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鼎元

  芜湖笆斗街座落在环城东路今十二中对面,原名迎秀门。它和金马门相距不远,都是芜湖老城东门城墙通向城郊的两座重要城门。

  迎秀门和在十二中校内的名胜古迹芜湖学宫大成殿(即夫子庙)相距很近。在学宫大成殿前面有三个成“品”字形的荷花池,池上有石拱桥(又名状元桥)。秀丽的荷花池和吉祥的状元桥交相辉映秀丽多姿。周边百姓每逢婚嫁花轿打从桥上走过,以汲取秀丽吉祥,形成习俗。笆斗街前身故名迎秀门。

  清光绪年间,芜湖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以后,迎秀门也缘于米市而兴起了斛工操作的量米扒米工具——笆斗业闻名遐迩,迎秀门从此又名笆斗街。笆斗街全长240米,宽2米,卵石路面,南起仓巷口,西至环城东路。它和芜湖最大的砻坊即大砻坊(又名仓前铺)相距不远,它和芜湖水运枢纽青弋江码头,大砻坊渡口相距仅百米左右。这种优越的位置,加上量米扒米计量工具的供求,使笆斗街伴随着芜湖米市历沧桑度兴衰,共享七十多年盛名而载史册。直至抗日战争期间,米市萧条,笆斗街的笆斗业也随之渐趋衰落。

  笆斗街住户大多从事笆斗编织。编织的笆斗种类齐全,大小不一,有方形的,圆形的,还有似畚箕状的。大号笆斗装稻米200斤,中号笆斗装150斤、100斤和75斤不等,小号笆斗装50斤。笆斗用北方盛产的柳条编织成的,质轻耐用,结实耐磨。笆斗不仅用来装米、稻和小麦,还有纺织厂用来装纱锭、纱头,烟厂用来装烟丝烟叶,榨油厂用来装油菜籽等用场。芜湖谚语中有:“头像笆斗一样”形容夸大其词,“戴笆斗进庙门冒充大头鬼”形容虚张声势吓唬人,足见笆斗街昔日的笆斗销售旺盛和它在芜湖百姓生活中产生的深刻影响。

  芜湖米市周边的农民和商贩把稻米、小麦卖给米行砻坊老板,而他们的工头用“大笆斗进,小笆斗出”从中剥削,一般是每5斗稻米从中剥削5升。笔者日前走访笆斗街4号居民袁芬兰老人,她今年七十七岁,巢县人。袁芬兰七岁到芜湖笆斗街做童养媳,为了糊口,年轻时到清水镇挑5斗米往返芜湖,卖给大砻坊老板。老板叫其豢养的斛工头扒米量米,做手脚:买进时高举笆斗迅猛倒入斛里,稻米被压得板实,5斗变成4斗5升,少了5升。当时她眼睁睁地看到她的5斗米被资本家剥削5升,只好忍气吞声。不仅如此,她也看到老板卖出时,狗腿子斛工头则低举笆斗,轻缓地将稻米旋转进入斛里,使米粒空间扩大,再扒平斛面,这样,5斗米就多出了5升。

  芜湖米市萧条后,笆斗业也不景气。笆斗街从事编织的居民逐渐减少而改行从事农副产品与皮毛的收购,有的皮毛行如振昌、裕昌、和昌等远销上海。上海部分皮毛厂家如万昌、永盛等直接在笆斗街设立收购点,为数众多的肩挑“小鹅毛担”他们街头巷尾收购的鹅毛、鸭毛直接挑到笆斗街卖给这里的毛行。这样,笆斗街也被冠以“皮毛街”的称号。

  如今的笆斗街无街市,已成为历史地名,它属于芜湖镜湖区政府东门街道委员会管辖,下设笆斗街居委会,变成居民住家的普通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