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邦鼐
芜湖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城。其西北峰峦起伏,苍翠浓郁,景色宜人,尤以赭山更具特色,相传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读于赭山之滴翠轩,“玉峰凝万象,绿萼绕群螺”,正是他描绘赭山景色的名句。赭山以西为凤凰山,传说为凤凰棲息之所,凤凰山与赭山逶迤相连,一片葱茏,原萃文中学即位于蔚然深秀的凤凰山之巅。
今日之安师大附中是由芜湖市第四中学改名而来,而第四中学的前身则是由萃文书院、萃文中学逐步嬗迭而来。追本溯源,略述由萃文,而芜湖四中,而安师大附中八十多年的变迁历史。
一、从萃文书院到萃文中学
旧中国的芜湖,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和侵略。一八七六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被开辟为商埠,帝国主义纷至沓来,践踏这块美丽的土地,奴役芜湖人民。一些外国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开办教堂、医院和教会学校,进行宗教的、文化的侵略。美国传教士毕竞成来芜创设来复会,在范罗山东购地筹建教堂,并于一九〇三年在冰冻街创办育英学堂,一九〇六年改名为萃文书院,规模甚小,仅有一个班。不久,在凤凰山兴建校舍(现改为安微师范大学教师宿舍),书院迁至凤凰山,约在一九一〇年以前,改名为萃文学堂,(由来复会、基督会合办)以后称萃文中学。第一任校长由美国人毕竟成自己担任;第二任校长是爱尔兰人华尔顿;第三任校长为中国人李静涵,他是美国留学生、基督教徒。一九二五年,芜湖教会学校发生反奴化教育、收回教育主权的风潮。在这次学潮的影响下,萃文中学设立董事会,聘中国人为董事长,向省教育厅立案,由董事会聘袁伯樵为校长(袁系金陵大学毕业生、基督教徒),一九三四年,学校董事会改聘万树庸为校长。万亦系基督教徒,此后,他长期任该校校长。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发生,芜湖沦陷。萃文曾迁至四川重庆磁器口对岸石子山继续办学,名为萃文中学渝校,一度聘粱漱溟为该校董事长。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又迁回芜湖凤凰山原址复校。芜湖解放后,一九五二年,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
从萃文书院到萃文中学,一直是一所美国传教士所控制的教会学校,名义上用中国人当校长,但学校大权仍操纵于外国传教士之手。学校主要建筑物,都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如所谓“竟成楼”、“尔敦堂”等,学校只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和传播宗教的阵地。《萃文中学训育章程》中规定的训育目标是:“加强基督教育,促进教会与学校的密切联系,并注重宗教活动,服务教会。”圣经放在学校课程的首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芜湖在革命潮流的激荡下,宗教课被迫取消,但学校仍保留宗教活动,如晨会、晚祷、星期日做礼拜等。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更加强了法西斯教育和殖民地奴化思想教育。
这一所教会学校,英语教学自然十分突出。既设英语读本课,又设会话课,英语课时多,大都由外国人任教,如美国人毕竟成之女毕英荣、华斯科夫妇、任乐德夫妇等,均先后任该校英语教师。
萃文中学既系教会学校,其办学经费似应由教会供给,但实际上是靠向学生收取高昂学费以维持学校。据历年《萃文中学招生广告》的记载:抗日战争前,每年收学费银洋二十四元;抗日战争后,高中学生每学期改收米二石二斗,初中学生收大米二石,还收取名目繁多的杂费。显然帝国主义在中国办教育,一方面为了实行文化侵略;另一方面还可以达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吸吮中国人民脂膏的目的。
从萃文书院到萃文中学的历史,是帝国主义向外侵略的急先锋——传教士在我国进行宗教活动的历史,是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历史。它留下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痛痕迹。但中国历史是向着帝国主义侵略意愿相反的方向发展的,这所教会学校在解放前却涌现了不少思想进步、追求真理、热爱祖国、投身革命的师生。一九二五年芜湖教会学校发生的反奴化教育风潮,萃文中学不少学生积极响应,参加罢课、请愿、退学等各种活动。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洪流中,萃文中学不少学生投身革命。如侯奕斋同志,抗战时期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长期领导部队在我省江北坚持斗争,就是萃文中学的学生。就我所了解的,现在皖南医学院院长江家源,合肥一中校长孙邦久,安师大物理系主任崔可范等,都在解放前毕业于萃文中学。有悠久历史的萃文中学,对芜湖新文化和进步思想的传播,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从萃文中学到第四中学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九四九年四月,芜湖先于南京而解放。十月一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芜湖升起了五星红旗,万众欢呼,江城沸腾!芜湖成为人民的芜湖,人民政权迅速建立,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两千多年的古城,旧貌换新颜,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教育战线亦出现崭新的面貌。市教育局成立后,立即接管国民党反动政权公办的各级学校,依据党的政策,整顿、改造旧学校。但对原有各种类型的私立学校则采取暂时维持、逐步改造的方针,保留学校名称,加强领导,调整部分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开设政治课。一九五二年,芜湖市在党的领导下,着手接管各类私立中学,萃文中学遂由教育局派人接管,改名为芜湖市第四中学,派张一峰为校长,教师作了大幅度调整。长期把持学校的帝国主义分子,先后离开中国,逐步清除教会所留下的痕迹和影响。
