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知为

  一、留春伴我春应许

  一向被誉为芜湖明珠的镜湖,如今又增建了环湖风景带,宛如凌波仙子戴上五彩缤纷的花环,珠围翠绕,绿瘦红肥,更是令人迷醉。当风和日丽之时,游人漫步湖堤,恰似走进长长画廊,五步一亭,十步一阁,宫墙柳绿,曲槛花红,翠竹吟风,凉亭憩午,湖光倒影,园亭摇叠,景物憧濛,令人目不暇接。如若荡舟纵目,一湖光映迎宾阁,九曲桥通高知园,顿觉镜湖的时代风采之中,还饱含着国际友好往来的情愫:面对如斯浓情美景,怎不叫人为江城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而感到自豪和鼓舞呢?当你流览了西花园,留春亭、步月桥、尺木亭、观岚亭那些典雅名胜,便会萌发寻芳思古之幽情,便自然想起南宋诗人张于湖捐赠陶塘的心意。今天,镜湖拥在人民怀抱里,实现了于湖先生“春到家山须小住,留春伴我春应许”的夙愿。

  二、一湖春水系乡情

  镜湖又名陶塘,乃以义取名,始终与文人雅士结缘,成为饱含爱国怀乡情操和传统文化色彩的名胜古迹。她不知牵动多少游子归来的心。

  南宋状元张孝祥幼年随父张祁自历阳渡江南来芜湖定居。从政后,张孝祥壮志难酬,三十八岁便致仕归芜,息隐林下,增辟己田三百亩,蓄水为池,养鱼植藕,广栽杨柳,起造园林,为诗文会友、悠游燕乐之所。他父子俱以陶渊明归田自况,故名之曰“陶塘”。孝祥先生临终遗言,以陶塘捐给地方,以志桑梓之爱。从此陶塘遂成为江城历史名胜,——“镜湖细柳”,为芜湖八大风景之一。

  陶塘何以又名镜湖?此乃以形取名,极言陶塘之水,明洁如镜是也。此名始见于张祁《汪氏别墅次韵》七律诗中,诗云:“芜湖还似鉴湖春,我亦归来贺季真,好赋俱陪招隐士,耦耕长作问津人”(下略)。“鉴”与“镜”,古时通用。全诗之中的镜湖田园风光之美,犹如陶渊明笔下桃花源里的春天。

  清乾隆年间,芜湖名士马千之,名其陶塘南侧一房山别墅为“镜湖画社”;金铎还把镜湖画社作为自己的雅名,刻出图章使用。镜湖之名益显。

  解放后,人民政府扩建陶塘为市中心的风景区,重视古文化遗迹,遂正式命名为镜湖公园。陶塘、镜湖,该蕴含着多少古典文明和诗情画意!

  三、往日镜湖风光

  南宋以来,芜湖历代文人、名士以及名告老还乡者,为追念张于湖先生,多在陶塘沿岸建筑私家园林、亭台楼阁,期与诗人故宅为邻。元代欧阳玄府君,命名“镜湖细柳”为江城八景之一。明代园林很多,如桂园、闵园者,迄于清代,沿湖园林尤胜。其遗迹尚能于乡贤黄钺、王泽诸诗词中,探索其梗概,推定大致于下:

  (一)来佛亭:此乃通往湖堤的大路上之茶亭。传说湖上曾浮来一砖,上刻佛像,遂嵌置亭壁,因而得名。其址在陶塘西侧、市房产管理局附近。

  (二)澹人居:歙县人胡蔚林所筑的别墅。在来佛亭东,约当烟雨墩一带。”

  (三)一房山:亦为胡蔚林建。此前为张氏桂园,中有秋芳亭,座落于数十株老桂丛中。后来马千之居此,改名一角山房,又名小西湖。其址在人居之东,约当今之柳春园小学房后塘沿工商银行之处。

  (四)长春园:亦名非园,其先为移封馆酒肆,后为陆羽轩茶室,一时成为士民游乐雅集之所。其址在一角山房之东,约当今之柳春园一带。

  (五)读画轩:原为著名的左园,再先为陈园旧址,在陶塘南侧,右邻移封馆,原址已沉于水底,约当今之烟雨墩至柳春园水面之间。

  (六)洪园:金叶山居此,中有学圃草堂,为金叶山读书处。自号“洞庭山人”,后扩建数十楹,名“洞庭山人”公寓。其址约当今之八中旁三八公园之处。

  (七)龙家园:在陶塘西。

  (八)戴园:其先为闵园。约为今之西花园一带。园中遗一闵氏旧轩,似为后来扩建的藕香居,今尚存。

  以上园林,均在陶塘东、南、西三面,至于北面,则遥对苍翠赭山和旧日的一片田野,有“尺幅绽红”自然之美。

  四、留春园・春长在

  清乾隆年间,芜湖尹陈圣修府君,好诗文,有政声,着意兴盛地方文化,曾将陶塘一带荒废的园林,重新修整,西南起自一房山,东至洪园,合并为一。用张于湖先生“留春伴我”词义,命名曰“留春园”,并且疏浚陶塘。莳花植柳,复于湖心建亭,曰“留春小舫”,即今之湖心亭处。又购画舫两只,供人泛舟游湖。为纪念张孝祥遗泽,于园西割澹人居南半,设张于湖祠,即今烟雨墩处。园名“留春”,富有文情诗意,规模敞丽,盛极一时,故驰名遐迩,胜迹长存。借乎人去楼空,好景不长;到陈府君去任,名园也就日渐荒芜了。

