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青,刘捷(本文原载于《大江晚报》2010年1月7日行走专刊)

2494006361.jpg

宁渊观1号,二楼楼顶上的日本军旗图案栏杆清晰可见。

3000281437.jpg

柱钉无言,自有其沧桑风情。

  宁渊观位于长街与中二街之间,是条南北走向的街道,长约200米。宁渊观原本是一座道观的名称,而它身边的那条马路直到民国八年的《芜湖县志》仍未见其名。这也就是说,宁渊观虽然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但宁渊观成为一个街道的名称最多也就是九十年的时间。

  宁渊下观

  长街之旁有座宁渊观,好像老芜湖人都知道。但宁渊观只是其俗称,它还有个正式名称:宁渊下观。说到宁渊下观,首先要从江北和县的蛟矶庙,也即宁渊上观说起。据传蛟矶庙建于唐代,原名水心禅院,有数名道士居住在此,后改为灵泽夫人祠,以祭祀刘备夫人孙尚香。宋政和年间赐名宁渊观。芜湖历史上著名古八景之一的“蛟矶烟浪”指的就是这里。不过,现在这里已划归和县管辖。清代著名画家萧云从在他的《太平山水图》中曾对此景有过精细的描绘。

  据《芜湖县志》记载:“宁渊下观在县西长街,邑人因上观阻江不便祷祀,即佑圣祠增创,宋隆兴二年赐额,明永乐十年道会朱道兴、道士龙云会重建殿宇,清康熙三十七年重修玉皇阁,雍正四年重修三清殿,咸丰时毁,光绪间重修。”由此可知,历史上是先有江北宁渊观,后有芜湖宁渊观。但即便如此,长街边的这座宁渊观也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自南宋以降,直到明清两代,这里都是琳馆珠庭,遍植青松、桃树、瑶草的人间仙境。宋代以前,宁渊观之前仍是一片荒地,十里长街还未延伸到这里。驻足宁渊观前,极目远眺,青弋江、长江的绮丽风光可尽收眼底。后经过历代扩建,宁渊观的规模不断扩大,至清光绪年间已成为一座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的道观。至此,宁渊观也发展到了它的巅峰时代。

  自长街边的这座宁渊观诞生之日起,一直是香火盛地,游人如织,为历代诗人文士游览、瞻仰、吟咏之地。一时名噪江南,流传后世。其当年盛况,从明代诗人周讷《宁渊下观》中可见一斑:

  琳馆珠庭老子家,
  清虚仙境寂无哗;
  松巢碧落九皋鹤,
  桃种玄都千树花;
  宝鼎丹砂除宿火,
  石田瑶草带烟霞;
  寻师正问长生诀,
  相对多时数煮茶。

  民国以后,宁渊观逐渐走向衰落。民国九年至二十一年(1920年-1932年),芜湖县商会建立商团,团部设于宁渊观之内。商团武装人员40名左右,有步枪30-40支,服装饷由各商家摊派。团长陆如珩,副团长张九皋,教练胡鹏,共三个班,分别驻万安救火会、湖北会馆和宁渊观。抗战胜利后,民国36年(1946年)3月25日,宁渊观成了芜湖县商民自卫队队部所在地,自卫队共募集官兵50名,大队长李家衷,中队长何思舒、教练费炳勋,枪支弹药由当时的第六区专员公署借用。即使如此,宁渊观内仍驻有几名道士,据《芜湖市志》记载,芜湖解放前后的那段时间,宁渊观内仍有道士柳紫宾、柳成发、吴先洲等人。

  1956年时,宁渊观的部分建筑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宁渊观小学。到了2000年,宁渊观小学也被拆除,在此兴建起宁渊新村。如今,宁渊观已荡然无存,只有当年大殿内用作柱钉的两个石墩,还保留在附近居民的家门口,老人们茶余饭后常常喜欢坐在这里拉家常、话桑麻。

