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皋

  武昌革命的炮声传来芜湖

  一九一一年农历八月十九日(十月十日)的晚间。邹秋士刚巧在他的同乡家里饮酒,直到深夜还没有散。另有一个同乡在电报局工作,这时值夜班回来,立刻向大家报告一个惊人的好消息:今天晚间武昌新军起义,已经占领武昌,鄂督瑞澄逃登楚豫兵舰。他说,这是汉局向沪局通报时,透露出来的消息。

  邹秋士得到这个消息,兴奋若狂,立即舞着手杖回报社。时已拂晓,报版已经上机,当即将这个好消息插入,不过因情况不甚了解,所以措词含浑,只说武昌方面有剧烈的枪炮声不断传来,真相还不清楚。到了武汉起义的第二、三天,从各方面传来的消息就更多了,尤其是从下水江轮旅客中访问所得的消息,以及汉口出版的报纸,可据以作较详细的报道。皖江日报将采访的消息,随时写成大字报贴在报社大门墙上,同时编印成“号外”散发,最多时一天发行三次,消息比较上海报纸到芜更快两三天。所以每天报社内外守候新消息的群众,川流不息,热烈情况也和上海望平街一样(这条街是上海报社集中地)。

  还有许多劳动群众和卖报的,自发地集合起来,预订报纸和号外。他们分别乘坐小轮或步行前往芜湖周围各城镇叫卖,此往彼来,不绝于道,藉以满足群众先睹为快的热望。皖江日报发行的数量,不断增长,印刷方面原有设备已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不久就从上海购来对开新印机一架,和一些急需的器材。那时,皖江日报的编辑、印刷、发行三部分工作人员,紧张而忘我地劳动情景,简直非言语所能形容;很多负责人员因无人替换,往往连续工作三、五个昼夜。今日回忆及此,仍感到是难能可贵的。

  芜湖一个月

  从武昌起义到芜湖举起“还我江山”的旗帜,组成军政分府,时间恰巧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概括地说,清吏方面是“首鼠两端”;而进步人士方面则是“群龙无首”。

  清吏方面:这时驻在芜湖的最高清吏为徽、宁、池、太、广兵备道(简称皖南道),又兼任芜湖关监督的赵上达(仲韬,湖南人)。初因芜湖河南道署被洪水淹没,特迁到北岸长街湖南会馆内办公。赵得到武昌起义消息和皖抚朱家宝的电示,当即召集芜采营参将兼皖南巡防营统领李振标(葆舱,湖南常德人)、芜湖县令朱祖圻(绣封)、巡警总办丁翰年(幼兰)开会,决定分段负责巡查。每晚在湖南会馆会哨一次,以备不虞。

  这时皖南地区拥有兵力最强的是巡防营统领李葆舲,所部共有四个营:第一、二两营驻芜湖枣树园(即今体育场)和江口;第三、四两营分驻宣城、广德两地。每营官兵三百余人,武器齐全,都经过相当时期的训练。教习是潘春山。

  李葆舲初因在上海购来新式手枪数枝,在衙练习射击,不知如何走火,子弹反射,伤及手部,骨碎筋伤,这时正在治疗中。他平时深居简出,每晚也去湖南会馆会哨,一路上前呼后拥,戒备甚严。至于县署和警务公所两部分,人数太少,枪亦太旧,无足轻重。巡警总办丁幼兰更胆小如鼠,一周以后便托故逃走,不知去向。他们观望等待着省城的动作和布置,平时只管维持地方治安,对于人民群众宣传活动,虽有所知,也不敢轻易干涉。

  在芜湖举义前两天晚间,他们接到皖抚朱家宝宣布独立的通电,如释重负。赵上达尤其高兴,立刻召集李、朱两人商议,并彻夜守候省方续电。不料到了农历九月十八日天明,又接安庆来电,朱家宝已经越墙逃走。赵上达慌了手脚,只好等候李葆舲表态。

