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杜牧与柳拂庵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陕西西安人,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初任弘文馆校书郎,后赴任江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并在宣歙观察使任上多年,晚年授中书舍人。

  杜牧在地方任职时,大胆改革弊政,成绩卓著,因而深受百姓拥戴。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尤以诗歌创作更佳,是晚唐伟大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世人称为“小李杜”。其诗风格清新,意境深远,很多作品妇孺皆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还是唐代极富远见的思想家,他的《阿房宫赋》高瞻远瞩,大气磅礴,不仅是散文中的精品,还给后人留下了极厚重极深沉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杜牧一生游历无数,作品无数。曾两任宣州幕僚多年,而弋江曾是宣州府所在地,因而诗人杜牧的足迹得以踏遍弋江的每一寸土地,诗句“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桥”不仅流传千古,同时让他与青弋江、与柳拂庵有了牵扯不断的联系。

  柳拂庵遗址在现南陵四中校园内,位于弋江镇西北,约建于中唐元和年间。它是我县历史悠久、香火旺盛的庙宇之一,它的名扬千里,离不开大诗人杜牧的造访以及他的著名的诗句和匾刻。

  诗人杜牧,就职宣州幕僚之前,在送好友裴坦去舒城任职途中,曾路过时为宣州府驻地的弋江。他钟情于宣州的山山水水,流连于弋江的风光美景。时青弋江畔柳拂桥边有庵初成,香火正盛,于是雅兴大发,写下了“柳拂庵——樊川杜牧之题(杜牧因晚年居住在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因此得一别号:‘杜樊川’)”。并于庵旁手植柏树一株。民国版《南陵县志》载:“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青弋江镇地方建造柳拂庵掘地得一石碑,长二尺余,宽八寸,刻有‘柳拂庵’三字,下书杜牧之题。盖此庵傍于柳拂桥边。唐杜牧之曾有‘青弋江村柳拂桥’之句也。遂以石碑为庵门匾额。”

  民国初年,柳拂庵仍有前中后三进各三间的砖木结构瓦屋,旁有三间偏屋。进大门是弥勒佛,中间是韦陀佛,天井两旁悬有佛龛。后三间是“大雄宝殿”,供有三尊大佛。千手观音像供于大殿东北厢,大殿后供有佛祖讲经像。原有宋时石碑,清晰地镂记着建庵始末和庵名由来,遗憾在十年浩劫中被毁,庵的正屋也被拆毁。杜牧亲题的“柳拂庵”石匾,因胡渭涵老师设法保存,才幸免于“破四旧”的劫难。石匾原砌于四中教室的窗台上,但今年上半年不慎被窃。

  杜牧手植的柏树,历经千年沧桑,树围三人方能合抱。清末曾遭雷击,主干被劈去一半,但仍挺拔遒劲,虬枝盘空。古柏有香味,树皮脱落后,斋公以此代替檀香焚烧,百姓纷纷效仿之。可惜文革期间被人借口树要倒可能伤人砍倒后私分。

  柳拂庵东南,原有一条三丈多宽的小沙河,上有一木桥。河岸两旁垂柳浓荫,绿绦随风拂桥,故名柳拂桥。今河已淤塞,桥亦不在。究竟是桥因庵名而名,还是庵因桥名而名,因缺乏可靠的资料,已无从查考。

  本文转载自庞芜新浪博客,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831b300100hp6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