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相

  芜湖是安徽省商业重地,交通便利,人文荟萃,邮政实施也较早,于是就有了邮票的使用和民间对邮票的收集,现将芜湖文化史的早期集邮史料漫话如下。

  清末时期

  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在英帝国主义侵略下因1876年9月13日(光绪二年七月廿六日)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辟为通商口岸——“商埠”,英国取得了更多的在我国通商的特权和侵入我国内地的便利条件。英国人嘎兰格逊(A.k.Greg-son)联合外侨数人于1894年11月至1897年2月自行在芜湖开设了“书信馆”——地方邮政(Local Post),并自任局长。为了牟利,他两次发行了不同票型和图案的商埠邮票6套47枚;此外还迎合中外集邮者,故意搞了不少加盖改值和欠资的正盖、倒盖、复盖邮票,供当地人和外侨收集观赏。由于这些邮票图案紧密结合芜湖当地的风景与习俗,所以当地及外地集邮者甚为欢迎,说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芜湖已有民间邮人从事集邮,只是囿于个人爱好,人少而分散,故不为人知而已。

  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前

  民国成立后,至1926、1927年间(民国十五、十六年),芜湖集邮之风渐开,民间邮人渐多,有识之士在聚会交换邮品中,就想结合一个邮会,经1926~1927年的酝酿,于1929年(民国十八年)9月成立了“大同邮票社”,收集中外邮票,陆续油印了十次售品目录(至1935年5月),主要负责人是芜关小学教师谢慎修(1895~1955年,字永思,笔名“迷迷”,苏州东吴大学毕业),此社设于他家梧桐巷14号(已与井巷合并,现称井巷,今芜湖二中西边),开始时,有芜关小学学生诸葛炎等七、八人参加。活动是在谢家专辟的一间房内,有不少玻璃框陈列各种中外邮票,附有集邮知识,学生课余在他家交换中外邮票,谢慎修予以邮识辅导,学生把讲解记在手册上,他指导学生用玻璃纸作护邮袋和使用镊子夹取邮票。

  直到1933年9月1日,谢慎修和芜关学校教师林祖光(1907~1988年,字雪晖、雪菲、惜菲、雪辉,福建上杭人,芜湖五中毕业,历任中、小学教师,民盟盟员)、陈建章(1915~?年,字立人,郎溪人,抗战后流亡汉口、四川,后病逝,卒年不详,为谢之内侄)创立了“大同邮票会”。

  1935年5月1日,在谢、林、陈三位教师努力下,“大同邮票会”办起了会刊《邮话月刊》,由“大同邮票社”负责发行,经费来自邮票社和会员的会费,芜湖文华堂印刷,4.8×7.25开本,第一年封面纸双色套印,第二年封面是单色报纸;第一期有31页。后改由谢慎修主编,至1936年4月1日共出刊12期。1936年5月改刊名为《邮话》(月刊),由“大同邮票会”主办发行,至8月共出刊4期,32开本,封面单色,最多一期有29页。《邮话月刊》和《邮话》每期约印250份,十二期为一汇刊,白话文体,栏目有论文、研究、专著、杂俎、附录,每期还有“编辑琐言”(编后语)和广告。其间于1935年6月1日的《邮话月刊》上为邮票社刊出《售品简章》和《预约新票办法》。

  “大同邮票会”成立后印有《入会自愿书》,广泛吸收各地会员,并在先后出刊的《邮话月刊》及《邮话》上陆续刊出了《大同邮票会简章》(1935年5月公布)和《大同邮票会进步会员简章》(1935年6月公布)、《大同邮票会详章》(1935年9月随《邮话》第五期分送)、《大同邮票会会章》(1936年5月公布)等组织章程和《优待学生会员办法》(1935年5月1日公布)、《大同邮票会交换邮票办法》(1935年6月1日公布)、《对于扩大本会组成之办法》(1936年8月公布)等一系列完善组织、促进活动的规定。

  上述公布的《简章》《详章》的宗旨明确,如《大同邮票会简章》首先标明“以联络集邮同志,交换及研究为宗旨”;《大同邮票会进步会员简章》则明确定名为“进步会员”之目的是“为初学集邮者设想,且为免除复品起见,按月进步,三年满期,共得票三千六百种”。而《大同邮票会详章》及以后确定的《大同邮票会会章》更明确其宗旨为“以研究邮识,交换复品,报告新邮,出版刊物”。这样的民间集邮组织宗旨,在三十年代就已达到较高层次的集邮目的和要求了,这确是难能可贵的。

