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唐代,诗人杜牧《再过芜湖感旧》诗里就有这样的描述:“讴谣人扑地,鸡犬树连天。紫凤起如电,青襟散似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民间歌手善于载歌载舞的盛况。南宋时,创“诚斋体”的诗人杨万里,写诗颇注意吸收民间谣谚作为养料。他在担任江东转运副使时,巡査圩田,泊舟芜湖鲁港河石硊镇,听到“土人”歌唱“下有黑潭深无底”,马上把它采入民歌体七言诗《鲁明江》。他从行春圩经杨家渡到丹阳湖,沿途看到成千上万的农民整修圩堤,挑土打夯,号子声冲天,以歌唱协调动作一致,这一壮观的劳动场面,使他深受感染,仿作《圩丁词十解》。“解”是乐曲的段落名称。其中一解是:“年年圩长集圩丁,不要招呼自要行。万杵一鸣千畚土,大呼高唱总齐声!”
元代文学家萨都剌夜宿鲁港驿,曾听到少女歌唱“水调新腔”,很是赞赏。明、清时,因为每年端午节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水乡圩区盛行《划龙船调》,歌词四句,缀一尾腔是:“菡萏花儿夭夭(唷唷)!”黄钺认为:“盖乐府‘几令吾’、‘妃呼豨’之类。”说明芜湖民歌与古乐府有渊源关系。
芜湖民歌对文人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五世家居芜湖的黄钺,自幼目睹过民间欢度新年“踏歌寻谜社”的动人情景,他出于对本乡故土的热爱,曾仿芜湖民歌体写作《于湖竹枝词》五十首,它至今是可供研究芜湖乡土风物的参考资料。芜湖民歌的优美动听的曲调,浓郁的乡土风味,大大丰富了芜湖地方戏曲“泥簧”和“湖阴曲”的音乐唱腔。“湖阴曲”中有三十多支“时兴小曲”,大都是民间小调和里巷歌谣,经过艺人世代加工,形成一套板腔体,以后也为梨簧戏所吸收。迄今,梨簧戏的声腔艺术和音律结构,仍然保留着芜湖民歌的特色和风格。
根据歌词内容和曲调划分,芜湖民歌大体上有:节奏强烈的劳动号子;优美抒情的山歌和秧歌灯;流利畅达的里巷小调。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反映了各个时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斗争意志和生活愿望。
芜湖是一米市,在驿站馆舍、车船码头、米号货栈、工地田头,历来流行各种劳动号子,有揹纤、搭包、抬扛、打夯、抬石、摇环号子等,分别由纤夫、箩夫、扛夫、砻坊夫、石工和农民歌唱,与劳动紧密配合,一唱众和,歌词简明,节奏紧凑有力。如搬运号子是五句头,五字句,夹以“吔唉捷唉嗨哟”衬词,以便于搭米包上肩、过档、堆垛。春米号子是四句头,七字句,如:“小小的石臼(么)四(啊)角(的)方(来哎),两个(得)新人站(什么)两(呐)旁(罗),手拿千斤朝下丢,小小扫帚来扫糠(衬词略)。”紧接是四小节的“哎子哪呀嗬,嗨煞!哟嗬嗨欧,嗨哟嗬嗨!煞!”可以想见起落石杵使尽浑身力气。在郊区,有喊十月花名的车水号子,数猫一尾两眼四爪、以次累进的《猫号子》,这是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兼有比赛记忆和计数的意思。
属于山歌的有打连秸、划龙船、薅秧苗、薅稻、割草、打车埝、放牛苦等;富有生活情趣的有《送春》、《绣荷包》、《打香葱》、《跳蚱蚂》、《灯灯调》、《闹五更》等。大量山歌突出了妇女憎恶封建礼教、反抗包办婚姻、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她们胸怀磊落的歌唱:“打断三根青杨棍,吊断九指粗麻绳。铁树开花米转生,要我收心万不能!”(《天上又起疙瘩云》)《十二条手巾》、《二姑娘害相思》、《小寡妇自叹》、《瞄姐》、《倒贴》等,都是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充满青春活力的情歌。
秧歌灯包括:采茶词、打补缸、探红船、打补丁、光蛋歌、货郎子卖杂货等,多在迎春赛会时演唱,有的是借戏曲角色之口,如《打团场》小生唱“跳喜鹊”,花旦唱“鲜花调”,丑角唱“放老鹰”;点大麦、兰桥调、王小六磨豆腐,甚至有简短的情节。可以看出这类民歌与戏曲有交流、吸收的关系。
在城乡妇女中最为流行的是“哄伢令歌”、“摇宝宝”、“哄宝宝”、“十月怀胎”,这些小调音韵抑扬顿挫,带有清亮的鼻音,对孩子起催眠作用;妇女一边纳鞋底,挑花,一边低唱,借以消磨长夜永昼。还有盲艺人和迷信职业者的歌唱,如“送仙姑老太”、“送花娘娘”、“散花”“摇滴铃”等,某些内容虽然带有迷信成份,但曲调颇佳,民歌手借来改唱新词。至于穿街走巷的各色叫卖,腔调有二十多种,各具行业特色,如卖花曲就十分清脆悦耳。
芜湖民歌一般节奏自由,旋律多变,随着不同的演唱者、不同的内容、情绪、环境而有所变化。但共同的特色是:曲调优美,歌词质朴而有风趣,衬字虚词的运用恰到好处。凡号子声腔雄壮,气势足,显示粗犷的胸怀;山歌小调拖腔宛转,善于表达细腻的感情。演唱形式也多样化,大都用领唱、帮腔、对唱、赛歌等来表现,如放牛歌、车水号子,当领唱者唱完一段后,众人齐和,歌声此起彼落,响彻田间,气氛十分热烈。
民间歌手富有艺术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所作歌词能随时代步伐前进。如在三十年代流行的《二姑娘卖饺子》,第一段是:“人家老板戴(个)兵帽(子唷),我家老板戴水瓢。舀水找不到(了咳,哎海哟),舀水找不到(了咳)!”其余四段是:“人家老板穿兵衣,我家老板穿蓑衣,穿又穿不起!人家老板挂手枪,我家老板挂步枪,打又打不响!人家老板穿皮鞋,我家老板穿草鞋,还要拿钱买!人家老板挂官刀,我家老板挂马刀,天天切马草!”把旧军队里官兵不平等的待遇作了强烈对比,风趣中寓有愤懑情绪。《十二月当兵》倾诉了穷人被抓去当壮丁受尽煎熬的苦情。《十送小伞》、《一把洋伞硬撑撑》反映了市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太阳一出照九洲》的主题是反抗阶级剥削,采取穷富对比的手法,控诉了黑暗社会,这首民歌在郊区土改时起了很大的宣传鼓舞作用。《歌唱十三个大娘》只有十小节,十三段唱词,反复咏唱,鼓励群众组织起来进行斗争,才能得到解放。
解放后,音乐工作者深入民间采风,记录、整理了大量民歌,建国十周年时曾出版《芜湖民歌选》,一九六三年又收集选编了二百多首。民间歌手们还创作了许多新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翻身后新的生活,民歌呈现了新风貌。气势雄浑的搬运号子,丰富多彩的郊区山歌,参加过安徽省民歌赛,受到好评,为省电台录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