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山在芜湖市南二十里,山高五十丈,周围九里,远望势如奔马,四面峻石嶙峋,内有洞穴,深广莫测,古人以为多有仙踪灵迹,故称“白马洞天”,是“芜湖八景”之八。
传说古代有仙人驾白马停驻于此化而成山。山下有个紫燕洞,当地人称“燕窝洞”。每年冬天,有紫燕千百成群飞来,会集洞中筑窝,度过冰天雪地的严冬;来年春天东风吹拂大地,就成双作对纷纷飞去。民间有以牛屎饼祭洞神的风俗,实际上是对紫燕的招引、饲养。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七年(四六三年),朝臣奏报“牛屎”与“刘氏”谐音,触犯忌讳,甚是“大不敬”,下令禁止祭洞神,于是,紫燕从此绝迹。以后虽有紫燕飞来,也寥寥无几了。
北宋时,在山上修建了一座三圣祠,崇祀不知名姓的灵威公、灵祐公、灵异公。这是封建统治者玩的造神魔术。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年),下诏将三公晋封为三王,即:威成王,威烈王、威惠王。然而“三威”也不能庇佑赵桓朝廷,第二年北宋就亡了。
元代,白马山胜景重兴,林峦郁茂,紫燕复归,游客频来。在中国画史上号称“元四家”之一的画家王蒙,游赏以后,特地画了一幅《白马洞天图》,并题诗形容道:“紫燕避寒霜,万雏啄石乳”,“风响百神来,千峰动灵雨。”
明初,三圣祠敕改称“护明寺”,是道家活动场所。宣德年间,孔德绍《登白马山护明寺》诗中写道:“层台耸灵鹫,高殿迩阳乌。……白云起梁栋,丹霞映栱栌”。说明这是一座规模很大的殿宇。后因年代久远,庙堂倾圮。成化年间有个名叫葛志宽的道士花了近二十年的工夫劝募,重修一新。这时,“白马洞天”仍然是芜湖一大游览胜境,有千树松柏,万株桃花,草木繁茂,石径蜿蜒通向洞口;洞外有石棋盘,可供游人对弈;洞里石乳倒垂,燕窝密如蜂巢,千百对紫燕飞进飞出,衔食喂养乳燕;当乳燕日日成长,喃喃学语,展翅习飞时,洞里回旋着独具音色的自然音乐,紫燕洞变成天造地设、不同凡响的大自然音乐厅了。
这里游客如云,诗人、画家题绘不绝。明代王恒咏道:“白马山中别有天,洞中仙去已多年。至今遗迹游人赏,棋局松阴鹤自旋。”红顶白羽长颈鹤,飞翔在松柏之间,胜景宛如仙境,因此,画家萧尺木仿王蒙笔法画了一幅《白马山》,作为《太平山水图》之一,展现了石洞、虬松、桃花、瑶草、烟霞、丹灶、紫燕、白鹤等景象。
清兴明亡,护明寺倒废,有人在遗址东边盖起了一座祀天花圣母的娘娘殿,殿里住持是女道士。香火兴旺,每年春秋举行盛大的庙会。娘娘殿巍峨可观,特别是院中有一棵大白果树,高十二三丈、围五丈余,果实累累却无核,枝叶苍翠,秋冬不凋谢,被誉为“神树”。如果站在城中或舟行江上眺望,隐然如旁起一座青峰,可惜此树在二十年前被霹雷击毁。
“白马洞天”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千年古洞犹存,胜迹斑斑可寻。“燕子从来恋旧窝”,每年仍有紫燕双双飞来,呢喃细语,点缀着洞天大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