  此外,《简章》和《详章》还有与同时的外地邮票会所没有的特点,如《简章》和《进步会员简章》规定,对新入会者、介绍新会员者、能按月缴会费者均赠予邮票。《详章》和《会章》则规定如何巩固邮会组织和开展邮学研究;会务管理设总务、编辑、服务、研究四个股;规定会员的权利可得到赠送的《邮话月刊》和《大同邮票社目录》、免费刊登广告、发表著述、优惠购票和本会出版的其他刊物、代办集邮品、从优作价交换中外邮票;会员的义务则为介绍新会员、给会刊供稿、推销会刊、宣传并尽力拥护邮票会的声誉、收集和报告所在地发行的特种邮票或纪念戳、报告集邮活动、调查各地出版之邮刊、提供邮展展品。

  邮票会还聘请有学识优长者为“顾问员”,交游广阔者为“宣传员”。在《详章》内还规定会员分为“普通会员”(增进邮识者)、“进步会员”(按月进步免除复品者)、“研究会员”(研究邮识者)、“永久会员”(永久赞助邮票会者)四类,前三者得按年缴纳会费,否则即自动放弃会籍。但《详章》自1935年9月施行后实有困难,在1936年5月在《邮话》上刊出《大同邮票会通告》以对《详章》加以修改,指出“进步会员”手续太繁,“研究会员”限制较严,使得入会者不甚踊跃。于是在修改的《会章》中规定只吸收普通和永久会员。并取消对会员的馈赠以节约会费开支。这些都是当时芜湖民间邮人在集邮活动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至今仍有借鉴参考之价值。

  “大同邮票会”原附设于“大同邮票社”内,由于参加者渐多,于1936年8月制订公布了《对于扩大本会组成之办法》,原总务股和代办股(原服务股)由谢永思、林雪辉、陈建章负责,并由总务股分出会计股(李家曜负责)和图书股(黄孟菁负责),增设推广股(曹启文负责)、出版股(庞凤侣负责),各股负责者均为永久会员;增设“通讯会员”。最重要的措施是将“大同邮票会”脱离以邮票商业经营为主的“大同邮票社”,明确规定邮票会为“研究学术之团体”。

  “大同邮票会”的创设、完善,为开展民间集邮活动做了不少工作,如1936年3月由会员李家曜倡议,在《邮话月刊》第11期“友声”栏提出举办邮票展览,并与谢慎修研究在8月17~19日于芜湖青年会举办了安徽省最早的邮票展览。首届邮展时使用了三枚纪念戳,分别加盖在三天的纪念明信片上(贴一分帆船邮票)分赠会员,捐款及参加者概赠全套三枚明信片。第一天使用刻有口衔橄榄枝的和平鸽,上方有“芜湖大同邮票会首届邮展”、鸽背上边有“25.8.17”字样(民国廿五年);第二天使用刻有展翅的大鹏、上方有“芜湖大同邮票会”、飞鹏上方有“25.8.18”、飞鹏下方有“首届邮展”字样;第三天使用中心圆内刻有“大同”、两侧有飞翼、上方有“25.8.19”、下方有“芜湖大同邮票会首届邮展”字样。

  此时的“大同邮票会”若按会刊三次登载的会员名录统计,约有会员140~150人,有17个省市的邮友参加(皖、苏、浙、闽、鄂、赣、湘、川、豫、鲁、桂、滇、吉十三省;北平、上海、天津、南京四市),安徽的会员分布在芜湖(28人)、休宁、南陵、铜陵,会员中有日本人久保田二郎和暹罗邮商李运杰,还有不少颇负盛名的集邮家、邮学家、邮商,但基本会员是教员、职员和学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

  “同人星散,社既不在,会亦瓦解”,会刊停办。但是在40年代初,上海陈志川编辑出版的《国粹邮刊》就有一期在封三公布了该刊全国读者名单中还有芜湖地名(未载人名),说明战时沦陷区少数邮人仍滞留(谢慎修就仍在芜湖)或潜回芜湖在从事集邮和向上海订阅邮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5年8月抗战胜利,芜湖逃难在外的邮人纷纷喜回故地,聚首江城,且有一些新邮人参加集邮,于1946年冬恢复了“大同邮票会”和“大同邮票社”,社址在东门外杏花村36号(谢慎修自建的居所)。筹备至1947年6月1日将原《邮话》(月刊)复刊,并更名为《大同邮话》,仍由“大同邮票社”发行,由陈文懿负责社务并发行(陈是谢的夫人),主编仍为谢慎修,至1948年1月共出刊7期,第一期为油印,内容有《复刊宣言》、邮票正名、集邮闲话、邮品漫谈及第二期特价品目录等篇,16开四版小报,每期4~6页,6、7两期是合刊;1948年4月改为季刊,期数另起,发行和主编未更动,至10月停刊,只出了3期,1、2期为12开,每期两页,第3期为32开4页,据陈印白说均为油印本。停刊的原因是当时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心惶惶,国民党政府新闻封锁和白色恐怖笼罩江城所致。

  总计自1935年5月1日创刊至1948年10月停刊,共刊行26期,如今已成为我省民间集邮史研究极为重要的文献和珍贵文物了。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裴正和、鲍训华提供的调查,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