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沐昌根

  “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是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布衣”一节中的两句话。它记载了在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的明代,芜湖已成为中国浆染业的中心,在全国独领风骚。那时,芜湖浆染业与上海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卅的丝织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形成为中国五大手工业专业区域。同时,芜湖也成为当时全国工商业发展比较显著的城市。

  一、浆染业的崛起

  明代芜湖浆染业分为浆染棉布的染布业和生产色纸的染纸业两种行业,其中染布业最为突出。在当时棉布业商人中流行一种习惯做法,即包括松江棉布在内,各地棉布商人纷纷将棉布运往芜湖染色。明代中期以前,芜湖境内已有十几家规模较小的生产青光布的染坊,产品行销全国。后因色彩过于单一,产品逐渐滞销。嘉靖年间(1522-1566年),徽商歙县岩镇人阮弼看到浆染业的发展前景,于是变卖大部分家产,来到芜湖投资兴办染色行业,经过多年发展,他所开设的染坊终于成为芜湖浆染业中最大的一家作坊,宋应星《天工开物》“布衣”一节中,称阮弼的桨染作坊为“芜湖巨店”。

  《天工开物》还说:“凡布缕紧则紧,缓则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芜湖巨店首尚佳石”。棉布浆染质量优劣取决于碾压石料的质量,当时芜湖南荆山上有一种质腻性冷的石头,是加工浆染棉布的最佳材料。用这种石头做成碾压石来碾压浆染棉布,不但可以使染料均匀地渗透到棉布纤维之中,保持鲜艳,永不褪色,而且使棉布平整、挺括、紧密“不松泛”。阮弼凭借自己雄厚的资本,购得大量荆山石,并从江苏句容、溧水等地延请了一批技术工人从事操作,保持了浆染质量的稳定。因此,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此后,阮弼兼并了当地的一些小作坊,在芜湖设立总局,号称“芜湖巨店”,从而奠定了芜湖作为全国浆染业中心的地位。此外,阮弼又在全国交通枢纽城市设立分局,形成商业网络,把自己的产品销往全国,他本人也因此成了芜湖乃至全国商界巨擘。

  当时的芜湖,除阮弼外还有10多家染坊,生意也很兴隆。众染坊皆公推阮弼为祭酒。明文学家王道昆(1525-1593年)为阮弼写的《阮长公传》(见《太函集》卷35)说:阮弼“躬力贾起芜湖,两邑交重长公,人人诵议,具曰长公长者。……转运而分给,其曹利且数倍。时购者争得采利归染人,长公复策曰:‘非独染人能白可采也’。乃自芜湖立局,召染人曹治之,无庸灌输,弗省而利滋倍,五方购者益集,其所转毂,遍于吴越、荆梁、燕豫、齐鲁之间。则又分局而贾要津,长公为祭酒,升降赢缩莫不受成。”这里道出了阮弼的产品畅销到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广西等地,以及他的社会影响和事业的成功。

  色纸业是明代芜湖浆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芜湖色纸业的兴盛也同阮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阮弼初到芜湖时首先经营的是色纸业,后来才转向浆布业。开始,他将南昌、南京等地的白纸购买到芜湖,交给刷色纸坊加工染色。随着染纸业规模的扩大,他又开始生产染料,因色纸以红色为主,他首先在芜湖创立炼制银朱的朱坊。接着又开办制造青绿色染料的铜绿坊和植物染料栽培业。其中染色炼朱的技工主要来自江苏句容、溧水,制造铜练的技术主要来自和县。阮弼在芜湖经营纸业具有规模大成本低的优势。他利用商业上的关系网和分支机构,将色纸运销到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六七个省,获利丰厚,他的色纸业成为产、运、销大企业。阮弼以后,芜湖色纸业经营规模由集中走向分散,业务范围也日趋缩小,原来由徽商掌握的色纸业也逐渐转变为由技工转化而来的句容和溧水商邦所掌握。到清代乾隆年间,江苏邦籍商人在芜湖染色纸行业中已跃居主导地位。如乾隆时期,芜湖长于状元坊最古老的陈隆兴纸号和刷色纸坊,其创始人陈澍之便是从刷色纸的技工起家的句容籍人。到清末民初,由于战争,徽邦纸号和纸坊仅存祥泰一家,开设于徽州码头上首。另外有京邦张成泰、王万盛两家纸坊。染料银朱和铜绿坊也逐渐衰落。民国八年(1919年)《芜湖县志》载:“银朱为芜湖驰名物产,旧志称用石桥港水炼成。光绪初尚有朱坊一家,后遂绝迹。”“铜绿亦旧化学药品,原料用紫铜、糯米、粗糠造成。嘉(庆)道(光)时,业此者十八家,销场以染纸为大宗,次则染沙鱼皮等,行销外埠,运及关东。自洋绿入口,遂一落千丈。”

