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振才

  银两本位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银两是秤量货币,大的有五十两、十两,由于过重而难以携带和保存。再加上各地宝银的成色参差不齐,流通过程中各地度量衡的差异,为此而常常出现纷争。

  十六世纪中叶,外国银元开始流入我国,银元的形式、重量、成色整齐划一,不仅可以按枚计数,又可按枚计值,使用方便,受到普遍欢迎。从清朝乾隆年到清末的这一百多年间,先是银两、外国银元相并使用,后又加上小量的自铸银元随其流通。

  清末民初时,芜湖官商设有银炉(即炉坊),自行熔铸或代客加工元宝和银条,铸成后经公估局鉴定、衡量,即可通货流通。清末,安徽的银两使用还是很普遍的。商业活动中,大额支付用银,小额支付用钱,互相辅用。虽说当时银元银两并用,但就芜湖而言,银元则显得活跃些。清末的二十年间,银锭流通势力逐渐式微,银元则逐渐由选用货币发展为主要流通货币。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辟为通商口岸,次年4月1日正式对外开埠。一时间,洋货充溢芜湖市场。特别是1882年后,芜湖米市形成,外国银元作为商品交换的流通手段,在芜湖米市被广泛地应用。芜湖比较常用的主要有“本洋”、“鹰洋”和“英国站人洋”。“本洋”是最早流入我国的西班牙银元,它曾一度在我国金融界中占主导地位。1521年,墨西哥沦为西班牙殖民地。从1535年起,西班牙殖民者利用墨西哥产白银就地铸造银币。一枚西班牙大银元的单位名称为PESO(比索),我国沿海地区就其“比索”译音的前音节音,后称之为“本”洋——泛指西班牙银元。

1.png

  (图一)为1732年(雍正十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城造币厂铸造的新双柱,也就是有麦穗纹的“花边“钱。币面是一个分四分法的盾牌形,内有斜向的“双城双狮”图案,整个图形为西班牙国徽,上有一王冠。四周的拉丁文是西班牙国王的称号(菲理伯五世,蒙天主恩赐的西班牙及印第安的国王),国徽右8为8REAL(利雅尔)即一个比索。M及F两个字母分别为MEXICO(墨西哥)和FABRICATUW(制造)的头一个字母。背面图案有两根柱子,因称其为“双柱”,双柱之间又有两个地球(亦称双地球银币),上面有一皇冠。据传,古欧非大陆在西班牙直布罗陀地区是连在一起的,后被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赫格里斯拉开。为纪念这段传说,便在银币上设计了这个图案。“双柱”代表着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山岩,柱间下端山边的水饰纹样象征着直布罗陀海峡。双柱上各缠绕一条“卷轴”,形成两个$形,现在不少国家的纸币、硬币或书籍、邮票以及收支凭证上刻印的“$”或“$”符号,就是由此演变来的。“双柱”下端的“1738”是铸币年,上端“V(U)TRAQEV(U)NUM”直译是“二者为一”,意即西班牙及其统治的印第安地区一律通用此币,左右各一“M”记号不详。该币成色为91.6%,直经3.8厘米,厚0.26厘米,重26.6克。

21.png

22.png

23.png

  (图二)的币面是西班牙国王卡洛鲁斯四世的侧面胸像。该币成色为90.2%,直径4厘米,厚0.24厘米,重26.5克。

  在我国流通过的西班牙银元中计有三种人像,即卡洛鲁斯三世、卡洛鲁斯四世和费迪南七世。

  本洋流入我国后,其流通范围逐步由广东、福建蔓延至浙江、江苏、安徽……。1823年,墨西哥独立,自铸鹰洋取代本洋,但本洋在芜湖一带仍有流通。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月初二日《申报》芜湖讯:“芜湖钱荒,前已述其崖略,迩来制钱益寥落如晨星,本洋每元仅兑一千一百三、四十文,鹰洋只九百二、三,……”。江柏崖穷居宣州新田时,曾在他的笔记中写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戊申以前数年,不过米贵香油贵,本年春米本洋一元三斗零,香油每斤贰百余文,至今皆然……”。《林文忠公政书》江苏奏稿卷五《江苏并无洋银出洋折》记载:“价格因地而异者,如西班牙银元在芜湖地方之特别昂贵,……盖江浙洋银价值向比闽粤等省为昂,缘其物本自南来,辗转流行愈远,则作价愈贵”。可见本洋在芜湖及其周围地区向来价格高,信用坚,盛行不衰。

3.png

  墨西哥“鹰洋”则因其制作精美,成色较好,质量稳定而后来居上。(图三)币面是一只鹰叼着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的墨西哥国徽图案。因鹰图占币面的主要位置,又称“鹰洋”,也有误称“英洋“的。币背面是一自由帽,四周放有三十二道光芒。成色为90.1%,直径为3.9厘米,厚0.26厘米,重26.8克。此币自咸丰四年(1854年)起便大量输入中国,俨然成为中国的主要流通货币而与银两并行。“鹰洋”不仅成为各地的“标准货币”,就连各种兑换券都规定用这种外币兑现,而且政府税收,民间交易及银行汇价都以此为据。清廷度支部在宣统二年(1910年)调查当时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元,总数约有十一亿元之巨,其中鹰洋约四亿元,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强。直到1905年5月1日,墨西哥改行金本位制后,鹰洋停铸,来源断绝,加上此时中国自铸银元盛行,鹰洋的金融势力才日渐衰微。

