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庆春
芜湖的江岸附近,有一座高高的烟囱拔地而起,烟囱下,是一排排整齐的锯齿形厂房。这就是芜湖纺织厂。它的前身“裕中纱厂”,建于一九一九年,是安徽最早的纺织厂,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在风雨飘摇中开工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原先充斥中国市场的外货来源一时短缺,洋纱进口也因而锐减,这造成国内纱价飞涨,供不应求,给中国的民族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官僚、商人们很快抓住这个机会行动起来。芜湖是安徽省最大的通商口岸,水陆交通便利,加之附近安庆、合肥、乌江、东流等地盛产棉花,原料来源不成问题,因此就筹备在芜湖靠近长江的陶沟办纱厂。
此事首先由安徽候补道台陈绍吾(石台人)发起。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一九一六年,他打通了北洋军阀政府的财政部长、安徽怀宁人周学熙的关节,获准从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岸公所的预厘税中拨出二十万两白银,接着又商请安徽、芜湖的财东们,各认若干股,两项合计银三十多万两。资金有了着落,就在同年破土动工,至一九一九年建成试车投产,前后历时三年。机器全由上海洋行向英国订购而来。这样,芜湖纺织厂的前身——裕中纱厂就正式开工了。取名“裕中”,含有使中华富裕之意。
裕中纱厂设有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首任董事长是发起人陈绍吾。但工厂大权实际上操在副董事长刘晦之手里,刘晦之是上海中国实业银行的经理,他是清朝四川总督刘秉璋的儿子,又是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女婿。
建厂初期,招收工人八百名,有纱锭一万八千枚,但没有布机,只能生产十支、十六支的粗支纱,商标命名为“三多”、“四喜”,日产量仅四十件左右。当时辛亥革命虽已胜利多年,但中国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同时,在裕中纱厂开工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已经结束,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又重新加剧。陈绍吾、刘晦之等企图通过开办纱厂来使“中华富裕”的幻想,在无情的现实面前碰得粉碎。
在险风恶浪中挣扎
裕中投产后,外货又纷纷涌来。特别是日本,依靠其距离中国近、在华势力强的优势,把战时从英国订购的纺织机器,运来中国,设立工厂。它们大多生产四十支纱,成本低,质量高,裕中和中国的其它纱厂无法与之竞争,仅一年时间,裕中纱厂就产品积压,销售停滞,资金周转不灵,处于进退维谷的地步。陈绍吾、刘晦之为了维持生产,决意“扩股”,演了一出“空城计”。该厂明明是亏损,他们却假说盈利十多万元,并当真按股本分发了股息和红利。这一下,果然骗得芜湖各商号争先恐后前来认股。更可笑的是堂堂的皖南镇守使、芜湖军阀马联甲也上了钩。他唯恐入股不成,竟急忙派出官兵一边抬着五万银元的股金,一边抬着机枪来到裕中,实行“武力入股”。这样,“空城计”就暂时解决了裕中资金不足的困难。
由于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的侵略和压迫,也由于裕中的董事们只知贪污中饱,不善经营管理,以致裕中每况愈下,终于在一九二五年被迫停工。此时,刘晦之又搬请李鸿章的继子、曾任驻英钦差大臣的李伯行出任裕中的董事长,使裕中恢复了生产。但李伯行仍无法解决连年亏损的根本问题,裕中欠债越来越多。李伯行无奈,于一九二七年撒手不管,逃往大连,溜之乎也。裕中纱厂似一叶小舟,在险风恶浪中挣扎。从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芜湖沦陷,这十年间,裕中曾三次出租,数易其主。先是租给中国实业银行总行常务董事李季芝,这位在财界声势赫赫的阔佬,经营不到四年,也一败涂地并且打起了官司:纱厂债台高筑,总额为一百八十万元,为总资本的百分之一百八十,为此,中国实业银行向芜湖地方法院提出了控告,法院曾两次高悬告示拍卖该厂,但“毋有问津者”,只好把全部产权判归中国实业银行所有。第三次是由中国实业银行租给杭州市市长赵志游。他将厂名改为“中一纱厂”,仅经营半年多时间,芜湖即告沦陷。日寇占据“中一”作为伤兵医院。次年(一九三八年),赵志游代表“中一”与日本裕丰纺绩株式会社达成合办该厂的协议。从此,该厂大权落到日本人手中。抗战胜利后,纱厂复名裕中。解放前夕,裕中纱厂转入上海申新公司总经理荣鸿云之手。荣氏虽是经营纱厂的老手,但在当时条件下,纱厂也无法正常开工。解放时,这座经营了三十整年的纱厂,仅剩下几间厂房和几十台机器。
在阳光雨露下成长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芜湖解放当天下午,芜湖市军管会派出的驻厂代表,就在工人的热烈欢迎中,来到了裕中纱厂。当时,百废待兴,首要的问题是资本家消极经营,原棉、资金缺乏,工厂无法开工,工人生活困难。党和人民政府立刻拨来贷款,每人发给半个月工资,并签订“拨棉代纺”合同,维持生产。一九五一年九月,皖南行署以一百九十亿元(旧币),向申新公司买回了裕中纱厂,更名为“皖南公营芜湖纺纱厂”,从此走上了发展的新道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一九五二年,该厂又改名为“地方国营芜湖纺织厂”,并且增设了布机二百八十台,生产发展迅速,规模越来越大。到一九五七年,棉纱产量达到二万九千多件,棉布达到八百多万米,总产值达二千八百多万元,远远超过解放前三十年发展的总和。
现在芜湖纺织厂已成为一个有七千多职工、十一万纱锭、一千多台布机的大型纺织企业,产品除各种纱支、平布外,还有涤确凉、华达呢、涤卡等几十个品种。有的产品还远销日、美等国和港、澳地区,为国家建设换取了大量的外汇。目前,该厂每年为国家积累的资金,可以兴办一个同“芜纺”规模同样大小的纺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