熊村的〈嬉钟馗〉,歙县三阳的〈打罗汉〉祁门尚有《跳和合》、《游太阳》,而贵池则有更为丰富的、已为国际学者所瞩目的傩仪节目,其中包括著名的傩戏剧目〈刘文龙〉、〈和番记〉、〈花关索〉及孟姜女三种等等。与祭祀仪式相结合的目连戏,在皖南则更为广泛。今黄山市(原徽州)的祁门、歙县、休宁,池州地区的石台、贵池、芜湖市的南陵、繁昌、芜湖(县),宣城地区的宣州、泾县、宁国和铜陵等地,自清・咸同以来,都是目连戏的昌盛之地。傩与目连戏的交融互溶演出,是宗教世俗化的又一演变途径。宗教祭祀仪式戏剧的长期存在,使得这部份民族文化积淀十分丰厚。它涉及到当代许多学术领域,如民族、神话、民俗、伦理及艺术的各门类。这就正是先生为什么二十年来埋头在这一领域孜孜求真的理由。

  茆耕茹先生在傩与目连戏的研究中,贡献是多方面的,简括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1、1988年《目连资料(1至2集)》的发表,至1993年《目连资料编目概略》一书在台出版,为海内外宗教仪式剧的研究,首次提供了详实的系统的大型文目,在国际上(美、法、英、日、澳、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及港、台地区)有力地推动了这一领域,对中国傩学研究的进程。

2、10余年的民间搜集,获得了濒于散失贻尽的皖省珍贵古代目连戏抄本10余种、资料30万字。这批台本和资料是研究皖省戏剧发生、发展和民俗的重要依凭。为国内外学术界提供了实际而丰富的研究内容。使民族文化中这批瑰宝,得以传存和弘扬。

3、经文化部批准,五年来海峡两岸学者共同携手,建立了中国傩学的国际地位。作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和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特聘研究员,茆先生也为增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得到海内外前辈和同行的赞誉。

  傩与目连戏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极其深广。从茆先生编著的《目连资料编目概略》一书便可见一斑。这是一本有关目连戏资料的总汇集。全书甲篇分佛经、变文、话本、剧目汇集、宝卷、戏联、方志、文摘、鲁迅与目连戏,专题研究。戏史、简议、文集十四项栏目。乙篇为安徽、福建、湖南、江苏、四川、浙江等省所知演出台本的介绍和出目,并对部分台本刻版有所考订。台湾出版的《民俗曲艺丛书简介》评价该书:“资料详实,收集广泛,出处清晰,查找方便,是研究东方民间文化不可缺少的一本大型工具书”。这仅是侧重戏剧学角度而言。而傩与目连整个研究领域涉及的知识面之深广足以令人谨慎涉足。难怪有些人认为这一领域是“人迹罕至”的“荒漠”。

  茆耕茹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在这一“荒漠”里默默地艰苦跋涉二十年,发掘一块块古文化的“活化石”展现于人前,并加以考证与研究。日本神奈川大学吉川良和教授曾称:“茆先生知识渊博,令人敬佩。”(1990.3.30信)。其实茆先生的渊博知识也是在对傩、目连戏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边干边学不断充实的。八十年代中,茆先生第一次在安徽溪发现“跳五猖”傩仪时,因其涉及阴阳、五行等宇宙观念,以及大量的民俗、宗法等信息,于是茆先生查阅古代有关文献及郎溪地方志书,才弄清《跳五猖》虽是后世巫、道、释之结合形态,但却有先秦祭仪之遗风,和胥河两岸地域文化特点与跳猖历史沿革。可见茆先生治学精神的何等执着与扎实。