  二、先进的染色技术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彰施”中叙述了染色工艺和染得色彩。在“诸色质料”中说:“布青初尚芜湖,千百年矣。”这里是讲芜湖阮弼巨店先进的浆染技术和植物染料栽培和制备技术。芜湖先进的浆染技术如何呢?“彰施”中介绍芜湖染色有28种,其中不仅有一种染料染得多种色彩的例子,而且还有一种色彩有多种配方的例子,这反映了明代芜湖染色技术的高度成就。

  芜湖染色工艺主要根据所用染料种类的多寡,分成单染和复染。又根据染料色素的性质,分成酸性染色、还原染色、媒染染色和碱性染色等。

  芜湖酸性染色以红花染色为代表,宋应星说:“其质红花饼一味,用乌梅水煎出,又用碱水澄数次,或稻藁灰代碱,功用一同。澄得多次,色则鲜甚”。他同时记载了红花色素的回收方法,正反映了当时芜湖人对红花素色性能的深刻理解:“凡红花染帛之后,若欲退转,但浸湿所染帛,以碱水、稻灰水滴上数十点,其红一毫收转,仍还原质。所收之水,藏于绿豆粉内,放出染红,半滴不耗”。

  还原染色在芜湖仅限于蓝淀。经制备后的蓝淀,在染色之前必须将被氧化后的靛蓝还原成靛白溶于水中,所以宋应星说:“凡淀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计数”,这处搅动是为了加快发酵还原,加入碱质则是为了中和染浴,以促使反应的迅速进行。在具体的还原染色中,工艺有较大区别的。如用小叶苋蓝或蓝芽叶时仅是浸汁而染;染绿色时用靛水盖上;染芜湖布青时是“以其浆碾成青光”;染毛青布色法则是“取松江美布,染成深青,不复浆碾吹干,用胶水参豆浆水一过,先蓄好靛,名曰标缸,入内薄染即起,红焰之色隐然”。芜湖上述工艺显然已能较好地利用靛质中靛紫素的发色性能。

  芜湖媒染染色是利用色素分子中的络合基团和带有空轨道的金属离子络合而淀积在纤维表面,达到显色。因此,凡媒染染色就牵涉到媒染剂,《天工开物》中提及到芜湖媒染剂有明矾、青矾、皂矾(同青矾)、麻藁灰淋碱水、铁砂等,它们多以铁、铝两种金属离子作媒染剂,铁染深色,铝染浅色,单染工艺大多采用后媒法,参见以下表:

  《天工开物》章施所载芜湖后媒染色工艺

  色 名  染料       媒染剂     工艺
  紫 色  苏木       青矾      苏木为地,青矾尚之
  金 黄  黄栌      麻藁灰淋碱水   芦水煎水染,灰水漂
  茶 褐  莲子壳      青矾      莲子壳煎水染,青矾水盖
  油 绿  槐花       青矾      槐花薄染,青矾盖
  包天青  栗壳或莲子壳  铁砂、皂矾    先染煮一日,再媒染一宵

  后媒法的特点是先以亲和性不很强的染料上染,使染料在纤维上和染浴中达到平衡、匀染,然后用媒染剂使其在纤维表面形成络合,并可根据需要,掌握后媒浓度,以达到适当的色彩。因此,它较之于同媒或预媒法的优点在于匀染好,终点准。

