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屠元建

  我市工人文化宫的前身工人俱乐部,是在中山纪念堂建筑基础上发展沿革而来,为芜湖早年较大型建筑之一。建成后,该处成为我市居民观看电影、戏剧,从事文娱活动,举办大型集会的重要场所之一。从它的发展沿革中,可窥芜湖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建筑史之一斑,和几十年文化生活的缩影。

  中山纪念堂到工人俱乐部的建筑沿革

  中山纪念堂位于今天芜湖市中心北京路西端与春安路丁字型路口,南临陶塘,北接春安里,座东向西。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1月9日,辛亥革命胜利后,曾在此处建立芜湖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机构——皖南军政分府,芜湖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人物齐月溪担任过这个军政分府秘书长。中华民国初期,为皖南镇守使署所在地;后在此建立了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医院。日军侵华期间,该处驻有日本兵,附近和由此向西去的今北京路一带草深没膝,成了日军骑兵蹈马的场所。

  1945年9月,日本政府的代表在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字投降,日本正式战败,中国人民取得了八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安徽省第二专区督导专员、芜湖保安司令张威遐兼任芜湖市政筹备处主任,此人比较爱搞建筑,曾大兴土木修筑过陶塘岸堤,他提出动议拟建芜湖中山纪念堂,以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和庆贺抗战胜利。

  据承建中山纪念堂工程的芜湖“郁顺记”营造厂老板郁成刚之子,退休于芜湖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的郁家福、早年在芜湖市政建设委员会(由市政筹备处发展而来)作总务的孙子衡、退休于市政工程管理处的张继梁工程师、退休于市房管局的吴宗愚等诸位老先生回忆,中山纪念堂在当年建造时,其资金来源主要采取以清理日伪敌产为主,和地方财政拨款以及当地社会名流、富商大贾们的私人捐助,并且利用了拆除青弋江南岸道台衙门府旧宅的近三千根木材。

  中山纪念堂建筑的设计师是一个叫酒村的日本人。此人是抗战期间,日本在芜湖二街老红十字会对面药房西隔壁,一家叫“佐佐木”营造厂的建筑师,当年30多岁,比较有才华,在芜湖期间,曾经设计过中山桥边的复兴银行(后作税务局,现今商业大厦原址)、日本驻芜湖领事馆(建国后作为芜湖团市委所在地,现今中山路市妇联南侧)、东和电影院(即今天新芜路上的人民电影院)等几所较大型建筑。日本投降后,酒村和其它滞留在芜湖的日本人在市政拉石滚修马路,他得知张威遐主任要找人搞设计,便立即站出来自我推荐,并且很快绘出了铅笔画的草图,得到肯定后制成了供施工用的兰图。1946年初,中山纪念堂开工后不久,酒村建筑师和其它留在芜湖的绝大多数日本人被遣返回国。据当年常和他接触过的郁家福先生回忆:当酒村离芜返国时,很有点依依不舍,他向比较熟悉的中国人一边哭一边流着眼泪说“日本对中国破坏得太厉害,干了许多坏事,应该帮助中国搞建设。”。从这些话中不难看出这位心地比较善良的日本技术人员,对日军侵华期间所犯罪行的谴责之意;和作为日本人的内疚心情。如果这位日本建筑师依然健在的话,大约有八十多岁。