4.png

  英国站人洋(图四)又称“站洋”或“杖洋”,由于币面图案为一手持三叉戟的不列颠女神站像而得名。站人像两旁有英文“壹圆”字样,周边围绕以连珠纹中夹回纹的大圆圈。背面有竖写汉文“壹圆”和横书马来文“壹圆”字样,大小、轻重仿鹰洋,成色为89.9%,直径3.9厘米,厚0.26厘米,重26.8克。此币有两种,另一种正面为维多利亚女皇侧面像,背面铸有汉文“香港壹圆”。由于华人拒用,此币不久便停铸。

  此外,芜湖市场上间或也有美国银元、荷兰银元、日本银元、安南银元等流通。外国银元的使用范围已遍及让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出现“荒僻之区,知有洋钱,而不知有银两”的怪现象。史载芜湖米市鼎盛时期,每年出口大米约八百万担,可想当时外国银元在芜湖的流通量不在少数。

  中国银元始铸于清光绪年间,由于成份各异,所以本省所铸龙洋只限本省通用。“北洋制造的,江南不用;福建制造的,广东不用”。再说,本国制造的龙洋,送到钱庄去兑换铜钱,其成色被减去一两分,不如“鹰洋”兑换得多。本国银币在本国使用,反不如外国银元的方便。所以,各省虽然纷纷鼓铸龙洋,但却无法驱逐在我国使用的外国银币,只是给人民增加一种选用货币而已。

  外国银元和我国银两并行流通,钱币折算混乱,为贪官污更中饱私囊大开了方便之门。针对此种弊病。藩台和府台早有成令,但却禁不能止,令不能行。税吏置国家定章于不顾,仍浮收百姓征交的钱粮、亏折百姓交纳之银钱与洋银。砌在芜湖花街老城隍庙门左墙壁上的一块石碑(今芜湖皖南大戏院后门墙边)全文载:

  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五十六日本邑举人鲍桢,贡生何义彰、王廷均,经洪锡职员濮元庆、许文翰、谢立年,廪生高崇,附生王荣和、彭蔚文、孙廷梧等,以备陈民累请示禁除情先后呈禀
藩府宪在案初七日奉
藩宪裕  批查征收钱漕应以银钱分别完纳定章已久
国家经制有常,不容稍存迁就,该县历年钱漕小民间有以洋银投柜者,该县听照市价折收或出一时权以民便,已与定章不符,所禀如果属实,尤属违章,累民仰太平府刻印查明,严禁具复不准稍涉狗延,切切。
    抄粘附十八日奉
府宪周  批据呈已悉,除札饬芜湖县照章办,外显出示严禁该县书役人等不准违章浮收及银钱与洋三项,悉听民便赴柜完纳,该举人等务宜劝令各业户赶紧赴柜,踊跃输将以裕国课而济饷需,切勿故意刁难自取咎戾,毋违,切切。
              阖邑士民谨录同立

  辛亥革命后,各派军阀相互混战,各派政府自行铸造各自的货币,加剧了近代中国币制的混乱,仅当时市面流通的银元就有几十种之多。直至1919年(民国八年)6月11日,上海钱业公会决定取消“鹰洋”行市,统一使用中国制造的银元作唯一国币。各地钱业公会纷起响应。此后,外国银元逐渐退出流通领域,直至1949年解放前夕,市面上仍有少量流通。

作者简介:

  张振才先生,安徽芜湖人。现为中国钱币学会会员,安徽钱币学会会员(曾任《安徽钱币》编委),芜湖市钱币学会理事,《芜湖钱币》顾问,香港钱币研究会第122号终身会员。

  爱好钱币收藏和研究40余年。1984年以来,著有对“秦半两”研究的有《秦统一货币之说》、《“秦半两”臆说》、《“秦半两”再议》等;对西汉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研究的有《试谈吴王刘濞丹阳郡“即山铸钱”初探》、《吴王刘濞丹阳郡“即山铸钱”再探》及《太平天国的失败与货币经济关系》、《“苏联红军票”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反思》和《长江芜湖段出水南唐“永通泉货”铁钱初探》、等系列学术文章200余篇,分别刊载于《安徽钱币》、《无锡钱币》、和《舟山钱币》;台湾《钱币世界》、《中华集币会刊》,台北市《集币会刊》;新加坡的《亚洲钱币》、《香港钱币研究会会刊》、《世界硬币论坛》、美国纽约《爱华金讯》等;并与上海泉家余溜樑先生等合著《中国花钱》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