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静洲

  二十世纪初,正是中华民族多难之秋。安徽一群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凭借兴办学堂、出版刊物与秘密结社方式,从事民主爱国运动,以挽救国家民族之危亡。

  朱蕴山先生在六十年代初曾说:“辛亥革命前夕,安徽所有的革命运动,都直接或间接的导源于芜湖。而推动这项运动的人和地,实为李光炯先生和他举办的安徽公学。

  李光炯(1870-1941)名德膏,晚年自号晦庐老人,安徽桐城枞阳(今枞阳县)人。其父李云村任宣城教谕时,因枞阳白鹤峰书院产业,与地方豪绅诉讼多年。父死后,李光炯先生年仅十九岁,继承先父遗志,争取了书院的产权。1897年他中乡试后,听说同乡吴汝纶主讲保定莲池书院,道德文章为当世所推重。李光炯毅然放弃举业,负笈从教,深得吴先生器重。1902年吴汝纶奉命赴日本考察,李光炯与之同行,因而博览日本民风民俗,专心研究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富国强兵之道与教育制度之所长。回国后一度襄助吴汝纶先生创为桐城中学,倡导新学变法图强的政治思想。此后,他一直锐意兴学育才,尽瘁国家社会,为安徽的教育事业与民主革命立下不朽功勋。

  1903年,李光炯应湖南巡抚赵尔巽的邀请,任湖南高等学堂历史总教习,结识了数学教习、无为卢仲农先生,两人志同道合,1904年在长沙共同创办安徽旅湘公学。原来胡子靖先生在长沙创办明德学堂,有革命党人黄兴、张继、周振麟、刘揆一等人在该校任教,与李光炯取得联系,后来黄兴、赵声等人又在公学任教,革命党人活动频繁,声势日盛,被清朝官员国子监祭酒王先谦察觉,遂以“结党谋逆”密奏朝廷,奏词中涉及黄兴、张继等革命党人一百余人。李光炯原为巡抚赵尔巽、藩司张绍华所敬仰,由于李光炯出面为其辩护,并以全家人性命担保,所以抚署搜捕令迟迟未下,给革命党人销毁证据赢得了时间,结果查无所获,王先谦反获诬告罪被革职。但李光炯等所创办的安徽旅湘公学,终因环境所迫,于1905年迁往芜湖,改名为“安徽公学”,初为普通中学,租芜湖二街留春园巷米捐局为校舍,招生开学。后又增设速成师范学校一部,首届招生50人,由留学日本的房秩五先生回国主持。监督由李光炯、邓绳侯两先生先后担任。当时学校经费主要依靠学费收入,学校初具规模,开支较大,往往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李光炯先生为此精心规划,奔走筹措,以吴汝纶及门弟子之资望,桐城文派之声誉,不惜遭受一时物议,周旋于皖省当道之间,结纳皖籍官员中思想比较开明人士如蒯光典等,为争取米厘和盐务部门津贴,使之成为安徽中等学校中规模较大最为著名的学校。

  李光炯先生办学的特点,是把教育与当时的民主民族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扩大革命运动规模,他多方延揽名师任教或讲学,如国学大师刘光汉、陈独秀、苏曼殊、柏文蔚、陶成章、谢无量、周振麟、江彤侯、俞子夷等人,其中有的是光复会会员、有的是华兴会会员、有的是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爱国人士(朱蕴山语)。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长江下游支部长张伯纯也在这所公学里任教。当时清廷腐败,外患日迫,李光炯先生与安徽公学同仁一致认为非革命不足以图存救亡,于是进一步坚定革命方向,团结革命骨干,散播革命种子,在校内除由教师经常宣讲革命道理外,并指导学生传阅革命书籍刊物。1905年冬,同盟会发起组织者之一,合肥吴旸谷从日本带回同盟会规章及其他宣传品——《革命方略》、《军政府宣言》、《民报》等在学生中传播,革命热情日益高涨,因此,安徽公学师生加入同盟会的人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李光炯先生以芜湖安徽公学为阵地,联系皖省各县爱国人士所创设的学校,有桐城的崇实,安庆的尚志,寿县的蒙养、芍西,怀远的养正、萃华等校,互相声援,联成一气,并与日本东京同盟会总部以及南京、上海、安庆、寿州各革命组织暗通消息,芜湖安徽公学实际成为革命党人通讯联络之中心。特别是李光炯先生创办安徽公学并组织“岳王会”,当时对革命贡献最大,对社会影响最深。柏文蔚在《五十年大事记》中说:“是时(公学)延请教授,有精于汉学之刘光汉君,改姓名为余少甫,组织‘黄氏学校’是专门从事暗杀者。余与光炯诸友,皆刺血为盟,加入团体。旋以排满革命,徒众宜多,主义虽定,宣传宜广。又于中学及师范两校之内,集学生之优秀者,联络组织,成立岳王会……”岳王会选陈独秀为会长,下设两个分会,选柏文蔚为南京分会会长,常恒芳为安庆分会会长。故朱蕴山先生曾说:“安徽公学成立不久,陈仲甫(独秀)柏文蔚、常恒芳在芜湖组织一个岳王会,秘密结合,采取烧香、宣誓方式,效法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对外不发表文字,也无活动纲领,完全是个策划军事行动的组织。联络对象是安徽武备学堂学生,新军中下级军官和警察学堂学生等。”如1908年11月,熊成基安庆首义死难者范传甲、张劲夫、薛哲,1910年广州起义而牺牲的倪映典,1911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宋玉琳,都是当年“岳王会”的主要骨干。甚至炸五大臣的吴越,谋刺端方的孙毓筠都与李光炯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密切相关。

