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毓骅(本文原载于《大江晚报》2011年05月29日)

  西晋时期贾后乱政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杨骏(武帝杨皇后之父)即入居太极殿,主持国政,拥太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改太熙元年为永熙元年,尊杨氏为皇太后,立妃贾南风为皇后。

  司马衷是一个“白痴皇帝”,即位后虽然身居帝位,但对政事却不知过问,国事无大小,皆听命于杨骏。其实,司马衷是一个痴呆之人,早在武帝去世之前,就已愚相初露,只是靠太子妃贾南风之谋,骗过武帝和群臣,坐上了太子的席位。贾南风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晋权臣贾充之女。贾后生性阴险,权力欲很盛,一心想干预朝政。但是,她要掌揽朝中一切权力,无奈有杨骏牵制她,使她不能为所欲为。她就跟楚王司马玮合谋杀掉杨骏以及他的兄弟、党羽;接着又废黜杨太后为庶人,迫使她绝食自杀而死。但是,贾后仍然没有达到专权的目的,朝廷里的大臣们共推汝南王司马亮辅政。于是,她又设计再杀汝南王司马亮。她先叫晋惠帝下诏给楚王司马玮,命令他率领守卫京城的军队去杀汝南王司马亮。等到司马玮执行了这个命令后,贾后又否认晋惠帝下过诏书,给司马玮加上个擅杀大臣的罪名再把他杀掉。这样一来,国家大权就完全落到贾后的手中。贾后仗着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干了不少坏事,把国家弄得乱七八糟。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贾后诬陷愍怀太子要谋害晋惠帝和自己,先把愍怀太子废为庶人,接着又把他杀掉。贾后废杀愍怀太子,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就在愍怀太子死后一个月,掌握宫中禁军的赵王司马伦,利用禁军对贾后的不满情绪起兵杀死贾后和她的亲信大臣。不久司马伦又废掉晋惠帝,自立为皇帝。最后,由贾后开始的宫廷政变,就逐渐演变为皇族之间争夺政权的斗争,并且发展成一次大动乱---“八王之乱”。

  东晋初年“王马共天下”

  西晋末年,司马睿被封为琅玡王。当时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北方少数民族武装力量的冲击下即将灭亡。司马睿与王导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时王导知道天下已乱,一心辅佐司马睿,有复兴晋朝之志,司马睿也十分器重他。早在司马睿在西晋都城洛阳时,王导就劝他重整晋室天下。后来司马睿出镇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他请皇上任命王导为安东司马。王导为司马睿在军事上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后来司马睿徒镇建邺(今南京,后来因避晋愍帝司马邺的讳,改建邺为建康),江南名士富豪都不肯归附他,这时王导的从兄王敦来建邺,王导对他说:“琅玡王仁德虽厚,可名望不高,兄威风已振,你应好好辅佐于他。”王敦也完全支持司马睿,两人商议以后,回去分头准备。到了三月初三日,江南人士春游的日子,司马睿坐着轿子出游。王敦、王导还有一些迁移到江南来的有身份的北方南迁人士,都骑着马跟着司马睿的轿子,前呼后拥,显得非常隆重威严。江南的名士富豪看到此情景,也都争先恐后地闻风相从,附归了司马睿。有了北方南迁的世家大族的支持,又有江南的名士富豪的拥护,公元317年当晋愍帝(西晋)被俘的消息传到建康后,司马睿就先称晋王,第二年改称皇帝,史称晋元帝(东晋)。司马睿心里明白,要是没有王导、王敦的全力扶助,他这皇帝本来是做不成的;即使当了皇帝,今后这宝座也是坐不稳的,因此他十分感激王导和王敦。一时间,王氏兄弟掌握了东晋朝廷内外的政治、军事大权。王敦也因此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加都督征讨诸军事;后来又因为镇压杜弢起义有功,升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掌握重兵,屯驻武昌(今湖北鄂城)。当时的东晋王朝有“王马共天下”的说法。可是“王马共天下”的时间不长,当司马睿感到自己的地位稳固以后,就对“王马共天下”的局面逐渐不满起来。他想削弱王氏的势力,把大权完全掌握起来,用刁协为尚书令,扼制王氏势力,君臣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举兵于武昌,并且攻入建康,杀刁协、戴渊等人,自为丞相、都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然后再回屯武昌,凭借武力,遥控朝政。在这种情况下,晋元帝司马睿于当年忧愤而死,长子司马绍继位,史称晋明帝。

