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五湮归
            王维
  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
  欲归江淼淼,未到草萋萋。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

  提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粗具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代表。他描绘塞外苍凉气象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歌咏辋川薄暮风光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状写山间月夜幽美境界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赞美雨后山村景色的“明月松间照,清泉山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及他那被谱成《阳关三叠》乐曲,读之令人荡气回肠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诗句,无一不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王维的盛年在朝中担任过尚书右丞的官职。四十岁以后主要隐居在陕西蓝田县辋川,在那儿这着悠闲的亦官亦隐的生活。但是,古代诗人一般都喜游历,泛览祖国山川,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就是描写塞外和江南风光的。他生前曾到过江南,并在某地生活过一段时间,当不以为奇。《全唐诗》中录有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送张五湮归》(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维孟浩然选集》一书也选有此诗),道出了他和南陵的关系。诗的全文如下:

  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
  欲归江淼淼,未到草萋萋。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

  诗的风格和其他的王诗一样,洗炼、朴素、清新、优美。“江淼淼”、“草萋萋”是江南的风景画,“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两句,则生动地描摹了南陵城郊一角的风光。看来诗人对南陵的情况是很熟悉的,故尔笔下显得如此亲切。再联系诗中“忆想”一词,似更透露出诗人到过江南,到过南陵的信息。否则,这一带的风物何以能在他的回忆中出现呢?经查证,王诗所指的“渔浦”即今南陵县城东郊漳河之滨的龙潭湾(俗名龙船湾),其位置与诗中所写的完全一致。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王维曾到过南陵,并有可能在南陵渔浦这个地方生活过。

  翻开民国版《南陵县志・艺文志》,我们可以找到好几个材料作为此推测的佐证。

  材料之一是清代刘开兆写的《青弋江棹歌》。此棹歌共四首,第一首为:“渔浦人家湾复湾,辋川绘出景幽闲。周遭碧树一溪水,披豁晴窗四面山。”此处辋川即代指王维,说王维描绘的渔浦是河湾之处,景色幽美:四面皆山,一水萦绕;碧树环抱,丽日映窗。试想:能够绘出渔浦幽闲之景的人,当对此地环境十分熟悉,起码应到过此地吧。诗题“棹歌”即船工行船时所唱之歌,带有民歌性质。可见,王维在渔浦生活过应是时人的共识。

  清代邑人刘阮的《渔浦》一诗,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诗中写道:“桃源谁信在人间?灵境周遭碧水环。入径烟云随杖转,生新邱壑引心闲。辋川秀句垂千古,渔浦幽寻隐一湾。风景自今增胜概,竹坪花坞共追攀。”诗中的“辋川秀句”即是指王维的《送张五湮归》一诗。作者游渔浦赞及王维,说明渔浦的风景由于王诗的秀句而增加了审美的情趣,让人心旷神怡。

  材料之三是繁昌人魏寿期写的一首诗。诗的题目是《过王殿维渔浦别业》。这里的王殿维应是王维。王维在朝迁担任过尚书右丞的官职,朝迁即称“殿”,因而“殿”字当是对王维的尊称;而且诗中也提到了“辋川”(参见下文所引诗句),此诗题目已经表明:南陵的渔浦乃是大诗人王维的一个别墅,王维曾在此居住过。我们再把这首诗抄录下来,供大家欣赏。“东皋联杖履,揽胜辋川庄。密筱亭全隐,微云水更长。门常关栗里,石应拜襄阳,人境无车马,花溪足徜徉。”诗的大意是:在东郊一片泛着春意的水田边上,拐杖连接着鞋子的印痕,人们到王维的别墅来饱览胜景。繁茂的秀竹把亭台都隐没了,淡淡的烟云和春水一起流向远方。庄园深闭的大门和门前的石丛颇似陶渊明和诸葛亮隐居的地方,这儿环境清幽没有喧闹的车马,那溪水边的花草足以使人流连、盘桓。诗的末一句“花溪足徜徉”可以印证王维的诗句“人家春谷溪”。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渔浦当年曾是南陵的游览名胜,许多人喜欢来这里缅怀王维这位大诗人。

  笔者曾在县城东郊龙潭湾、思古桥一带实地考察过,但见一带白水之滨,有一座古石桥,桥边几户人家掩映在绿树环绕之中,树丛中有几竿修竹迎风摇曳。足见此地风景秀美,古人所言不谬。但往事如烟,胜迹难寻,今日之渔浦早已物是人非,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而已。

  本文转载自庞芜新浪博客,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831b300100hmx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