  由于安徽公学在校内外积极组织革命活动,引起清廷东南疆吏的注意。李光炯先生不得不于1908年应云贵总督李经义之聘,前往云南主持教育,离开了芜湖。

  李光炯先生在芜湖创办安徽公学,并于1906年在芜湖河南江口租借民房为校舍,设立安徽公立女学堂。1908年迁城内铁锁巷,由江苏、安徽两省米捐局按月拨款。1913年改为省立第二女子师范,为本省女子师范教育基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李光炯先生返回安徽任都督府秘书长,襄助都督孙毓筠管理政务,但他对安徽教育事业,仍然十分关心。1912年,他建议把安徽公学改为安徽甲种实业学校,分设农商两科。次年增设蚕科,并分商科为甲种商业学校,增置实验场、图书、仪器、标本、药品等室,建立西式蚕室。1914年,安徽甲种实业学校改名为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李光炯先生因致力革命与教育事业多年,积劳成疾,一度隐退故乡枞阳连城周家汊山麓,筑草堂六间,作为息迹隐居之所。

  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群向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侵略,农村破产,民生日益凋敝,他因而更加感到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遂于1919年与安徽的民主进步人士卢仲农、阮仲勉、光明甫、江彤侯、朱蕴山等人筹办私立芜湖职业学校,募捐筹款在芜湖东门外高长街建设校舍,由卢仲农任董事长、时绍五任校长,于1921年秋季正式开学上课。学生半工半读,校内设染织、机械两科,附设艺徒与各种实习厂,以造就生产与建设人才。当时李光先生因筹措经费,计划教务,极费苦心,以致染病不起,就在他回籍养病期间,得到岭南霍守华先生之助,又在枞阳创办宏实小学一所,附设成人班、妇女班、农场、工厂,推广乡村教育,发展农村工业。至1927年学生发展数百人,其规模宏大,成绩优异,为全省之冠。

  抗日战争爆发,芜湖职校与枞阳宏实小学师生大都奔赴抗日前线。1938年夏季,李光炯先生避乱入蜀,转徒流离,历尽艰辛,然志成谋国未尝忘怀。1940年他在成都听说枞阳宏实校舍和芜湖职校相继被敌烧毁,泫然流泪终日,以致宿疾复发。病中仍多次寄书亲友,筹谋复校,不幸于1941年4月8日病逝,享年72岁。临终时微诵陆放翁《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句以示其女相珏。遗嘱说:宏实小学为其晚年心血结晶,被敌毁后,百废待举,需款甚殷,将己名下自种田地和附近租田,完全捐归宏实,作为复校之补助。又嘱将周家汊内外河股份业权及湖上草堂捐归宏实小学与孤贫儿童教养院,作为两处经常费用。书籍30箱,捐给宏实图书馆,供人阅览。

  为了表彰李光炯先生对民主革命以及对安徽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安徽省参议会在立煌(今金寨县)举行隆重追悼会,进行哀悼。1947年秋,安徽省政府、省参议会拨款,由其子李相璞去成都,将老人灵柩运回枞阳安葬。

  1990年12月,枞阳县政协委员会为其修墓并举行揭幕仪式。县政协主席何文即兴赋诗一首:

  有怀兴皖去长沙,走马成都不见家。
  满地阴霾伤乱世,一蓑烟雨噪寒鸦。
  燎原星火华光艳,虎踞龙盘铁树花;
  故里兰庄风水好,先生含笑舞流霞。

  七律对先生“有怀兴皖”所作贡献,作了正确的评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