  黄檗(即黄柏)是植物染料中少见的碱性(又称阳离子)染料,具有上染快、色彩鲜明的特点,它不需助剂。但由于牢度较差,因此常用于黄青复染的一浴,正是扬其长而避其短。

  芜湖复染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染料拼色而染的工艺,除染大红时用黄色打脚是为了讨便宜节约红花之外,大多数复染工艺是为了获得更为丰富多变的色彩。《天工开物》中记载芜湖的复染工艺不少,有苏木和檗子复染得木红色,有靛蓝和苏木复染得天青和葡萄青色,有苏木与莲子壳复染得藕褐色。然而最有代表性的是由黄色染料和靛蓝染料复染而得的一系列由黄至青的色彩,参见以下表:

  《天工开物》彰施所载芜湖青黄复染工艺
  色 名  一 浴         二 浴
  鹅 黄  黄檗煎水染       靛水盖上
  豆 绿  黄檗水染        靛水盖上
  草豆绿  黄檗水染        小叶苋蓝煎水盖
  蛋 青  黄檗水染        入靛缸
  大色官绿 槐花煎水染,明矾媒染  蓝靛盖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芜湖在染料使用上的一个规律:即先黄后青,这样工艺安排的好处在于:首先,先黄后青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工艺过程,有利于染色终点“准”和“匀”的控制;其二,黄色染料的色牢度均不如靛青,靛青罩外有利于色牢度的加强;其三,我们可以发现芜湖染匠已能改变染浴的温度、浓度、染色时间等条件,来染得鹅黄→豆绿→蛋青这一色阶。

  此外,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28种色彩名称,既说明了明代芜湖染色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流行色调的变化。这28种色彩名称中,计有红色调6种、黄色调4种、紫色调1种、褐色调2种、青色调8种、绿色调13种、黑色调1种、白色调2种,与前代染色色名记载比较,发现冷色调比重增加、明浅色彩的比例增大,这是宋应星留给我们的关于芜湖明代染色的一条重要信息。

  著名学者胡道静在《“宋学”的发现、发展和前途》(《天工开物研究》)一文中说:“法国汉学家儒莲(1799-1873年)曾将《彰施》卷中论靛蓝翻译成法文,他认为中国当时的这些工艺技术,都高于欧洲水平,或者是欧洲尚未掌握的。所以他选译的片段出来后,在西欧和东欧都非常风行”。这说明,芜湖明代的浆染工艺技术已传到欧洲,并风行于欧洲。

  三、科学的植物染料栽培和制备

  宋应星《天工开物》“彰施”中讲述了芜湖浆染业采用的诸色质料、蓝靛、红花、造红花法、槐花等,提及的染料共计14种,除棓子即五倍子属于动物性染料外,其余均为植物染料。按染料性质可分为酸性染料、还原染料、媒染染料、阳离子染料等类。如按单染所得色泽来分,则可分成红、蓝、黄、黑等类染料。各种染料的栽培和制备如下:

  红花的花中主要含有红花素和黄色素两种色素成分,由于红花素只能在酸性介质中上染,因此将其列入酸性染料类。《天工开物》记载的是芜湖地区红花的栽培技术,其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法,宋应星说:“红花,场圃撒子种”,“每路打橛,缚绳横阑,以备狂风拗折”,即用竹木棍和绳子掩护,防止倒伏;红花生育期是二月初下种,入夏开花,经月花尽,属春天播种,入夏后日照时间长,这样既符合红花生长条件,又比秋播和冬播节约时间,缩短整个生育期;采摘法是“必侵晨带露摘取”,如果“其朝阴而无露,放花较少,旰摘无防”。这说明当时芜湖对采花时间也有详细规定,这是因为一是红花的开花授粉通常在早晨进行,遇日照便会萎缩,色素受到影响;二是日晒后红花刺变硬,妨碍采摘。

