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树卓

  在芜湖江边,停靠着一条长方盒形的、与众不同的船只。主甲板上的两层建筑,屋面覆盖着浅蓝色玻璃钢波形瓦;长长的、宽宽的四壁,全是一扇紧连一扇的玻璃窗户。楼上塑料地板,瓷砖墙裙;楼下彩色水磨地面,锦砖铺地;这楼上楼下室内室外,真是明亮清爽,一尘不染。

  这条颇为讲究,十分气派的船究竟是什么船呢?

  它,就是芜湖市水泥船厂在一九八一年建成的全国第一的三万五千吨水上自来水厂船。

  水上自来水厂船,简称“水上水厂”。它的建成,打破了以往只能在陆地上建造水厂的惯例,为我国供水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它是把自来水厂的整个供水设备,从陆地上转移到船体内的一次成功的探索。“水上水厂”把取水、净化、消毒、送水等制水工艺系统,合理、紧凑地集中在一条船体内。哪里需要用水,它就可以开到哪里去,只需接上陆地管网,便能立即供水。

  一九七五年,国家建委城建总局考虑到我国南方地区江河水系资源丰富的特点,提出“水上一体化水厂”的研究课题,并下达了科研任务。一九七九年,国家建委将“水上水厂”正式列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芜湖市水泥船厂从一九七六年起,就先后建造了日产一千吨、五千吨、二万吨和三万吨不同规模的水上厂船四条。这个厂在几年的模型试验,生产性中间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又于一九八一年四月开始,用五个月的时间搞船体建造,三个月的时间搞设备安装,到这年的十一月底,仅短短八个月,就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日产三万五千吨自来水的“水上水厂”。

  三万五千吨“水上水厂”,是由国家城建总局兰州市政工程设计院和南京工学院设计的。这条船的船体采用长方盒形,总长五十八米,宽十七点六米。设计吃水一点八八米,深二点六米。主甲板为两层建筑,生产区设在下层,包括机修间、药剂室、投药间、操纵室、配电间、加氯设备;上层为水厂办公和生活区,包括办公室四间、会议室一间、化验室两间、四人宿舍六间,以及厨房和厕所、浴室。水处理布置在底舱。泵房设在底舱尾部,上设有通风、消声、采光天窗和电葫芦。加氯设备有活动安全门。船体中部二十六米为水池部分。

  这种能流动的水上自来水厂,具有陆上水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它整个净化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效能高、体积小、建筑高度低,能够适应水网地区的水质条件,应用范围广泛,又能省去陆上水厂必不可少的取水和排泥系统,较同类型陆上水厂节省基建投资百分之四十至五十,建厂时间缩短三分之二,经常费用也有所下降,制水成本将近低一半。其次,“水上水厂”能移动,可伪装,好隐蔽,利于战备,它不仅不受地震影响,一旦有震灾发生,它还可以随时转移,支援灾区,对城市管网、港口及农村,更具有能调压、增压和流动供水的优点。它还不需占用农田,解决了与农业争地的矛盾,还节省了昂贵的征地费用。同时,“水上水厂”的进水口,采用虹吸进水管入口,设在水厂船离水体表面以下,船随水位的涨落而升降,取水口永远在水体表面一米以下,始终不会改变,这样就可以避免陆上水厂固定进水口经常在洪水期受流沙浸入,影响水质或取水口堵塞。“水上水厂”的水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水量达到设计要求。

  “水上水厂”建成后,便流动到地势较高的市东郊和工厂较多的弋江南区供水,解决了生产和生活用水。国家城建总局组织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六十多人到芜湖,对这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一致感到满意,认为“水上水厂”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为我国河网、湖泊地区的城镇、工矿供水,开创了新的建厂途径,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供水事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