  进步人士方面:自武汉首义以后,芜湖方面进步人士,即自发地互相联系,暗中商讨响应。他们一方面联络秘密的帮会组织,其中大部分为手工业工人,一方面计划策动芜湖东乡万春圩富有斗争性、集体性的佃农为主力,起来行动。这个圩有土地万顷,招来佃农两万多人开垦,并规定佃农有永佃权。

  一九〇七年秋收时,佃农因不甘屯垦公司那些大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积恨难平,乃聚众暴动,抗不交租。同时,夺回公司仓库中已收去的租谷,收缴了清水河巡警的枪械。这时适值徐锡麟在安庆刺杀皖抚恩铭以后,革命高潮接踵而来。江督端方得报,大为惊慌,被迫对公司施加压力,对佃农欺骗让步。

  虽然帮会和佃农,已经暗中作了初步的联络,但由于没有武器,而且时间上也来不及组织和训练,不能应付目前急迫的事变,困难仍然很大,权衡之下,最便利的办法是策动原有的清军巡防营起义。随由“迪智群”中的潘春山,去与巡防营一营队官张小山秘密联系。

  这时进步人士方面,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各自为谋,群龙无首。为了尽快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必须有一个得力的人出面组织,因此大家都推举吴伯岚前往汉口联系。吴不久即从汉口回芜,偕来无为县人吴振黄(安徽陆军小学学生)。据传吴振黄持有鄂军都督黎元洪派他光复芜湖的委任状。随后巢县人刘祺(醒吾)也来到芜湖,刘为留日陆军学生,与孙少侯、权养之等有关系。吴、刘来芜湖后,因分住泰安、大方两客栈,与各方面联系不便,即以吴伯岚家为秘密机关(在今中山路大众电影院南面)。经过一周时间的紧张活动,大体上已布置就绪。由于伯岚的父亲吴幼卿均参与机密,代为筹划,故极有条理(吴为芜关小吏,浙江人,与鸠江日报和商务承办人吴少斋同族,文化程度较高)。当时内部大多数人对吴振黄的言行,感到不满。所以拟议改拥吴幼卿任军政分府的领袖。吴幼卿力拒此议,并竭力劝解。他说,如果在举义之前,内部先分裂,非但于事无济,还必然招致极大的危险。因此最后决定仍拥吴振黄主分府。惟军事实权则由刘醒吾主持。

  举义前夕化险为夷

  这时皖北方面同盟会的阚兰溪,也到了芜湖。通过李葆舲之子李培之与李发生关系,劝李秘密准备宣布独立,以免坐失时机、后悔莫及。李初尚犹豫,畏首畏尾,迨得到朱家宝出走消息,其意始决。但是迟走了一步,非但各方面联系和准备已经来不及了,而所部巡防营向背也已大成问题。

  吴振黄、刘醒吾等也探得李葆舲决定宣布独立,城内城外形成对立的局势。遂决定先发制人,提前于农历九月十九日午刻举义,分途进袭警务公所(此地初为全真宫道观,背负赭山,面对镜湖,居高临下,足以控制全市。以后一直为军事据点。反动派统治时期,在此曾发生五、六次彻夜的争夺战。今为工人俱乐部)。因所内已空无一人,当即占领,未遇抵抗。同时街头也发现臂缠白布的巡逻队伍,贴出芜湖军政分府吴振黄的起义布告。各街市商店居民均自动地挂出光复的旗帜。

  军政分府已派出人员到长街湖南会馆,收缴皖南道以及芜关监督的印信。其他和“裕皖”、“裕宁”两官钱局,安徽、江苏两米捐局的印信均在同时分别收缴。

  城内李葆舲方面,亦赶于午后实行独立,由阚兰溪等率队先到芜湖县署收缴印信。双方对峙形态,到此完全揭开,随时随地有发生冲突的可能。那时,虽然有人奔走调停,但毫无结果。有人就打急电给同盟会安徽的巨子吴旸谷,请他赶来芜湖解决这个对立的危机。吴旸谷于第二日赶到,对立危机就此过去。他参加一次大会以后,又因安庆方面局势混乱,即匆匆赶往安庆。

