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芜湖八景 下的文章
话说镜湖(《芜湖文史资料3》第027篇)
作者:许知为 一、留春伴我春应许 一向被誉为芜湖明珠的镜湖,如今又增建了环湖风景带,宛如凌波仙子戴上五彩缤纷的花环,珠围翠绕,绿瘦红肥,更是令人迷醉。当风和日丽之时,游人漫步湖堤,恰似走进长长画廊,五步一亭,十步一阁,宫墙柳绿,曲...
“荆山寒壁”沧桑(《芜湖文史资料3》第028篇)
作者:胡绍儒 从市区乘船溯青弋江东行,不到八公里便见两百多艘船只呈一字长蛇阵靠拢弋江南岸,装运石头、石料、石灰等建筑材料,啃咬着芜湖昔日的著名风景区。夏去秋来,大荆山仅剩下一截山尾,小荆山也被切去大半。面对残峰断壁,危石悬崖,思古之...
蛟矶庙对联轶闻(《芜湖文史资料6》第022篇)
作者:胡之锦 蛟矶庙,即刘备夫人孙夫人祠,亦即灵泽夫人祠,原在芜湖对江二坝,现已不存。其对联:“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是明代文学家徐文长所撰。据传说:在祠庙修竣时,主事人夜得一梦,孙夫人翩翩而至,告诉他:“楹联且缓制。等...
欧阳玄与欧阳湖(《芜湖古今》第057篇)
芜湖市东南十六里有一条荆山河,旧名荆𡊱港,穿过荆山注入青弋江。荆山脚下有一块纵横数里的湖滩,芜藻丛生,芦苇成片,俗名欧湖滩。其实在宋以前是“芜湖水”的一角,元代改称“欧阳湖”,是为了纪念历史学家欧阳玄。 欧阳玄(一二七四年——一...
赭塔晴岚(《芜湖古今》第067篇)
赭塔晴岚 耸立在芜湖市北的赭山,是江城著名的风景区,赭塔晴岚,是历史上的“芜湖八景”之一。 赭山是很壮观的。它与小赭山摩肩接踵,昂首并列,赤铸、火炉、范罗、神山诸峰拱卫在它的周围,长江似襟带飘逸在它的眼底,古人曾经称赞它是江城的“...
荆山寒壁(《芜湖古今》第068篇)
荆山寒壁 在芜湖长河上游约十六里的地方,有两座隔水对峙的山,名曰大荆山、小荆山。据说著名的和氏璧就是在荆山中找到的。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离现在二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当时芜湖属于楚国)的樵夫卞和,在山中找到了一块璞玉。他把...
玩鞭春色(《芜湖古今》第069篇)
北宋元丰七年(一〇八五年),芜湖东门承天院有一位名叫蕴湘的方丈,主持兴建了梦日亭和玩鞭亭。 梦日亭在今芜湖市第二中学附近,玩鞭亭则在北郊二十里铺(今西江公社)。二亭中以玩鞭亭为美。玩鞭亭翼然立于宁芜古道之旁。每当春暖云清之际,游...
镜湖细柳(《芜湖古今》第070篇)
作者:俞子徽 镜湖原名陶塘,本是市中心的一块洼地。据载,这里是由南宋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的。陶塘北倚赭山,无风时水平似镜,清澈明亮。每当夕阳西斜之际,赭山与湖水相映,亭形塔影,山色湖光,显得更加明媚秀丽。“镜湖”之名即由...
雄观江声(《芜湖古今》第071篇)
在芜湖吉祥寺右首,距中江塔不远的江边,曾有过一座很有气势的古亭,名叫“雄观亭”。此亭建于南宋初年,状元张孝祥曾书“观澜”二字为匾额,所以又叫“观澜亭”。 观澜亭是人们喜欢游览的地方,晴朗天气登临此亭,眼下的大江,似金黄色绸缎在天...
吴波秋月(《芜湖古今》第072篇)
古人按历史地理位置,称芜湖为“吴头楚尾”之地,它在战国时代是吴鸠兹邑,三国时又属于东吴版图。南宋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年),在江口中江塔与接官厅之间,即面对鳖洲(俗称关门洲)江岸边,建立一座亭子,由词人张孝祥书写一块匾挂上,取名“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