  中山纪念堂是从1945年秋冬之际开始建造,1946年夏天完工落成,整个工期有半年多,当时主持这项工程的工程师是张坪(五十年代后调合肥市工作,曾担任过合肥市城建局副局长)。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因为经费不足和工期所限等原因,对原设计有所改动。据看过原设计图的郁家福先生张继梁工程师等人回忆,完工落成的中山纪念堂与原设计相比较,在规模和标准上均有压缩和降低,如能完全按图施工则要雄伟壮观的多。但是,即便在当时经济拮据情况下建成的中山纪念堂,在四十年代的芜湖也是颇有气势的一所建筑。其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瓦楞铁屋面上安置了六个排气通风筒,钢筋水泥成份很少。门面建筑是二层楼,楼上是办公室,屋顶西修有中间高两边低的女儿墙,居中处插一根茶缸粗细的木质旗杆。楼下是门厅和两侧的耳房,门厅外面并排耸立四根粗约一围半的大圆柱,圆柱用砖砌成外粉水磨石,圆柱下是大块青石料制成的圆型柱基,圆柱上方是平台。平台下是一块与平台等样大小的三面敞开的台阶,台阶由青石料堆砌而成,从此台阶向下是一块不小的庭院,出西边的两扇大门,再向下走十几级台阶方到达路面。所以,整个中山纪念堂建筑座落在一个小山坡上,具居高临下之势。(正面造型,可参看市规划设计院葛立三工程师根据历史照片绘制的墨线图)人们从台阶下拾级而上,穿外厅过内厅,进入观众厅,厅内观众座位分上下两层,一层为池座,由长条木椅组成,正对舞台一面上方是楼座,木质楼座沿观众厅南、北两侧墙壁,向舞台方向延伸约20米,成宽约一米多的侧楼座。

微信图片_202107052301591.jpg

  中山纪念堂的两侧楼座虽然粗看和其它戏园一样状似包厢样,但未设置间隔板壁,此特征有别于我市几所早年建造的戏园包厢的设计。早年建造戏园时,考虑到达官贵人看戏租用包厢的需要,凡戏园两侧的楼座包厢多数均有间隔板壁。如有人租用包厢,老板则令手下人按包厢的规格和客人的要求布置准备;如无人租包厢,则可多放条凳作为一般楼座卖票。具体当年戏园包厢的布局规格和场面,可参看笔者撰写的《大戏园史话》一文(《芜湖市文史资料》第五辑)。中山纪念堂的侧楼座之所以设计建造成纯楼座,丝毫不受包厢格局的影响,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功能性的原因。即戏园建筑布局单纯为看戏而考虑,而早年看戏曲演出又带有相当大比重的“听”的成份。故称“听戏”,对视线角度不非常讲究。而建造中山纪念堂时,主要考虑到举行群众集会的大会堂的功能,平时无会议作为放映电影、演出戏剧和文艺活动的场所,此时再在楼座上隔几米距离便设置一块包厢隔板,则显得太碍事了。再则,便是社会性的因素。建造中山纪念堂时,已经是四十年代中后期,此时的有钱人看戏看电影租用包厢来摆阔的风气有所减弱,租包厢是既不时髦,也不好看(指视线角度非最佳)。

  在观众席一楼池座的前面与舞台之间有一乐池,可容纳20多名乐师,舞台后方无后台,台两侧各建有两间平房,可供演艺人员作化妆、更衣之用。平时与举行集会时,舞台正中置一尊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放映电影时,银幕自上方降落至舞台前,映毕升回。观众厅南北两侧各有太平门三个,通向外面的露天走廊,走廊下是青砖铺地,外侧砌有半人高花墙。整个中山纪念堂建筑与附属设施占地约3000平方米。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进入芜湖,成立军管会,月底接管了中山纪念堂并改名为解放剧场。1950年至1951年间剧场兼作皖南行署大礼堂。1952年,芜湖总工会接收解放剧场,在原建筑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小的维修,筹办工人俱乐部,于1953年初开幕。据当年工人俱乐部筹备办公室负责基建的同志邓修政先生回忆:筹备之初,市总工会拟用工人文化宫之名,但外出参观了附近几个中等城市的工人文化宫后,因规模较小而定名为工人俱乐部。