  当日芜湖方面双方僵持至晚间九时左右,地方各界人士会同吴、刘推的代表约有二十余人,赶往城内芜采营与李葆舲作最后商谈,并邀李之亲戚程素渠参加,从中斡旋。各界人士以大义相责,请李以人民生命财产为重,和平解决。如果趋于极端,则地方糜烂,即为不可避免。潘春山等则称:不能和平了结,即以炸弹相拼,同归于尽。这时形势万分紧张,双方均握手枪炸弹,准备流血。延至十一时左右,李葆舲始决定放弃军政,取消独立,接受地方各界所提和平条件。各代表出城回到警务公所已经半夜,在公所又举行全体会议,对组织军政分府的人事安排问题作了最后决定,一直忙到天明。芜湖人民最值得庆幸的事,就是推翻清专制王朝在芜湖统治的过程中,未流一滴血。

  军政分府正式成立

  次日天明正式宣布芜湖军政分府成立。推举吴振黄为分府司令,刘醒吾为军事司令部部长,潘春山为宪兵司令,李辛白为民政部部长,朱绣封为行政厅厅长,刘芳州为司法厅厅长,谢泽同为教育厅厅长,陶玉堂为财政部部长,赵应和为外交部部长,李葆舲为芜湖关监督,齐月溪为分府秘书长,吴伯岚、陈慕南等均在分府任职。韦师洛、马春霆、李警众、李小池、柏孟坚、宋介眉等均在军事司令部分任参谋、秘书、副官等职。至于军事方面,先就巡防营驻芜的两个营改编,以张小山任第一营营长,郑西平(合肥人)任第二营营长(张为北方人,未久即回北方,改委陈步毅继任)。同时,委派韦师洛(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之孙)、李小池(清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之孙)等前往太平府(即当涂)改编水师营(清长江水师提督驻在该地)。虽然人枪不多,散处各地,但必须收缴改编,以巩固芜湖下游防务。又派李培之等前往宣城改编饶飞鸿(清武科解元)部为芜军第三营。广德州与浙江交界,驻有巡防营傅家珍部,并附有炮队,因纪律不佳,故调回芜湖整编为炮兵营。不久即扩编芜湖为两个团,委郑西平为第一团团长,傅家珍为第二团团长,其实人枪仅足半数。宪兵人数亦少,大概只有一个排。

  当时青年学生志愿从军者极为踊跃,故组织学生队为新生力量,委任江葆衡(芜湖人,原籍徽州,安庆陆军小学毕业)、江汉为队长。先设队部于二街三圣坊徽州小学内,后因参加人数不断增加,原址容纳不下,乃迁往东门校场街,改名陆军奋武学校。

  在芜湖举义前后,上下游的军事概况,在这里必须略为提及。上游安庆因浔军黄焕章部到达,一度趋于混乱,同盟会的吴旸谷即于此时为乱军所害。安、芜间重镇大通,已由黎宗岳策动盐务缉私营起义,组成大通军政分府。(缉私营的实力,在皖南来说,仅次于巡防营,官兵多湘籍。据传,以后在湖南形成小军阀的叶开鑫,当时即在黎部。)下游南京方面,江苏第九镇新军正向踞守南门雨花台的清军张勋部进攻,因缺乏子弹而失败。大部分东退镇江,一小部分约有二、三百人,于九月二十日西退芜湖(因不知芜湖已经光复,故将所持武器沿途埋藏,并改换便服),当由芜军司令部派员招待,参加芜军。以后,这部分苏军,又由芜湖转往镇江归队,与林述庆部相合,参加浙沪联军,反攻南京。同时芜军亦派郑西平团前往当涂一带布防,阻截张勋部西窜。惟张勋部一部分窜至江宁镇、铜井,即行渡江北逃,未入皖境,故未发生战事。