  红花采摘下来“若入染家用者,必以法成饼然后用”。造红花饼要“带露摘红花,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又捣,以酸粟或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蒿去一宿,捏成薄饼,阴干收贮”。这个方法是由红花中红花色素溶于碱不溶于酸,而黄色素溶于酸不溶于碱的性质所决定的。第一次水淘是溶去部分黄色素,第二次用酸性介质淘,又是为了进一步溶去黄色素,以青蒿覆一宿的目的是有控制地发酵,分解纤维素,然后再制饼,如此制备“则黄汁净尽,而真红乃现也。”这就说明红花染料制备技术较过去有了较大提高。

  宋应星对芜湖蓝色染料植物栽培和制备也有详细记载,尤其是蓝的种类记载较全:“凡蓝五种,皆可为淀”,有茶蓝(即菘蓝)、蓼蓝、马蓝、吴蓝(即木蓝)、苋蓝。他说:“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称苋蓝,种更佳。”苋蓝为蓼蓝之一种,用苋蓝煎水染月白、草白等色,“每担用水一担,将叶茎细切,锅内煮数百沸,去渣,盛汁于缸。每熟蓝三停用生蓝一停。摘叶于瓦盆内,手揉三次,用熟汁浇,挼滤相合”,而不是用蓝淀之法。

  芜湖蓝的栽培主要有两类,菘蓝是插根法,“冬月割获,将叶片削下,入窑造淀。其身斩去上下,近根留数寸,薰干埋藏土内。春月烧净山土,使极肥松,然后用锥锄刺土打斜眼,插入于内,自然活根生叶”。其余的蓼蓝、马蓝、槐蓝均撒子生,“暮春生苗,六月采实,七月割身造淀”。

  芜湖造淀原理是用水浸发酵,发酵时产生的氢离子使靛质还原为靛白而溶解游离。宋应星说:“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壹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澄于底”。加入石灰是为了中和发酵。产生的氢离子,一是促使发酵的进行,二是阻止靛质的还原,而使游离的靛白重新氧化沉淀于缸底。

  宋应星对芜湖槐花染料有专门记载,其法是:“花初试未开者曰槐蕊,……以水煮一沸,漉干捏成饼,入染家用。既放之花色渐入黄,收用者以石灰少许晒拌而藏之”。这与红花饼制法相仿,但因槐花色素不同,只需水一沸而己。

  芜湖明代浆染业染料主要来自植物染料,但是也用少数动 物染料。宋应星提到唯一的动物染料是棓子即五倍子,这是棓蚜科昆虫,寄生于盐肤木等植物所形成的虫瘿(瘤状物),含有60-70%的鞣质,是理想的黑色媒染染料。

  《天工开物》所载芜湖染料表
  序号 名称    别 称    科名   色素所存 染得色彩
  01  红花    红蓝花    菊科   花    红
  02  苏木  苏方木、苏枋   豆科   木    红、紫
  03  菘蓝    蓝 蓝    十字花科 叶    蓝青
  04  蓼蓝           蓼科   叶    蓝青
  05  苋蓝  小蓝、小叶蓼蓝  蓼科   叶    蓝青
  06  马蓝           爵床科  叶    蓝青
  07  木蓝   吴蓝、槐蓝   豆科   叶    蓝青
  08  槐            豆科   花蕾   黄
  09  黄檗    黄 柏    芸香科  木    黄
  10  黄栌    芦 木    漆树科  木    黄
  11  莲            睡莲科  子壳   黑
  12  栗            壳斗科  子壳   黑
  13  杨梅           杨梅科  树皮   黑
  14  五倍子   棓 子    绵蚜科  虫瘿   黑

  综上所述,宋应星以其渊博的知识与格物致知的精神,记载总结了明代芜湖先进的浆染工艺和植物染料栽培制备技术,并揭示了其中的众多规律,为人类保留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也让今天的芜湖人为我们的先人所具有的高超技术和富于创造的才能而自豪。同时,芜湖浆染业的发展历程也充分展示了历史上的芜湖所具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无论是浆染技术的提升,还是浆染手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外来移民的参与、推动;这是芜湖人优秀的历史基因,也是今天芜湖人向现代化挺进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