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丰七年(一〇八五年),芜湖东门承天院有一位名叫蕴湘的方丈,主持兴建了梦日亭和玩鞭亭。

  梦日亭在今芜湖市第二中学附近,玩鞭亭则在北郊二十里铺(今西江公社)。二亭中以玩鞭亭为美。玩鞭亭翼然立于宁芜古道之旁。每当春暖云清之际,游人都络绎来此踏青。远远望去,但见古亭野树覆盖,薄霭笼罩,隐约露出翻卷的檐牙。登亭环顾四周,绿竹滴翠,野花烂漫,左有扬子江水,似缎如带,右有田野村舍,禾浪腾翻,炊烟缭绕,风景秀丽,如入画中,难怪人们要把它称为“芜湖八景”之三——“玩鞭春色”。

  说起玩鞭、梦日二亭,还有一段历史典故。

  东晋明帝太宁二年(三二四年)五月,大将军王敦图谋造反,他假传圣旨封他的养子王应为武卫将军,封他的哥哥王含为骠骑大将军,并杀害了明帝的许多亲信大臣。当时王敦军队驻扎在芜湖鸡毛山头“王敦城”内。六月,他又积极筹划率兵攻打京城南京。这一消息被晋明帝得知。

  这一天,风暖云闲,明帝穿一身平民服装,带两三个随从,乘坐巴滇骏马,从南京来到鸡毛山下秘密地察看“王敦城”。这时王敦正在睡午觉,突然梦见红日绕城,赤光炎炎,顿时惊醒过来,正好营外有兵士入报,说有数人窥探军营,内有一人面貌十分威武。王敦听说,不禁跃身而起,将珊瑚枕掷碎在地,大叫:“一定是黄须鲜卑奴来探虚实,快去追赶,不要叫他逃脱!”左右将士五人,当即骑马出营追赶。晋明帝生母荀氏,是山西代郡(今山西代县一带)鲜卑族人,明帝外貌颇象母家,须色浅黄,所以王敦呼他为“黄须鲜卑奴”。

  这边追兵刚出发,那边明帝已跑走。一路上骏马屙下的粪便,明帝都叫随从用冷水浇泼。来到二十里铺时,明帝看见道旁有一个卖饼的老太婆,就下马把手中的七宝金鞭赠给她,说:“后面如有骑兵追来,请你把这个金鞭给他们观赏。”说完骑上马又继续向南京方向奔去。没隔多久,王敦的五骑士就追到了卖饼的老太婆处。老太婆取出七宝金鞭对他们说:“这是客人们丢下的鞭子,他们早已去远。”五骑从来没有看过如此珍贵的宝鞭,就互相传观,玩个不停,耽搁了时间,再看看地上的马粪又是冷的,心想再追也是白搭,就扫兴地回芜湖复命。晋明帝一行,因此得以安全地返回南京。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典故,就分别建造了梦日亭和玩鞭亭。唐宋以来对二亭的题咏很多。文人温庭筠、苏东坡、黄庭坚、张孝祥,武将李纲、张宪等都曾到这里题诗吟唱。其中岳飞手下的大将张宪的《玩鞭亭》一诗概括得很好:“野乌压营营作声,红光紫电围金钲。黄须小龙马上啸,白日饥豺梦里惊。老奴怒掷珊瑚枕,追兵起合琉璃井。巴马东归疾似风,道旁遗粪如冰冷。健儿空玩七宝鞭,荆台老姥空谁传?”

  卖饼的老太婆虽然不知名姓,但并没有“空谁传”,由于她帮助了晋明帝,在梦日、玩鞭二亭建成以后,住在这一带的她的后裔们都全部改为晋姓,一直延传到今。元代时,玩鞭亭曾毁于战火,明初一姓晋的人重新兴建成功。清代嘉庆年间(一七九六年——一八二〇年)晋姓的后代又把它修缮一新,以后任其毁坏,民国初年只存荒址。一九八二年,芜湖郊区政府和西江公社在荒址上重建玩鞭亭,并把这里开辟为一个旅游区。玩鞭亭以它的风姿和饶有趣味的典故吸引着四方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