  1954年夏天,芜湖暴雨成灾,大水泛滥,剧场建筑虽地势较高,但因大雨冲刷和积水侵蚀,剧场的一些部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大水退后,市总工会于当年下半年至1955年上半年之间,拨款10万元进行修建,现市建委总工程师鲍弘达先生负责设计和施工。修建过程中,对门面的二层楼房基本未动,仅将门厅的外厅改为内厅,扩大了门厅的面积。改建了观众厅、拆除南北两侧墙壁,各向外拓宽一米;将已锈迹斑斑的瓦楞铁屋面,换成机制瓦;改变了楼座的结构,拆除两侧全木结构的楼座后,加深了正对舞台一方楼座的纵向深度,并改平型楼座为前低后高的有坡度的楼座,同时扩大了楼座后上方的电影放映机房。拆除了舞台两侧的平房,增建了面积有55.6平方米的后台,在附近的空地上建了几所平房和当时设备一流的露天灯光球场。并在舞台两边的副台上方增设木结构布置环廊,为舞美、灯光人员的安装调试工作提供了方便。在原露天走廊上加盖了屋顶,檐下装设富有民族特色图案的木质挂落,廊外侧固定有长木椅和花格栏杆,名曰“美人靠”。整个走廊呈敞开型,幕间休息时,观众可由太平门至廊内休息,香烟烟雾在敞开型走廊内较易散去,观众既可呼吸新鲜空气,又可观赏院内的芭蕉、冬青等庭院花木景色。

  工人俱乐部与当时其它剧场观众厅相比较,这种敞开型走廊的设计堪称别具一格,颇有特色。当时工人俱乐部是以群众集会和文艺调演为主,放映电影为辅,敞开型设计则既具有美观的价值,又符合功能要求。如果单纯从审美的角度,为电影院这样设计,便会因白天的强光线从敞开型走廊射入观众厅,而影响观众欣赏影片所以,工人俱乐部观众大厅在六、七十年代后,白天基本以放映电影为主,太平门上必须挂上厚厚的棉门帘以阻挡光线由门缝射入。在此后的修建中,敞开型走廊也改建为封闭型以适应需要。

  此次修建后,观众厅面积约810平方米,外走廊宽2.8米,观众席的长条木椅换成翻板木椅,有池座890座,楼座248座,共1138座;舞台高1.2米,舞台框高5.7米,宽12米,舞台中心线深11.24米,两侧副台各宽2.78米,深9.94米。虽然,此规格非中山纪念堂原样,但修建工程是在原建筑基础上进行,观众厅主体建筑仅南北墙壁各拓宽一米,长度未动。所以,此规格数据对原中山纪念堂的建造规模的了解具有参考价值。

  1982年,市总工会筹资拆除了原中山纪念堂二层门面楼房,在原处于当年七月动工建造建筑面积为3960.9平方米的新门楼,于1983年5月1日落成,更名为工人文化宫,以崭新的面貌取代了昔日纪念堂的建筑。

  中山纪念堂和工人俱乐部的主要影、戏、文化活动

  中山纪念堂于1946年8月完工落成,施工过程中,芜湖市政建设委员会已正式成立,撤消市政筹备处后就在新落成的中山纪念堂门面楼房的一层楼挂牌办公,二层楼被国民党芜湖县党部用作办公用房。装修完成后,中山纪念堂管理委员会,与上海乐群影业公司合办中山纪念堂电影部,该部放映的影片由乐群影业公司负责提供,中山纪念堂管委会在每日售得的票款中,逐日提取百分之二十作为房屋租金,纳入市政建设事业费。首映是在1946年9月23日开幕式上,放映了美国新影片《出水芙蓉》和纪录片《海上试验原子弹》。此后,从开幕之日到1949年4月间,放映的影片多为中国、美国和苏联的影片,具体有《龙子》、《王宝钊》、《复活》、《新茶花女》、《琵琶记》、《生龙活虎》、《苏联之光》、《各有千秋》、《泰山宝藏》、《民族的火花》、《松花江上》、《梦断关山》、《蒙难夫人》、《夜店》、《李三娘》、《保国忠魂》、《好夫妻》、《神出鬼没》、《北奔》、《北极风光》、《六二六间谍案》、《标准夫人》、《新人道》、《群魔奇迹》、《铁血男儿》等影片。