  茆耕茹先生五十年代进入芜湖戏剧界,从事传统老戏挖掘整理工作,从此与戏剧结下了不懈之缘。六十年代,茆先生在安徽省艺术学院戏剧系编剧研究班学习了一年。“文革”后,茆先生选择人类文化学作为研究方向,主攻傩与目连戏。在大陆这是一个前人留下的成果极少的领域,而且民间流传的带有原始形态的宗教祭礼仪式、戏剧零星散乱,并有随着人们生活形态的改变以及某种外力的干涉,将有面临失传消亡的危险,茆先生却知难而上。他多次上合肥,下南京查阅资料,遍步徽州、宣州广袤农村进行田野调查。观摩了湘西怀化,福建莆田、仙游、泉州、四川绵阳、成都等地的目连戏,以及贵州安顺的地戏,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和广西柳州、南宁的傩仪、傩戏,河北邯郸的武安固义、白府两乡的大型民间傩仪社火活动并进行了采访。收集一手的民间原始资料,并依据它辅以文献印证的方法,在傩和目连戏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需知,这十余年来的调查研究几乎是完全自费的条件下进行的。特别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他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调查、旅、宿费用给他造成的窘况可想而知。茆先生不得不在城市住最差的旅馆,在乡下与农民同床,往往走几十里山路只带点干粮充饥,有时甚至靠借贷维持费用。然而如此艰难困苦,他还常常挤出点钱,买几包香烟,拎两瓶烧酒和采访对象(往往是贫困的农民)摆起“龙门阵”,以期感情投资,让采访对象掏出肚子里沉淀已久的记忆或是描述一场傩仪或傩戏演出的状况。而这些农民在这位和蔼可亲的朋友面前,也就百无禁忌地滔滔不绝起来,有的甚至拿出家藏数百年的仪式科仪本,拜托茆先生考证研究,帮他圆一个自己难以企及的“功德圆满”之梦。茆耕茹先生深有感受地说,在田野调查中最难沟通的不是这些看起来没有文化的忠厚农民。他们往往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对于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表现出无限依恋的情绪。

  茆耕茹先生近十年来在傩与目连戏研究方面,除上述提到的《目连戏资料编目概略》一书外,还编著出版有《安徽目连戏资料集》,汇校出版《郎溪目连戏》台本及《高淳目连戏两头红台本》,和傩仪调查《胥河两岸的跳五猖》等五书(以上均为台湾民俗曲艺版)。其中,《安徽目连戏资料集》的编著出版,尽管资料诸多阙如,但全集仍能窥见自明・万历郑之珍《劝善记》以来,四百年间皖南目连戏的大致轮廓。这确是一大庆幸的事,也是两岸文化合作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茆先生还应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邀请,先后7次出席在福州、吉首、南宁、台北、绵阳、太原、邯郸等地举行的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1994年5月应台湾清华大学等单位邀请,赴台参加“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讨会”,作学术报告。同时应邀在台北辅仁大学法学院宗教系讲学。1997年6月,又应法国远东学院及山西大学华北文化研究中心共同邀请,出席“中国的祭祀、音乐与戏剧及其社会环境国际研讨会”,首场作《锺馗神格的世俗化演进》讲演。数年来茆先生在海内外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湖西目连戏的形成与分布》、《目连救母故事(戏)中的释道儒》、《胥河两岸的跳五猖》、《傩坛剧中的锺馗及钟馗戏》、《太湖西域的曲种花鼓调》、《湖阴曲及其式微》等10篇。

  对茆先生的研究成果,中国艺术硏究院硏究部博士生导师刘念兹教授评价称:“你在这一课题上做了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是一件大功德事,向你表示敬意。你为填补中国戏曲史研究方面的一些空白,我觉得我应该向你表示谢意(1989.11.30信)。在众多的赞誉面前,茆先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他自己的评价。他说:“我的收集与研究若能为后人留点文字凭依和借鉴,那就是十分满足的了。”这朴实无华的自我评价,也是茆先生对自己工作目标的定位。通观茆先生已出版的编著和论文便可发现,茆先生特别重视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这就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充足的原始资料,为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去伪求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条件。他自己的大量研究成果就是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条件下取得的。茆先生正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努力工作。我们诚挚祝愿茆先生对宗教仪式戏剧的收集、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增进海峡两岸及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