  乡贤王泽致仕归芜,购此荒园,重加修饰一新,名之日“希右园”,意在宗右军王羲之也。园内有赐书楼,珍藏乾隆皇帝赐给他的诗文,就水阁悬吴波亭匾额,因“吴波秋月”为芜湖八大胜景之一,而吴波亭何在,无从查觅,故移旧名,以志胜景。有楹三间,当湖山正面,名之曰“溪山好处亭”,西厅题名“观一精庐”、垒石为山、为洞,名之曰“小罗浮仙馆”。园内有古藤、老梅、怪石。正厅楹联为名宦题赠,联云:“有石湖老仙俊望,是香山居士后身。”盖为王泽写照也。又以“归去来堂”久废,遂于“希右园”正厅,悬“归去来堂”额匾,以存名迹。观此,可以想见此园亭台罗布,风格高雅,景色当比留春园更胜一筹了。

  清咸丰、道光年间,太平军与湘军在芜湖鏖战十年,市𠪨为墟,文物尽毁,希右园亦遭浩劫。光绪年间,陶塘归李鸿章家族所有,李家沿湖修堤植柳,重建园林楼台,复极一时之盛。著名的有:大花园、留春园、西花园、景春花园、长春花园、湖心亭、迎宾阁、烟雨墩和藕香居,还有绮陶轩等酒楼茶社。花木扶疏,波光倒映,灯红酒绿,人影衣香,又是一番景像。可惜后来又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炮火!

  八百多年风风雨雨,西子蒙尘、饱受波折,早已成为史话。

  五、归去来堂何处寻

  归去来堂何处寻?家乡风物最关情!王泽在希右园正厅悬“归去来堂”额匾,便是最关情的体现。不仅如此,前人陈圣修在烟雨墩设张于湖祠,王泽又为之树立祠匾、记之以诗,云:“归去来堂久已无,一间茅屋祀于湖;后生获践前贤迹,整理荒园当旧庐。”他为踪践前贤遗迹,才修建名园当旧庐,而不是建造新庐自图安乐的!他对家乡文化遗产,是多么的珍爱!今人尚多话论“归去来堂”何在,谅其关切心情当亦不亚于前人的。

  据王泽诗注:“张于湖旧居有归去来堂,并有祠祀,久废”又查,张孝祥之父张祁曾为秦桧之流系狱,复为官,以子显贵,便告退归芜,筑“归去来堂”于旧居以明志,晚年逃禅,自号“总得翁”,以诗自娱。殆张孝祥退隐,移“归去来堂”于状元府,旧宅改为张氏宗祠,史有张孝祥请祠记载。现旧宅已为民居,状元府旧址为今之联合大学所在地。

  乾隆庚戌,告老尚书黄钺和王泽等一班名士,将烟雨墩的张于湖祠移于赭山广济寺的滴翠轩,并以萧尺木、汤燕生等八名士无后嗣者、立像陪祀。王泽写的碑记石刻,今尚嵌在轩壁。“长江烟雨开图画,有宋文章归草庐”,此举盖将芜湖地方传统文化,使与北宋黄庭坚读书的滴翠轩草庐一脉相连也。可知“归去来堂”原在张氏府第(今状元坊),不曾在烟雨墩半间草屋里,希右园废,便无下文了。

  六、美景还凭好句传

  物质文明必须辅以精神文明方才美得深厚隽永。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算美。镜湖美,美就在蕴孕着爱国家的忠义之心,爱故乡的赤子之情!她凝结着南宋力主抗金和热爱家乡的诗人张孝祥的铮铮风骨,因而也赋予镜湖无限的内在美!黄钺有诗说得好:“一自归来堂设后,顿教风月属陶塘”道出“归去来兮”的高风亮节,才是陶塘美的泉源,良有以也!

  镜湖历代园林胜迹,已约略记述一些了,当然是挂一漏万。但是她的姿容风韵又是如何呢?在漫长的岁月中,历代文人雅士为之写下许多赞美诗篇,从中可以一睹当年风采。兹择录三首。

南宋・张孝祥《念奴娇》:

  恰到杏花红一树,撚指来时,结子青无数。
  漠漠春荫缠柳絮,一天风雨将春去。
  春到家山须小住,芍药樱桃,更是寻芳处。
  绕院碧莲三百亩,留春伴我春应许。

清・邓元远《鸠兹湖亭远眺》七律:

  湖心亭里望中迷,帘卷春风燕子泥,
  尺幅绽红萧寺嵌,一堆眠绿乱莺啼;
  水惟不竞彩俱鉴,山欲飞来烟满堤,
  恍在武陵最深处,开尊共坐六桥西。

民国・汪石青《陶塘放舟》七律:

  唧唧虫声四壁鸣,荷花香里一舟轻,
  依微箫韵波光冷,断续渔歌夜气清;
  久厌市𠪨思避俗,偶寻烟水算陶情,
  如斯风景堪行乐,争是天涯看月明。

  以上三首诗词,从三个时代,三个角度,写了陶塘远近不同的景色和情调,读之如身临其境,让后人也领略到当时陶塘的自然之美。

  从这个意义来说,诗亦史也。声名莫道驰遐迩,好景还凭好句传!今日镜湖胜景空前,还有待于今日诗人游客,抒发爱国爱乡的情怀,用美好的诗篇,为她流传光彩,庶不输于前人风雅,不负于胜景名园!

  闲话止此,四曲俱成,录其二以抛砖引玉,调寄《九张机》:
  镜湖晨,湖上迷晓雾轻。林间滴翠晴光好。柳边花下,衣香鬓影,一片读书声。
  镜湖春,明珠耀彩媚江城。盈盈眉眼游人醉。花儿宜护,柳枝莫折,留住惜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