  中山纪念堂建成后,除放映电影外,是一处主要的大型集会场所,最主要的一次集会要数1948年3月12日,芜湖各界人民在中山纪念堂举行“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逝世23周年”大会。

  芜湖历史上拥有众多京剧爱好者,除了专业京剧班社,也成立了许多业余的京剧班社和团体。原安徽学院(今安徽师范大学前身)由教职员工中的京剧爱好者组成的“正风”平剧社(即京剧),因学院与中山纪念堂相距甚近,常在此举办活动。除了一般性的演出活动外,安徽学院“正风”平剧社筹募捐基金会,曾数次在中山纪念堂举办慈善性质的义演,由丁绪亮教授主演,翟安华教授主胡。1947年9月,“正风”平剧社在此演出京剧《连环套》、《法门寺》、《御碑亭》;1948年11月,本市教育界在中山纪念堂为穷人筹募寒衣,邀请安徽学院“正风”平剧社全体演员演出《四进士》、《骂殿》、《黄金台》、《黄鹤楼》;同年底,“正风”平剧社的丁绪亮教授、翟安华教授和其它演员,与芜湖当地的京剧名票刘松岩、田良英、童培英等合作演出全本《群英会》、《四进士》。芜湖的京剧票友裴忠照、吴秋白曾在中山纪念堂演出《女起解》。

  在慈善性质的义演方面,除了安徽学院的“正风”平剧社外,京浔段江防指挥部爱民促进总会,在中山纪念堂举办过两次大型义演。一次是在1948年6月,邀请“芜湖青年剧社”演出京剧《拾黄金》、《投军别窑》、《上天台》、《四郎探母》、《女起解》。另一次是在同年8月,除义演话剧《原野》外,特邀谭派弟子孙化成先生来芜客串京剧《击鼓骂曹》、《失空斩》。孙化成先生是安徽宣城人氏,教授,曾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执教甚久,此次来芜客串系继二十年前救济灾民义演后,第二次来芜,不避天气炎热和69岁高龄登台演出,博当时芜湖报纸上普遍载文称誉。

  除了京剧剧目外,芜湖居民有幸在1948年5月,于中山纪念堂欣赏到了我国第一流的话剧艺术家的精彩创作,具体的剧目是由吴祖光先生编剧、导演,孙景璐、吕玉堃主演的著名话剧《风雪夜归人》;柯灵编剧、佐临导演的《夜店》,石羽、韦伟、石挥、张伐、周璇、童芷苓六大明星担纲主演。由于此次登台献艺的演员,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所以观众如潮,甚为轰动。

  在进入1948年后,解放战争战场上,解放军部队节节推进,国民党部队向南溃败。1948年的11和12两个月里,国民党陆军装甲炮兵团“钢豹”平剧团,和陆军伞兵一团的《青年剧团》曾先后随大部队途经芜湖南撤。并在芜湖停留期间,于11月8日,陆军装甲炮兵团的“钢豹”平剧团在中山纪念堂演出京剧《四郎探母》;12月9日,陆军伞兵一团由鲍承愈率领的《青年剧团》在中山纪念堂演出京剧《翠屏山》、《遇皇后》、《红蟒大仙》,名伶张玉燕、陈俊鹏、陈少鹏、张慧琴主演。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在全国兵败如山倒,真不知这些军中艺人在台上演出时,心中是何种滋味。

