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四年八月十七日,安徽教育界的一颗明星在芜湖陨落,他的名字叫刘希平。

  刘希平追悼会于一九二五年春召开。追悼会隆重而又肃穆。灵堂正中挂着刘希平的遗像,两旁有挽联一副:“矢志在新民,岂期白下归舟,遽尔琴音断流水;怆怀思往事,遥望赭山晴树,幸留浓荫庇群英。”上联指他在南京白下区开办新民中学事,下联说的是他原任五中校长,培育大批人才。

  刘希平的学生也送挽联两副,高挂在醒目的地方。一副是:“曹贼已倒,马贼已去,刘贼又将受法律制裁,师在九泉应暝目;诲人既勤,责人既殷,爱人且更如家庭父子,我来一吊倍伤心”。联中所说曹贼指曹锟,马贼指马联甲,刘贼指刘硕。另一副是:“往事忆经年,吾师痛民贼频来,愤走金陵振木铎;遗容瞻此日,小子伤哲人其萎,惨登赭岭赋招魂”。

  这些挽联概括了作为进步教育家刘希平追求光明、诲人不倦的一生,表彰了他在芜湖坚持正义、敢于斗争的业绩,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爱戴。

  刘希平,原名畹蘅,字兰香,一八七三年出生于安徽六安县施家桥,曾留学日本。青年时期,他同情并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运动,后来信仰孙中山的民主主义革命学说,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多次遭到北洋军阀政府在安徽的爪牙的通缉和迫害。他对教育事业特别热爱,曾说过“矢志教育,至死不变初衷”,他认为“欲革命必先开民智,而开民智又必自办学始。”

  一九一八年,刘希平四十五岁那年,受芜湖赭山省立五中校长潘光祖的聘请,来校担任修身课(即政治课)教师,自此,即为芜湖革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不断追求进步,始终站在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前列。一九一九年,“五四”风暴席卷芜湖,刘希平首先倡议芜湖各校到西门詹家巷乙种商业学校内召开联席大会,商讨如何响应北京学生的斗争。在五月十日的联席会议上,由于他的旗帜鲜明和积极倡议,终于使“芜湖学生联合会”和“芜湖教职员联合会”宣告成立,并胜利地通过了举行全市游行示威和通电声援北京学生的决议。以后,他又积极筹谋,亲自奔走,在各校设立“日货检查组”,在全市成立“芜湖各界日货检查所”和“芜湖外交后援会”,发表宣言,通电全国,很快就使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在全市蓬勃开展起来。在这个运动开展以前,他曾对大家说:“军事侵略,它的危害性是明显的,因而人人都能知道;而经济侵略,它的危害性则是比较隐蔽的,不是深谋远虑的人就不能预见到。”

  一九二一年六月二日,安徽省各地师生为要求增加教育经费,改进本省教育事业,发动了请愿运动,安庆各校学生站在斗争最前列。军阀马联甲、倪道烺指使爪牙毒打残杀安庆请愿学生,学生姜高琦、周肇基身受重伤,抢救无效,先后身亡,史称“六・二惨案”。消息传开后,刘希平与光明甫、李光炯三位教育界前辈怒不可遏,立即发起组织了“安徽六・二惨案后援会”,号召全省各校一律罢课示威。在他的领导下,芜湖师生二、三千人抬着从安庆转来的姜高琦同学的血衣,高举着“杀马”的漫画和标语,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经过皖南镇守使衙门(今工人俱乐部)时,站在队伍前列的刘希平,领着大家高呼“打倒杀害姜高琦的主犯马联甲”等口号,在江城震动很大。