  芜湖光复后,军政分府吴振黄有何建树,群众毫无所闻,但都看到他穿着最好的呢军服,戴着金边军帽,披着黄缎阔大带,骑着肥壮的大白马,时常招摇过市,以表威武。有一天夜里,吴派分府中的敢死队跑到城南索面巷寿州人张汉卿的寓所,用刀斧将张砍死。分府中人员对吴振黄这样的行为大感不满。吴又派人将张之尸体拖到中山路上的北京路口,绑于电线杆上,宣布张的罪状,造谣惑众。据传张与孙少侯有亲戚关系,因在酒楼中攻讦吴振黄,故遭此毒手。事后吴又派人向地方正直人士大肆恐吓,如果再有人批评他,即以同样的手段相对待。这是最丧失人心的一件事。(据传吴振黄在抗日战争时,做过敌伪委任的无为县长,又残害人民,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

  大通黎宗岳反抗统一

  一九一二年春,安徽都督孙少侯从南京来芜,着手统一军政工作。到芜后首先改编芜军,委任刘醒吾为皖军第三旅旅长,郑西平、傅家珍仍任第三旅第一、二团团长。这时军政分府人员已经星散,名存而实亡。所有行政事宜,均由新委任的芜湖县长和警察厅长负责。同时淮上光复军东征先遣队王占一部,亦从寿州赶来芜湖,迎接孙少侯都督。孙少侯即由王部担任保卫,开往大通,改编黎宗岳部。

  孙少侯到达大通后,当向黎宗岳提出统一安徽军政计划,首先改编所部军队。孰料黎宗岳竟拒绝改编,表示反抗。双方由此发生冲突,战斗结果,王部因武器太差(所用大多数为最旧的抬枪和刀矛),不支东退,保护孙少侯仍回芜湖。孙少侯经此挫折,乃由芜改乘江轮前往安庆,就任安徽都督。旋令省军沿江东下,向大通进军。另电芜军刘旅令傅家珍团进驻铜陵一带,包围夹击黎部。黎宗岳自知不敌,即率亲信悄然离开大通。所部有一股携械逃入山区,其余由省军改编。故令傅团仍驻铜陵,预防逃兵窜扰。未久,孰料傅部竟借口欠饷,突然叛变,大肆抢劫地方人民财物。芜军旅长刘醒吾勃然大怒,当率郑西平团西上,以最敏捷的行动,包围傅部,将叛军缴械,逮捕了团长傅家珍以及为首叛变的官兵十余人,解回芜湖。随又将傅家珍解送安庆,听候处置,其余首要均在芜湖处决。傅在安庆经过军法审判,亦处死刑,旅长刘醒吾为此引咎辞职。

  是年夏秋间皖军都督由柏烈武继任,当派军务处胡配庚来芜,将芜军核实整编,缩成两个营。这时不但军政分府早已取消,旅团长等名称亦不复存在。这两个营经整编后,即并入陆军第十五师孙品骖部,仍驻芜湖。十五师师部设在芜湖,部队在芜湖驻扎一部分,其余的分驻合肥、寿县、正阳关等地。

  由前清巡防营蜕变而来的芜军两个营,虽然经过整编,而军风纪的败环,依然如故。某日晚间,藉口欠饷,突然哗变。拥至长街繁盛地区,抢劫商店,抢完从河南岸逃入山区,商民损失很大。事后追捕叛兵,分别严惩,惟商民损失,终未赔偿。但是大家知道,欠饷确是事实,只得被迫铤而走险,不单是军风纪的问题。