  前面曾经提到,安徽学院离中山纪念堂相距甚近,除了“正风”平剧社常在此举办活动外,其学院的大学生们也经常到中山纪念堂看戏看电影。曾经发生过几次学生与中山纪念堂管理人员的冲突,最大的一次是在1947年底的12月13日:有的学生与中山纪念堂看门收票的管理人员发生争执,从动口发展到动手双方打了起来,学生们人多势众,在冲突中砸坏了不少座椅和木质家俱及门窗等。事后经“郁顺记”营造厂派工人来剧场修理方才重新开业。但这次冲突尚未平息时,曾发生了个意外。中山纪念堂的舞台上长时间的放置一尊孙中山先生画像,是由一位祖籍安徽繁昌三山的美术家邓晶瑜先生绘制。这尊画像除了演戏时,暂时移到舞台一侧搁置,演出结束剧团离场再重新请回台中,平时放映电影时则在银幕的后方。这次冲突后,国民党官方突然对外声称:台上的孙中山先生画像被学生撕破,此系公然侮辱先总理国父云云。但学院的学生们坚决否认有此行为。事后有人分析,画像上的破损很可能是国民党芜湖县党部的头子钱之谟指使手下人所为,意在利用人民群众对孙中山先生崇敬爱戴之情和孙中山先生的崇高威望,嫁祸于学生,从而达到破坏时常掀起的学生运动的目的。(钱之谟在芜湖解放后被处决)。

  1948年是全国解放的前一年,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失败,经济上由于滥发钞票导致物价飞涨。1948年5月,中山纪念堂的一张戏票价格是法币5万元,楼座为5万5千元;而到了两个月后的1948年7月,上涨了8倍达楼下票价40万元,楼座价45万元。从这短短的两个月内上涨的8倍涨幅上,可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的程度是何等惊人。以至于国民党政府在1948年8月19日,匆忙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元券,每一元金元券兑换法币300万元,企图以此举挽救频临崩溃边缘的经济形势,但终于在第二年的1949年败退台湾,结束了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历史。

  1949年4月23日,芜湖解放并成立了军管会,于月底接收了中山纪念堂,改名为解放剧场。皖南军区文工团长驻剧场,为芜湖军民演出文艺节目。当年12月,解放剧场曾放映过纪录影片《百万雄师下江南》。

  1950年元月,芜湖市文工团在解放剧场为观众演出获中央文艺一等奖的歌剧《血泪仇》;3月25日,皖北青年文工团演出歌舞《红旗歌》。4月份,市文教局在同乐剧场(即建造于清光绪年间的“大戏园”)筹办大众电影院,调解放剧场的电影放映机和放映师前去专职放映电影。解放剧场的电影放映活动暂停。7月,皖南文工团为配合整风,演出四幕五场话剧《思想问题》。

  1951年底前,解放剧场兼作皖南行署的大礼堂,戏剧、戏曲节目较少,在此前后举行的重要集会有:1951年7月1日,皖南各界人民在解放剧场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大会,由皖南军区文工团、皖南文工团演出文艺节目;1952年7月17日,芜湖文艺界和群众集会,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逝世17周年;1952年9月3日,芜湖人民在解放剧场举行庆祝大会,隆重纪念“九・三”抗日战争胜利七周年。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于1951年1月20日,在解放剧场演出歌剧《白毛女》。

  1952年下半年,市总工会接收解放剧场,在原中山纪念堂基础上筹建工人俱乐部,于1953年春节开幕。此后,工人俱乐部在新建的平房内,陆续开设了美术、音乐、棋牌等文体活动室。晚上的露天灯光球场,在十几盏大瓦数照明灯下亮如白昼,工会常在这里举办职工业余篮球赛,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活动非常活跃。原观众厅则继续作为大型集会的同时,接待本市和省内外的专业、业余艺术团体,演出戏曲、戏剧、歌舞、杂技等文艺节目。