  “六・二运动”后,主持安徽军政的军阀马联甲指使他的走狗集团“公益维持会”,贿选出三届省议员。刘希平愤怒地指斥:“卑鄙!卑鄙!!”并轻蔑地称呼这些议员是猪仔议员、卖身议员。他还挺身而出,与光明甫等人到北京,向大理院(即最高法院)上诉,揭露马联甲控制下的安徽省三届议会选举中的罪恶勾当与丑闻,终于使大理院判决安徽省选举全部无效,使马联甲威风扫地。在计穷力拙以后,马联甲用四十万元钱贿赂当时国务总理靳云鹏,颁布靳的老师李兆珍为安徽省省长的任命书,企图维持他在安徽的统治地位。安庆学生闻讯起而罢课,接着工人、商民又发动罢课、罢市,以抵制这一任命。刘希平在芜湖积极响应,组织了芜湖工商学界联盟,举行了持续七天的罢工、罢课和罢市。他还带领芜湖师生代表到安庆支援,高揭“杀马驱李”的旗帜。由于全省人民的英勇斗争,李兆珍于九月二十二日凌晨狼狈地离开安徽,马联甲不久也倒了台。自此,马联甲对刘希平等人恨之入骨,千方百计予以迫害。一九二三年,在北洋军阀政府的支持下,马联甲卷土重来,担任安徽督军兼省长,立刻下令通缉刘希平,他被迫离开芜湖到了南京,直到一九二四年马联甲再次倒台,才返回江城。

  他勇于革新教育事业。一九二〇年,省立五中师生驱逐了军阀倪嗣冲的爪牙、守旧分子校长潘光祖后,一致选举刘希平为校长。他担任校长后,提出“经济公开”、“校务公议”两大口号,使五中民主空气十分浓厚。在学校除“学生会”以外,他又支持帮助成立了一个名叫“学生市”的社会组织,按照社会的组织形式成立各种附设机构,办理学生中的一切事情。他还极极支持召开没有教师参加的学生代表大会,让学生自由评论学校的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学校的伙食管理,诸如采买、监厨等均由学生轮流担任。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他还为学生订阅了大量的进步报刊,如《新青年》、《新生活》、《新潮》、《湘江评论》等。他曾在学生代表会上号召大家“做一个有新道德、新思想、新文化的新人”!鼓励同学们用白话文写信、写文章;教育学生保持“三布”精神,即穿布衣、着布鞋、盖布被,以艰苦朴素为荣;支持同学们回家过年实行“三不主义”,即不祭天地祖宗、不敬鬼神、不搞拜年仪式。一九二〇年秋天,刘希平又在芜湖首先倡议“学校社会化”,提出“学生要到社会上去”、“学生要和平民交朋友”等主张,得到广大师生积极响应。为了实行这些主张,他领导五中师生先后在长街原徽州会馆办起商业夜校,在赭山脚下观音松处办起芜湖工读学校,在原芜湖四明公所(今二十三中)办起商人夜校,在今皖南供电局附近办起工人夜校,并在芜湖郊区办起农民夜校。其中工读学校招收学生二十四名,每天授课四小时做木工活四小时;农民夜校教授农民识字学文化,可以说是安徽的首次尝试。

  他一生清贫,却乐于助人,尤其是他的学生。刘希平在芜湖期间生活极其简朴,出门总是步行,从来不坐人力车。他也从来不置家业,身边有钱,总是资助社会活动和接济一般穷苦的学生。他的学生秦成道家境贫寒,无力读书,他知道以后,立刻表示:秦成道的读书费用完全由我承担。就这样,秦成道读完中学,又考入唐山路矿学校,后来还去美国留学,得了博士学位回国,解放后曾任首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曾深情地说:“没有刘先生的资助,就没有我的学业。”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刘希平的品格由此可见一斑。正因如此,他死后家贫如洗,他的灵柩长期不能安葬,只好停放在市法华庵内(今市委党校后门)。一九二九年春,刘希平的亲朋好友和众多的学生募捐筹款,这才将他的灵柩葬在赭山顶上,墓由钢筋水泥灌成,墓前有巨大墓碑一块,墓志是当时北京大学教授、先生的同乡好友高一涵写的。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人们又在赭山顶端为先生建造一座石亭,命名为“爱晚亭”。石亭正面柱子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朝露菲微枯草泣”,下联是:“秋风摇落故人稀”,正面横梁上书有“刘希平先生纪念亭”。人们还在墓下建造了一座牌坊,牌坊正面书有“刘希平先生之墓”,背面书有“浩气长存”。墓与牌坊之间,又建立了百余级阶梯作为墓道。在十年动乱中,先生的墓受到破坏,墓碑也被砸烂。

  人们对刘希平先生评价甚高。光明甫赞叹他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先导者之一,尤其是我省“六・二运动”之一员健将。”高一涵说他:“虽终生不参加任何政党,然论及政治,词严义正,敌我分明。”李克农和阿英对刘希平先生也有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