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子徽

  芜湖素以鱼米之乡著称。以渔为业的水上人家也因此多了起来。解放以前,这里就汇聚着安徽、江苏、江西三省的渔船三百多只,渔民一千二百多人。旧中国的渔民生活十分凄苦,短短的三十华里江面上,就有一帮(扬州帮)、二号(江字号,清字号)、三所(大河所、天成所,万家所)的封建势力盘踞把持,帮有帮头,所有所霸,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据不完全统计,各种苛捐杂税竟有十多种,渔民们受尽了政府官员和帮头渔霸的欺压与盘剥。“鲜鱼起水养三家,挣钱不待桨水干。”渔民们长年累月地日漂江面,夜宿孤舟,撑船、背纤,熬断胫骨,辛辛苦苦地捕鱼拖蟹,养肥了渔霸和渔行老板,自己却过着“斤两鱼虾换菜糠,祖宗三代挤一舱”的穷困生活,被人们称做“渔花子”。

  在旧中国,渔民们由于经济贫困,渔船大多年久失修,翻船沉船的事经常发生。据解放前十年的不完全统计,芜湖港因翻船事故葬身鱼腹的就有三十八人。一九四〇年,有一富商的大木排途经芜湖,突然失去控制,撞沉渔船十条,一次就淹死渔民十几人。渔民们联名控告到汪伪县政府,富商买通了官厅,大堂之上,律师和法官摇唇鼓舌,竟以“船行如雀鸟,排来如山倒”十个字,把十几条人命案的罪责开脱得一干二净,死难的渔民家属竟被如狼似虎的法警一齐逐出门外。芜湖历来是长江下游的通商口岸,帝国主义的“洋船”横行港内,严重地威胁着渔民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渔民们连在自己祖国江河内撒网捕鱼的自由也没有,一旦偶入“禁区”,即遭毒打。据解放前十年的不完全统计,被毒打致死的竟有十八人之多,致伤致残的更是不计其数。而腐败无能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却拜倒在“洋人”脚下,不管渔民的死活。

  一九四九年四月,芜湖解放,渔民翻身做了主人。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首先把江河湖泊水面全部收归国有,帮头渔霸,受到惩罚,苛捐杂税一概废除,三十华里的芜湖江面阳光普照,翻身渔民欢欣鼓舞。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渔业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渔民们逐渐摆脱了顶风逆水,行舟艰难的繁重体力劳动,生活上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指引下,渔民们努力恢复和发展渔业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捕捞机械化,渔产量逐年增加,丰富了市场供应,增加了渔民收入,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鲥鱼和螃蟹,是我国珍贵的水产品,每逢渔汛来临,渔民们就夜以继日地在江面上辛勤捕捞,为国家提供越来越多的出口水产品,换回更多的外汇。为了发展芜湖渔业,党和人民政府又在城郊增划了大块水面,建设养渔基地,促进渔业的更大发展。如今,芜湖市郊区渔业人民公社,已拥有各种机动渔船三十六艘,总马力为九百七十八匹,船位三百四十吨(不包括民船和驳船);养鱼基地水面二百六十四亩;社办工厂七个。一九八〇年全年天然捕捞量为十四万九千斤,生产总值一百七十四万六千元,人均收入为三百一十八元。广大渔民真正过着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渔民生活十分关心,在芜湖南郊羊毛埂划出大片土地,帮助渔民建设定居的社会主义新渔村。“昔日荒冢地,今朝新渔乡”。渔民们依靠自力更生和国家帮助,先后在这里建造了集体宿舍四百多间,定居渔民已达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如今,缝纫机、电风扇已遍及家家户户,不少渔民家庭还购置了电视机、录音机。旧中国日漂长江,夜宿孤舟的“渔花子”,如今已是“水上渔船机械化,陆地定居新瓦房”,人人过着美满香甜的称心日子。

  随着渔民们陆地定居的逐步实现,渔民们的文化教育和公共福利事业也在不断发展。自一九五八年以来,渔业社逐步兴办起渔民子弟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渔民卫生院。近年来又实行了免费教育、合作医疗、老年渔民发放养老金制度。全社一千四百个渔业人口,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已有一百四十七人;长期危害渔民身体健康的血吸虫病已被基本消灭。由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广大渔民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昔日靠天生活的封建迷信已被讲究文明礼貌的新风尚所取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