  从1953年春节工人俱乐部开幕,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间,工人俱乐部接待的艺术团体和上演的节目主要有:1953年2月,芜湖市机关业余文工团演出话剧《在新事物面前》;同年4月,省地方戏剧团演出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1957年元月,芜湖市首届群众业余会演在工人俱乐部举行,一共有53个单位排练的75个节目会演,观众人数达12000人;春节期间,交通部文工团京剧队来芜慰问演出;10月,工人俱乐部接待了南京市话剧团的《清宫秘史》剧组,和上海红色杂技团表演的杂技魔术节目。1958年3月,浙江省湖州市话剧团演出老舍先生的名作《骆驼祥子》;5月9日,我国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在工人俱乐部为芜湖人民主演黄梅戏《天仙配》;6月,武汉杂技团出国访问演出归来,在工人俱乐部表演精彩的杂技节目;9月,江苏昆剧团演出《旧恨新怨》,上海合唱团演出音乐节目;12月13日,安徽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工人俱乐部隆重开幕,此次观摩演出汇合了我省各地市的专业戏曲团体,包括黄梅戏的严凤英、王少舫,庐剧的丁玉兰等一流的优秀戏曲演员云集芜湖工人俱乐部,盛况空前。

  1958年9月,毛泽东主席莅临芜湖视察工作期间,于9月19日晚,在工人俱乐部接见芜湖党政军领导干部和群众代表,并观看皖南花鼓戏实验剧团演出的皖南花鼓戏《八十大寿》。

  六十年代,市总工会的业余话剧团曾在工人俱乐部长期演出过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在此演出的还有徐州市京剧团的京剧《十二寡妇征西》;本市业余红旗话剧团的话剧《青年侦察员》;山东济南杂技团的杂技节目;合肥市曲艺团的相声大会;工人业余京剧团的京剧《凤还巢》;青岛歌舞团的歌剧《柯山红日》;以及专区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和市民兵第三届文艺会演。1963年2月2日,芜湖市在这举行群英大会;1964年8月28日,著名剧作家老舍先生在工人俱乐部,作现代创作方面的学术报告。

  自1950年4月,解放剧场的电影放映机调往同乐剧场后,此处的电影放映活动曾一度中断,至工人俱乐部开幕后,初期常请中苏人民友好协会芜湖分会派人,并携带一部小放映机为观众放映电影,后又调了二人并增加了一部小放映机,让观念能够连续观看电影,不因换片而中断。1965年左右,工人俱乐部更换了大型电影放映机,可放映35毫米影片,电影业务重新纳入正轨。但遗憾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随之而起的武斗中,工人俱乐部被武装人员强行占领。从此,这里枪声时起,子弹横飞,一所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的好场所,成了阴森恐怖的武斗据点。武斗平息后,工人俱乐部方才恢复文艺活动,上演的剧目和放映的影片多为“样板戏”之类作品。

  1970年8月,工人俱乐部撤消,与市文化馆、美术工厂、美术馆合并成立芜湖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馆,对外简称“宣传馆”。1973年9月7日,宣传馆增设宽银幕,开始放映宽银幕影片。

  1976年元月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逝世。因为宣传馆具居高临下之势,可俯瞰市中心鸠江饭店广场和纵观北京路中心轴线,地势极好。所以,原中山纪念堂二层门楼前的庭院,成了芜湖人民自发的向周恩来总理敬献花圈,举行哀悼仪式的特定场所。元月上中旬之间,这里每天都可看到包括工人、学生等各界群众臂缠黑纱、胸戴白花,抬着自制的花圈列队而来。凛冽的寒风中,青松翠柏上,数不尽的朵朵白花向天地诉说着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和哀悼。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工人俱乐部恢复。

  1983年元月19日,芜湖市政府正式批准正在建造新门楼中的工人俱乐部改名工人文化宫。1983年“五一”劳动节,工人文化宫高达八层的新门楼对外开放,其中包括游艺厅、茶室、展览厅、图书馆、阅览馆、乒乓室、棋牌娱乐室、舞蹈排练厅和顶层露天凉台,成为我市属总工会所有的综合性群众娱乐活动的大型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