  “靦颜人世”成语的由来

  东晋时建都建康,建康左右,东有京口(今镇江),西有芜湖,是防卫建康的两大门户。芜湖是西出合肥、寿州的重要渡口,又是上控长江上中游的防守要枢。三国时期,芜湖首先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地而为人注目;刘备说“江东形势,先有建邺,次有芜湖”,足见其地位之重要。王敦起兵谋反;但因原驻地远在武昌,难以遥控朝政,他就举兵顺江东下先在芜湖登岸,然后进逼建康,并在今天的芜湖鸡毛山一带高筑城垒,人称“王敦城”(该城遗址在今市二中附近)。他还假传圣旨,封他的养子王应(他哥哥王含之子)为武卫将军,封王含为骠骑大将军。此时的晋明帝为了钳制王敦,“欲以郗鉴为外援”,调任郗鉴为安西将军,命他镇守合肥,都督江西、扬州诸军。王敦见郗鉴统兵在侧,于己不利,立即“表鉴为尚书令”,让他回京辅助明帝。郗鉴在奉旨回京的途中,路过芜湖,拜见了王敦。“敦与之论西朝人世”(西晋时都城在洛阳,东晋时称都城在洛阳的西晋为西朝)。王敦故意对他说:“当年,满武秋能当机立断效忠贾后,此人倒是一个有识之士。”郗鉴回答说:“人活在世上,保持节操最重要。满武秋是帮贾后为虐,失去了节操,不值得称道。”王敦变脸色道:“当时惠帝痴呆无能,贾后势大,在危急之时为什么不能变通一下?据我看来,他还是个明白人!”郗鉴反驳说:“危急之时怎么能偷生屈节,厚着脸皮活在世上呢?”他义正辞严地谴责了那种厚着脸皮活在世上的变节之徒。

  据《晋书·明帝记》载,太宁二年(公元324年)的六月,王敦得了重病,晋明帝乘机下诏讨伐。王敦曾估计形势,提出三条计策,上策是如果自己病死,莫若解众放兵,归身朝廷,保全门户;中策是其死后,退还武昌,收兵自守,贡献不废;下策是趁他犹在时,悉众而下,以求侥幸。钱凤等人则认为王敦提出的下计是上策。七月,王敦病重不能带兵,就派钱凤、邓岳、周抚等率众五万,水陆并进,向京师建康进发,并以其兄王含为元帅。晋明帝采纳了郗鉴的“拒而不战,拖疲叛军”之计,然后再各军乘机进击,结果王含大败。败讯传到芜湖,王敦顿时昏厥,不久病死。王应封锁了王敦死去的消息,秘不发丧,“裹尸以席,蜡涂其外,埋于厅事中”。王敦叛乱失败以后,尸体被挖出,“焚其衣冠”,割下头,送到京师,挂在朱雀桁示众。后来,晋明帝听了郗鉴“臣以为王诛加于上,私义行于下,宜听敦家收葬,于义为弘”的话,允许王敦家私葬。王敦家人就将其头带回芜湖首身合葬。据《芜湖县志》记载,芜湖东北的周村,有一大冢,当地老百姓相传为王敦墓。

  《晋书·郗鉴传》在记载上述历史事实时,有“岂可偷生屈节,靦颜天壤邪?”之句。这里的“靦颜”是脸现愧色,“天壤”即天地,引申指人世间。后来人们就用“靦颜人世”这句成语来形容厚着脸皮活在世上的丧失气节之人。

  与王敦有关的芜湖故事

  太宁元年(公元323年)4月,王敦自武昌起兵后,驻屯芜湖,并筑“王敦城”。晋明帝得到消息后,怒火填胸,准备立即讨伐王敦。但是,为了麻痹王敦,他“屡遣大臣讯问其起居”以示关心。同时他又身着便装,骑着巴滇骏马,亲自从建康来到芜湖,偷察王敦营垒。王敦的部下发现他虽然衣着便装,但是气宇不凡,对他产生怀疑。此时正值午睡时间,王敦“梦日环其城上”,猛然惊醒过来,听到禀报,即从床上爬起来对部下说:“一定是‘黄须鲜卑奴’来偷看我的营垒了。”王敦鄙称明帝是“黄须鲜卑奴”是因为明帝的母亲是鲜卑人,明帝相貌很像他的舅舅,长着黄色的胡须。这时候,明帝已乘马往建康驰去。王敦立即选派五名精悍的骑兵,沿着芜湖至建康的道路追赶。明帝跑到北郊二十里铺时,遇见一位在路旁卖饼的老妇,将“七宝金鞭”赠与她,并对她说:“后面如有骑兵来,请你将这七宝鞭给他们看看。”同时命令随从用水把旁边的马粪浇凉,便扬鞭催马疾驰而去。不一会儿,王敦的五个骑兵也赶到二十里铺,他们向老妇打听一个黄须的骑马人,老妇答道:“是有这样一个人,不过他已经走远了。”说完,便将明帝留下七宝鞭递给他们看。这根鞭子色彩斑斓,玲珑剔透,五个骑兵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珍贵的宝鞭,便传来传去,玩赏一阵,耽误了追赶的时间。回头再看看旁边的马粪又是凉的,以为明帝已经走得很远,就没有再继续往前追赶,便扫兴地回芜湖复命。

  以上这个故事,在《晋书·明帝纪》里有记载。自唐以后各朝都有文人墨客赋诗著文作过描述。黄庭坚还作《玩鞭亭》诗云:“至今亭竹根延蔓,尚想当时七宝鞭。”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在鸡毛山上建梦日亭,在北郊二十里建玩鞭亭。但是,由于时间已久,现在两亭已圮。1983年,兴建汀棠公园时又在园内重建了玩鞭亭。现在,由此故事延伸出来的“玩鞭春色”,还成了芜湖的“新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