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邦鼎

  1946年9月开始,我曾负责筹建芜湖县简易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简师)。经半年努力,学校成立,我任该校首届校长。这所学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芜湖创建的唯一的一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的的师范学校,有一定开创意义。现仅就个人记忆所及,追溯这所学校创建的历史过程。

  一、艰难创校

  1937年12月,日寇攻占芜湖。芜湖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长达8年之久,芜湖教育事业摧残殆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芜湖,大小官吏忙于接收敌伪财产,县长屡经更换,对恢复和发展芜湖教育,并不为当时政府所重视,各级学校的恢复十分缓慢。直到1946年上半年,城乡小学先后恢复上课。当时镇、乡设中心国民学校,属完全小学,六年毕业;镇、乡以下设初级国民小学,四年毕业。由于芜湖沦陷8年,教育几乎中断,小学教师十分缺乏,特别是农村小学往往无教师上课,学校形同虚设。1946年下半年,许汉三任芜湖县县长(当时芜湖县包括市区和今天的芜湖县),为了解决小学教师的严重缺乏,准备创办一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的的师范学校,9月间,委我负责筹建师范学校。为了缩短培养小学教师的过程,尽快培养一批小学教师,以应当时急需,因而决定先创建简易师范学校,以后逐步发展为完全中等师范学校。

  当时筹办简师,有三大难题:一是缺乏足够的经费;二是缺乏教师范生的教师;三是没有校舍。三大难题中最大的难题是校舍。没有校舍就是没有立足点,谈不上办学。如着手兴建新校舍,需要大笔建校费,一时无法筹措;还要找一块合适的空地。只有找到较为合用的空房,加以改造、修葺,因陋就简,便可迅速招生开学。为了解决校舍问题,我四处奔走,却到处碰壁,毫无着落。后来探听东门外校场街有一幢房屋,人们称之为“谢家花园”,一部分是瓦平房,一部分是两层楼房,共三、四十间,周围是空地,距城市中心约二、三华里很适宜做校址。这幢“谢家花园”住房,原是谢无量的别墅,谢当时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住北平(今北京),房屋暂无人居住,由他的七弟(住芜湖)代管。于是我直接拜访谢的七弟,找他商谈,要求他能否捐赠或暂时租借给芜湖县政府办学,我去了十多次,反复恳求,并辗转托人疏通说情,最后他同意暂时出租,每月租金20石米,先付三个月房租,以后按月付租。经请示许汉三,同意由县府出面租用,并先付三个月房租(租米共60石),办好承租手续,简师校舍终于确定下来。(学校开办后县政府继续付了几个月房租,以后就以政府经费困难,拖欠不付,不了了之。)县政府又拨给了少量校舍修理费,对“谢家花园”稍加修理和改造,“谢家花园”挂上了“芜湖县简易师范学校”的校牌,一所师范学校诞生了。

  简师先暂设三个班,以后班次逐渐扩充,学校经费开支,由县政府编入预算,按月拨发经常费。因为是师范学校,学生概不交学费,并由县政府按月发给膳食补助费。

  我又东奔西走,找人联系,推荐教师,设法聘请了一些专职或兼职教师。

  1947年1月,简师正式招生。

  二、初具规模

  简师创办伊始,学校规模暂定三个班,即一年制简师班一个班,四年制初师班两个班,班次逐年增多,四年后学校将有9个班学生,俟学校基础稳定,经费充足,再转为完全中等师范学校。一年制简师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入校学习,一年毕业;四年制初师班招收小学毕业生入校学习,四年毕业。这些学生毕业后,由县政府教育科(当时尚未成立教育局)统一分配到城乡各小学任教。经招生,报考简师的学生约二、三百人、正式录取140余名学生,男女生约各占半。学生来源大部分是城区学生,也有部分学生来自芜湖农村。因此,全校约有2/3的学生走读,还有1/3的学生住校。这些报考师范的学生,一般家境比较清苦,他们的生活都十分朴实,学习也较为刻苦、勤奋。

  我任校长时,聘请张玉堂为教导主任,舒干志为总务主任,章秀敏为生活指导;聘请吴道钧、叶恩洪、章晓霞、朱同模、经昌荣等为各科教师。我自己也兼课。全校教职员工约20余人。教师薪津由县政府按月拨款发给。教师待遇微薄,专职教师月薪约值2石米左右,能维持一、二人水平较低的生活,有时还不能按月发给,和当时本市私立萃文,广益等中学,及省市立七中,女中等校相比,教职员待遇要低得多。由于这所学校属师范性质,而且刚刚创办,得到教职员的理解和支持,教职员都能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和教学,为这所新生的学校得到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简师学校开设的课程,一般以当时国民政府所颁布的中等师范学校应开设的课程为依据。一年制简师班开设的主要课程,除语文、数学外,还开设教育心理、小学教材教法、教育统计等课程。四年制初师班,除开设语文、数学、史地等课外,也开设教育课程,如儿童心理,小学教材教法等。各班还开设了音乐、体育、劳作课。并规定学生在毕业前一个学期都要到附属小学见习和实习两三个月,实习成绩是对毕业生分配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校刚创立,一切设备都很简单,校舍系民房改用,结构多不合理,无体育活动场地我们动员和组织全体师生,一面上课,一面开展建校劳动,用自己双手,建设自己的学校。师生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在校前空地平整了占地数亩的大操场,作为学生体育活动和学生集会之用。还组织学生修整校舍,清除学校周围的杂草,垃圾,整理校园环境,一个诞生不久的师范学校,已初具规模,生气勃勃,秩序井然。这所简师学校的创立,当时对推动芜湖中等师范教育,和发展小学教育,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设立附小

  简师既然是一所培养小学教师的学校,当然要有一块作为学生实习的基地,经认真选择并得到县政府批准,决定以原沧津镇中心国民学校作为简师的附属小学。这所小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较强,设备较为完备,并有幼稚班(即幼儿班),简师学生在这所小学实习是合适的。为了便于管理和开展实习工作,在体制上明确规定附小在行政、人事、教学等方面均由简师管理,附小校长由简师校长聘任。当时聘任原沧津小学校长汪文乡(女)为附小校长。并及时召集该小学全体教职员,宣布县政府将该校改为简师附小的文件,说明该小学改名、改制、和聘请汪文乡为校长等项决定,并明确规定附小应承担简师学生实习的安排和指导工作。简师有了一所较好的附属小学,是办好师范学校的重大措施。只是当时附小是在城内夫子庙,而简师却在东门外,两校相距较远,学生的实习和日常工作的联系,殊感不便,而简师校舍谢家花园的产权属于私人,只是临时校舍,因此,在我调离简师后不久,约在1948年,县政府又决定将简师迁入夫子庙内,两校联成一体,既解决了简师学生的实习问题,又解决了简师的校舍问题。

  简师创办,迄今近半个世纪,时过境迁,物换星移。简师所培养的学生,解放后,在党的培养下,大都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