2466096548.jpg

宁渊观中仅存的一片老屋

3360777195.jpg

蛟矶庙前的历尽风雨的石狮子,据说还是明代的老物件。

  “火龙地”和宁渊观1号

  宁渊观1号主体是一座两层小楼,青砖砌成,二楼还修建了一个平台,平台四周砌有栏杆,这些围栏的纹饰都呈放射的日光形。二楼之上还建一座瞭望台。说起这座建筑,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长街及其周边地区一直市声如潮,向为芜邑繁华之地,因而一直也是消防的重点区域。但直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芜湖市的消防设施仍非常简陋,主要依靠几台人力水龙车灭火。

  宁渊观虽然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但宁渊观成为一条街道的名称最多也就是九十年的时间。在芜湖众多的老街老巷中,宁渊观只能算是一个“后生”……到抗战爆发前也没有几样先进的消防设施。抗战爆发后,日本人占领了芜湖,长街许多店铺都在日军飞机的大轰炸中烧毁,幸存的有些逃往外地,留下来的虽迫于日寇的淫威勉强开张,也大都采取一种消极的不合作态度。日本人为了防止火灾,强迫这些店家购买由日本保险公司经营的火灾保险。这是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愿意的,可又不能强行拒绝。这时长街宁渊观附近有几位店主便想出一个妙招来。他们常常乘着黑夜将店内的货物偷偷转移到别的地方,再将不值钱的碎布乱麻堆放在店内,然后乘着风高月黑之际,一把大火烧个精光,由于事先已经买了日本人的防火保险,等到第二天,天一亮就装着失魂落魄的样子去找日本人理赔。刚开始日本人并未在意,可此后不久,宁渊观一带接二连三地不断发生火灾,虽然怀疑是店家故意纵火,然而查来查去也查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日本人于是便迷信地认为一定是惹怒了上天管火的神仙---火龙,才导致发生如此多的火灾。后来日本人干脆给这里起了另外一个名字:“火龙地”。时间一长,巨额的火险理赔让这些日资保险公司焦头烂额,不久,日本人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由店铺自愿决定是否购买日本的火灾保险。同时为了能迅速发现火情,就在宁渊观靠近长街的一侧建起了一座砖木结构的消防楼,它就是今天的宁渊观1号。

  宁渊观1号建成之后,日本人派了一个小队的日本鬼子常驻此地,一天24小时不间歇地监视着四周,这些日本鬼子除了观察长街的火情,同时还密切注视着长街等地路面上行走的路人,若觉得形迹可疑,就会立即给下面巡逻的哨兵发出信号,马上实施抓捕。通过这种手段,日本鬼子不知残害了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

  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宁渊观1号还是宁渊观一带最高建筑,从二楼的瞭望台上望去,整个长街西段几乎尽收眼底。

  当年日本人建造这座消防楼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此楼外墙青砖与糯米稀砌成,十分牢固,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坚固如初。在宁渊观1号,最值得注意的是它那二楼平台四周的栏杆。这些栏杆均呈放射形日光图案,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就是曾经肆虐华夏的日本军旗图案。六十余年沧桑已随风逝,而如今远远望去,那些图案仍依稀可辨。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它曾构筑在芜湖的时空里,但更铭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永远不要忘记那曾经的屈辱!

  抗战胜利后,芜湖消防所便设在宁渊观1号。1949年4月23日芜湖解放后,宁渊观1号又成为人民政权公安消防部队的驻所。

  历史渐行渐远,和芜湖诸多老街一样,如今的宁渊观只剩下一小片老屋,我们只能在被岁月洇黄的档案里和老人们琐碎的讲述中寻觅那曾名噪一方的千年香火胜迹。据周边居民说,这一带即将全部拆迁,也许不久后,宁渊观留给世人的,仅仅是一处地名了。

477606297.jpg

宁渊上观只有门前的这两个石狮子还是原先的故物。

3787513085.jpg

萧云从笔下的《灵泽矶图》展现的是两百多年前芜湖古八景之一“蛟矶烟浪”的壮观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