芜湖四中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党团员,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组织结构和课程设置,按教育部规定,作了根本性的改革,取消了训导处,设置教导处,加强了政治课的教学。各科按部颁课本进行教学。
学校积极扩大校址,兴建校舍,增加图书、仪器,学生的学习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同时,设置助学金,使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获得读书机会。班级逐步增多,学校人数骤增,在校师生达千人以上。成为芜湖市一所规模较大、设备较完善、师资力量较强、享有盛誉的中学。
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九年改为附中以前的八年中,培养高、初中毕业生约三、四千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的劳动后备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四中培养的这些毕业生,今天正处于中年阶段,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成为社会主义祖国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担负着四化建设的重任。
第四中学胜利地完成了党所给予的光荣的教育任务。
三、从第四中学到安师大附中
解放初期,我省在原有安徽大学、安徽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安徽大学,校址在芜湖赭山。一九五四年,遵照上级规定,安徽大学的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分别建院。农学院迁合肥,本部改名为师范学院。师范学院为了培养中等学校师资,需要实验基地,一九五九年,第四中学经上级决定改为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一九六○年,安徽师范学院改名为皖南大学,附中又成为皖南大学附中。由于学校规模日益扩大,为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一九六〇年暑期将附中校址迁至小官山,原大学艺术科两座教学大楼划为附中校址,即今日之附中校址。自一九五九年,第四中学改为附中,特别是迁校小官山后,积极修整和扩建校舍,学校规模日益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后不久,芜湖两派武斗,严重干扰各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但附中还能保持比较稳定的教学秩序。
一九六九年,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城市中学被迫下迁农村,附中下迁广德,学校图书、仪器亦迁运农村。教师分散,小官山附中之原校址,暂成为兵营,一九七二年,重办新四中,改由市教育局领导。
一九七二年,师范学院几经变动,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
一九七四年,恢复附中,原附中教师,又陆续调回。
一九七六年十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拨乱反正。附中在师大党委的领导下,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纠正冤假错案,调整充实学校领导班子,贯彻教学为中心的原则,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教育事业,经过调整、改革,蓬勃发展。一九七八年,省教育厅正式确定附中为省重点中学,附中历史又展开了新的一页,显示了强大的新生命力,得到更大更迅速的发展
自第四中学改为附中,曲折迂迥,终于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欣欣向荣、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十多年来,它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师大提供实验基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今日之安师大附中
附中在“文革”期间,下迁广德,损失极为严重,十多万图书资料散失殆尽,理化仪器几乎荡然无存,原有教师,有的下迁,有的他调。自一九七四年恢复附中,特别是一九七八年确定为省重点中学以来,在省教育厅和师大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学校面貌日新月异。今日之附中校址面积百余亩,两座教学大楼,东西耸立,内部整修一新。东西校园,花卉成行,树木成荫。学生活动场地宽广,体育设备齐全,理化、生物仪器设备,逐步充实,教育厅拨款兴建的实验大楼,已竣工使用,图书有七万多册,分别开辟教师学生阅览室。按教育厅编制为三十个班,现有学生一千余人。全校教职员工共一百五十余人,教学人员经逐年补充,已形成一支文理配套、水平整齐、团结战斗的师资队伍。
近几年来,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工作秩序,学校教育质量迅速提高。自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附中每年输送大量的合格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同时也为社会各条战线输送大量的优秀的劳动后备军。
附中还为师大各系学生提供实验基地,每年均有大批师大学生来这里实习、见习,取得教学的实际经验,奔赴祖国各地,为人民教育事业作贡献。
重点中学,既要出人才,又要出经验。附中为了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近年来,先后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设置五个教改试点班,进行教学改革的试验和探索。
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附中还大力开展课外活动,近年全校建立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达四十多个。
新时期对学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附中师生正信心百倍,为大兴改革、开创学校新局面而阔步前进!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