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明戏曾在芜湖盛行过。每年正月间,人们总爱到芜湖小戏院和大花园剧场买票看戏,剧场门口常常挤得水泄不通,以致剧场老板把戏票分成三类,除了喝茶吃点心的“富贵票”以及“清看票”以外,还设立了“站票”或“蹲票”——没有座位的票,江城人民当时看文明戏的踊跃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文明戏属于新剧即话剧范畴,当时它是在话剧剧本奇缺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近似即兴之作的新剧。它没有剧本,只是在上演以前,由编剧或导演召集全体演员开一至两次“戏剧会议”就行了。在戏剧会议上,他们把上演的戏名和大致的剧情告诉演员,再拿出事先编好的幕表发给大家,然后根据各幕可能出现的情节给演员分配角色,至于上场后各角色应讲什么、做什么,完全靠各演员自己即兴而作,自由发挥。根据上述特点,人们又把它称为“幕表制剧”,或干脆叫作“速成法剧”。
文明戏在演出之前,将幕表印成说明书出售,并把它一张张写好挂在戏台旁边。每演完一幕就由专人负责撕下一张,好让观众知道这一场的主要内容。幕表一般都用两个字,如《梁祝》的幕表就是这样分场的:别家、结拜、同砚、托媒、送别、访祝、病逝、闻耗、哭灵、殉墓等。戏剧分幕都在十至十二折之间,老看戏的一看幕表,对这个戏的内容心里就大致有数了。
文明戏的布景极其简陋,道具都是些布质的,一般只有如下几大件:厅堂、书室、卧房、破屋、庵堂、佛殿、公堂、树林、麦田等。服装更是简单:男的总是瓜皮小帽、长袍马褂,如果演清代的戏就临时装一条假辫子;女的总是长裙窄袄,如果扮演富贵人家的太太、小姐,就做些假珠翠钻宝,缀在衣上,戴在手上。因为戏戏通用这些道具,所以不需要有特殊的装置费。
文明戏演出的剧场里是非常热闹的。“富贵票”的坐在最前面,边吃边喝、摇头晃脑的看,“蹲票”的坐在砖头上伸长脖子看,“站票”的则站在最后竖着耳朵听。文明戏在演出正戏前照例先要演一至两幕趣剧,如“打城隍”之类,逗得观众哄堂大笑,活跃了剧场气氛。正戏由于没有严格要求,演员可以在台上尽情发挥,因而时间拖的很长,总要四小时才能结束。演出两小时后便是幕间休息。为调剂观众精神,剧团的西乐队便照例吹吹打打搞上一阵。这时场内摊贩、跑堂的活跃异常:卖瓜子、卖水果、卖糖果的喊声不绝,跑堂则来回穿梭,递热手巾、沏茶、端点心,整个戏院活象一口沸腾的开水锅。
这种文明戏因剧情粗糙,没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从一九二一年开始时兴,到一九二八年后就销声匿迹,成为昙花一现的剧种。但文明戏也有不少长处,一是它能及时演出群众关心的事情,迅速反映社会生活,而且语言通俗,票价便宜,具有一定的群众性;二是它道具简单,不费工本;三是演员多担任多种角色,又有自由发挥的余地,由此造就了不少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演剧人才,这些都堪为后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