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按历史地理位置,称芜湖为“吴头楚尾”之地,它在战国时代是吴鸠兹邑,三国时又属于东吴版图。南宋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年),在江口中江塔与接官厅之间,即面对鳖洲(俗称关门洲)江岸边,建立一座亭子,由词人张孝祥书写一块匾挂上,取名“吴波亭”。
吴波亭飞檐翘角,六根油漆红柱支撑着,矗立在大麻石垒起的高台上,有梯形石阶伸向水里,两边扶手栏杆游廊联结江岸。这里,既是迎送官舟之处,又是月白风清之夜,欣赏江天景色的所在。南宋乾道六年(一一七〇年)七月十九日,诗人陆游“过大小褐山矶……至芜湖县,泊舟吴波亭”,(《入蜀记第三》,见ㄍ渭南文集卷第四十五》)知县吕昭问亲自到吴波亭去迎接,共赏江景。元代史学家欧阳玄,延祐间,曾在芜湖担任三年县尹,他写有一首题为《吴波秋月》的七律诗,首联是“几回送客𫇣吴波,月上芜城夜若何!”从此,吴波亭列为“芜湖八景”之六叫“吴波秋月”。
明初,朱元璋率军渡江,在芜湖与元兵展开一场激烈争夺战,县城变成废墟,吴波亭也焚毁不存。合肥人杨偁来任知县,重建了吴波亭,并增建了六楹屋宇作为迎送过往官员的馆驿。从此,吴波亭成了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凭栏对月,饮酒赋诗的处所。宣德七年(一四三二年)县儒学教谕廖驩写道:每当“皓月从东升,团团如白玉”,一片萧肃秋夜,眼前的景象是:“浪跃鱼龙翻,舟惊鸥鹭宿。柳丝旁岸垂,荇带随流曲。”潇洒自得、寿有百岁的老诗人王孜写道:“江天秋色深,露湿蟾光冷。水晶帘不收,卷动山河影。我欲吹洞箫,中流坐渔艇。”大有飘飘欲仙之概。
明末,清军大举南侵,吴波亭又毁于战火。清道光年间,赣南关道王泽退休回芜,在镜湖边筑“希右园”,(遗址即今柳春园小学)滨岸有水阁凉亭。他自谓“不识吴波亭所在,临流阁榜字题新”。(见《湖上新葺小园杂诗十首》之四)因“就水阁题名以复旧观”。于是,这里便有了一座吴波亭。礼部尚书黄钺告老回芜后,因与王泽是挚友加姻亲,二人常在这里吟诗作画,黄钺刻有“吴波亭长”石印一方。这时的“吴波秋月”虽为邑中名胜,不过归王、黄等人享受而已。
今天,在镜湖吴波亭的遗址上兴建了游艇码头,旁系油漆画舫,每逢节日休假,游人可在此登艇游湖。秋夜,当一轮明月挂在柳梢,路灯闪闪,灿如明星,喧闹的市声逐渐平静下来,游人仍可领略那“吴波秋月”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