  孙品骖受此影响,不久也下了台。所部第十五师又缩编为安徽陆军第二旅。旅长一职,改委合肥人龚振鹏(龚任前范鸿仙部铁血军旅长)。旅部亦设于芜湖,仍驻两个营。枣树园第一营营长周抚东,江口第二营营长程艺宣;机枪连驻守旅部,连长为北方人韩居武。

  芜军从前清两个每营三百余人的巡防营,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经过反复地扩编和缩编,最后还是两个营,不过在人数上略有增加。但官多兵少,仍然是当时部队的普遍现象。武器方面,虽然得到补充,但在两次叛变中散失不少,实际上只添了几挺机关枪。所谓实力,如此而已。

  孙中山先生来芜与国民党

  民元时期,首先在芜湖活动的政党,自然为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国民党在芜湖设有支部,办有机关报,如“安徽民报”、“安徽日报”,军政界人士加入国民党的人数也多。当时国民党支部的主要负责人,可能是殷绍乘(之辂)。孙中山先生被迫辞退临时大总统,让位给窃国大盗袁世凯以后,于一九一二年夏秋间来皖旅行,视察过芜湖。中山先生在芜湖的欢迎大会上报告了南北议和、避免战争的情况,讲了本人辞退临时大总统让位给袁世凯的经过。他说,这是旨在求得全国军政的统一,好在建设方面去尽最大的努力,等等。

  这次参加大会的人很多。教育界参加的更多,有李光炯等所办的安徽公学以及官办的皖江中学等学校的学生。学生都是整队来的。大会闭幕后,孙品骖陪同中山先生前往广东会馆,出席旅芜同乡会招待的欢迎晚宴。晚宴前后赶来很多青年要求得见中山先生并申请入党。据说国民党这次吸收的青年党员为数是最多的。宴毕,孙品骖等即陪送中山先生回兵舰休息。该舰随即溯江上驶。皖军都督柏烈武接到芜湖电报,乘安丰舰迎至安庆下游。

  当时,在芜湖其他政党的活动有共和党及社会党。共和党设有支部驻芜,负责人为黄卓如,同时李辛白脱离军政分府民政部长后,即与于逊成在中山路创刊“共和日报”,可能与共和党有关系。但是该报的寿命,也只有半年左右,随着政局的变化和经济无法维持而宣告停刊。这一年政党活动的目的,就是选举第一届众议院议员。芜湖地方当选的国会议员为崔法(星门,原籍太平县),他受到共和党的支持。这就是他的政治背景。选举以后,共和党的支部也就无形地趋于消灭了。在这里有一个错误记载,必须提出来,就是民国八年新修的芜湖县志,刊载星门为民国七年第二届议员,彭昌福为民国元年第一届议员,这是弄错了。根据有关事实和我们记忆,可以肯定地说,崔是民国元年第一届议员,彭是民国七年第二届议员。因何发生这样颠倒的错误,那就不得而知了。

  安徽公学与皖江中学

  芜湖地处中江,交通和经济条件,都较安徽省会安庆为优。所以在辛亥革命前后本省和各地爱国人士往来联系,均以芜湖为中心。因此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很快的发展。对革命的宣传,也能扩大影响。仅从教育方面来说,当以安徽公学和皖江中学与革命最有关系。

  (1)安徽公学:清末科举停后,学校代之,桐城李德膏(光炯)先生在湖南长沙从事教育工作,曾与该省革命党人黄兴等有过联系。这时又与无为人卢仲农发起,办安徽旅湘公学于长沙。不久即迁来芜湖改名安徽公学,时为一九〇四年。

  一九〇五年桐城房秩五刚从日本归国,李光炯即请房主持附设之师范速成班,以期迅速扩大教育界的队伍。当时公学所聘教习,皆国内最著名的人士。如刘师培、陈仲甫(独秀)、苏曼殊、谢无量、周震鳞、柏文蔚、江彤侯等。

  与此同时,李光炯又和桐城阮仲勉等在芜湖西门内城办起第一个“女子公学”,专收女生,成为以后省立二女中的前身。这些学校都是从安徽公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辛亥以后,安徽公学改为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二农。接着芜湖人鲍植亦创办甲种商业学校,简称甲商。(同时芜湖商会亦创办工商学校,推于逊成任校长)这时李光炯办学的方向已经转向职业教育方面。

  大概在“五四”运动以前,李光炯又与光明甫、江彤侯、沈子修、卢仲农、陈梅庭、时绍武等发起创办芜湖公立职业学校。先与实业界广东米商霍守华发生关系,筹集巨金,在东门建筑校舍,购置机器,分机械等科,计划为工业建设培养人才。

  (2)皖江中学:皖江中学亦于一九〇三年或一九〇四年间办起来的,由皖南刘树屏一手经营(刘为江苏常州人,进士)。在赭山山头建筑校舍(即以后省立“五中”的前身)。所聘教习,很多是国内知名人士,如陶成章等。刘树屏还在东门城内,就中江书院旧址创立芜关公学。光复后改称芜关中学,并附设芜关小学。所以芜湖一地,在辛亥革命前后学校之多、学生之众,在安徽一省来说,是首屈一指的。

  社会党与农民活动

  在辛亥革命以后,芜湖还发生过一桩有关农民运动的大惨案。在民元时期,社会党领袖皖南旌德县人江亢虎,从上海来芜,宣传、演讲(上海报纸副刊作家冯叔鸾,笔名马二先生,亦随同来芜),同时建立了社会党芜湖支部。这时芜湖东北乡农民中有邢荡湖等几个青年学生,也参加了社会党。并在中山路创办机关报,名曰“讽报”,日出一张,主编为赵誉船。他们活动的内容虽然不甚清楚,但是可以看出,那时他们已经掀起了一种冲击性的微波。到了民国二年,芜湖尚未宣布独立和讨袁以前,驻芜皖军旅长龚振鹏密派连长韩居武率队前往邢荡湖等活动的住所搜查,并将邢等逮捕。宣称搜得保皇党“海龙会”四方形大木印一颗。三日后邢等五人(从大通方面捕来二人)即丧失了他们的生命。

  当时社会上对此案很怀疑,但都敢怒不敢言。现在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是官僚、地主互相勾结,对敢于反对封建制度的农民中的知识青年横加的诬陷和迫害。

  还有另一起有关农民运动的案件。前芜湖体育会副会长、太平人王艺轩,于民元时期在芜湖集合同志组织“农业促进会”,其宗旨是与乡区农民联系灌输农业新的知识,改良种植方法,以共同增强生产。这个组织还办了“农业日报”,从事宣传,日出一小张,由其同族王伯琴任编缉。因为王伯琴当时在“皖江日报”担任各县通讯版编缉,所以“农业日报”就在皖江印刷部代印。发行约有五个月左右,终因经济无法支持而停刊。但是王艺轩力图促进农业的思想和活动,并没有停止,他依然到处奔走努力宣传。民国二年军阀倪嗣冲统治安徽后,王艺轩因事前往安庆,竟被倪嗣冲特务机关以“乱党”的罪名将其逮捕。经过他的夫人查培雅奔走营救,半年以后,始由大通商会通过安庆商会负责保释。据传王在被捕审讯期间备受酷刑,内伤甚重,获释后往上海医治无效,终于被夺去了生命。王艺轩遭受迫害,估计也是官僚、地主们对新生力量有戒惧。看来这就是被迫害的原因。

(巡抚附:作者张九皋(1887年1月19日—1963年6月9日),安徽新闻事业开拓者。江苏溧阳县人,自幼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为生活所逼,15岁便离开家乡来到芜湖做学徒谋生。19岁进入报业,21岁担任《上海新闻日报》和《中外日报》两报的驻芜通讯员,《工商报》、《皖江日报》总编,解放后担任安徽省文史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