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俊龙、张如中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不少曾就读于芜关中学后流寓香港、台湾及海外的同胞纷纷回国观光,瞻仰母校,以慰籍几十年思念之情。然而,芜关中学已于1952年并入芜湖市第二中学。芜关小学也几番更名为现在的东内街小学。旧日校容已面目全非,唯有1929年春由校长马振尧主持建造并题字的怀爽楼尚存,不免使之失望。又限于史料不全,对芜关中学了解较全面的人已凤毛麟角了。市教育史志也因芜关中学巳不存在而仅作扼要介绍。但是,芜关中学有它光辉的历程,曾为芜湖乃至安徽的教育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无论是作为公立学校或是私立学校都有研究的价值。为此,笔者不惮浅陋,四处搜集资料,想以此为引玉之砖。希望曾在芜关中学就读过和工作过的老前辈们及一些教育专家对芜关中学的办学经验加以研究和探讨,或许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不无益
处。

  芜关中学是芜湖最早的中学校之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皖南道合刘树屏将中江书院改设为皖南中学,附设小学堂(今井巷与罗家闸之间)。这是安徽设立中学之始。皖南中学的中学部设二个班,小学部设三个班。以关税附加捐及中江书院田租收入为办学基金。同年,中学部移入赭山成立皖江中学堂,带走中江书院的八百多亩田,以租息为经费办学。小学部定名芜关公学。皖南中学便自行消亡。皖江中学堂嗣归省立,演变为今天的市第一中学。民国三年(1914),旅京的皖南人士吕志元、陈应绶等人倡导,在原皖南中学旧址恢复中学部,命名芜关中学。初与芜关公学并设一处。由此分析,芜关中学和皖江中学堂均为中江书院的延续。但芜关中学作为一所独立的中学校,应断自1914年12月12日皖省府准于备案之始。

  (一)

  自皖南中学堂的中学部移入赭山成立皖江中学堂,1912年改为省立后,便成为芜湖唯一的省立中学。因不足以容纳莘莘学子。旅京的皖南人士吕志元(字镜澄,宣城人,清代壬辰进士,法部主事。后充省议会议长)、陈应绶(字采臣,清代附生,江苏补用知县。郎溪人)、崔耀棠(字晓涛,太平人,清代训导)、查秉钓(字衡仲,泾县人,清代戊戌翰林),以及经康杰、凌集贤、吴广电、周运钧、彭萃文、汪洪襄等人倡议在中江书院遗址恢复原有之中学,称芜关中学。初与芜关公学并设一处。1914年12月12日经省议会议决,咨请省政府饬遵在案。并力争被皖江中学堂(巳改名为“省立五中”)带走的中江书院款产作为芜关中学永久基金。地方商绅及旅京人士组成校董事会,公推陈应绶为首任芜关中学校长。八月招收初中一个班。这时,因芜湖道道尹何业健被捏名诬控事件,饬令学校停办。后经旅京旅芜人士函电力争,才于次年二月续行招生,推举查秉钧为校长,选聘教员上课,拟具简章。1915年7月,省公署委员周徽萼视察芜关中学时提出异议,要求改组为芜湖道立师范学校。并委派齐宗浩为该校校长,势在必行。校董事员会的吕志元、陈应绶等则以中途未便改组为由具呈安徽巡按使,又得到前芜关监督徐鼎康的支持,才得以把中学续办下去。秋季添招一个班。1916年秋季,改任崔耀棠为校长。他以省立五中已非地方性质,而中江书院田亩属地方款产为由,建议省议会咨请省公署批准,收回了省立五中名下的八百亩原中江书院的田亩以补芜关中学经费之不足。三任校长均为旅京人士,来去匆匆,虽有热心,但终无建树。中学仍与芜关小学(芜关公学改名)并设一处,并无扩充和发展的大略。

  1917年,吕志元以省议会议长的资格,接任芜关中学校长。他工作作风严谨,到校后立即着手制定《聘请教职员规约》等规章制度,人事安排稍形顺利。吕志元便开始改建校园门面,购买校邻民房基地,筹备扩建校园的工作。学校面貌才有了初步的改观。1919年,芜关中学第一届初中23名学生毕业,成绩显著。继而第二届初中35名学生毕业。毕业生品学兼优,总体素质较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从此,芜关中学信誉鹊起,开始得到巩固。

  (二)

  在群情属望之际,吕志元倦勤辞职。1921年秋季,王同恒继任校长,学校进入了发展阶段。王同恒,字雪澄,当涂人。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思想较前几任校长活跃,且有一套组织教学和管理学校的方法,也有志于教育事业。走马上任后,一手抓教学管理,组建了教务处、训育处、事务处,各处设主任一人。还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了党义、公民、国文、历史、地理、数学和英文等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气氛浓厚,秩序井然。另一方面,王同恒致力于校园建设。主持建造了楼房教室。第二年,开始改新学制为单轨式教学,并扩招了一个班。教学走上了正规化,学校稳步发展。

  学校要发展,需要经济基础。为此,王同恒会同芜湖小学、乙商小学两位校长赴江苏南京,呈请按照以前外地客商在芜湖设局要增收米捐津贴地方公立学校的惯例给予补助,争取到了江苏米捐局补助总额的一半。为芜关中学的发展扩充了经费来源。

  1926年春,王同恒在芜湖道仓道尹的支持和协助下,选聘了一些团体领导人为校董事会成员,与原有的几位董事共15人,组成第二届董事会。潘伯和、汪耘郭为值年董事,汪楚帆、吴子渔、张荔棠为常年董事。《工商日报》(1926年1月4日)以“芜关组成新董事会”为题作了报道。1927年,受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的影响,政局变动。芜关中学经费告罄,校董事会也星散几乎停顿。

  1928年,省教育厅为了统一教育行政管理,一改对芜关中学人事不闻不问的态度。委派马振尧担任校长,王同恒调离该校。马振尧,字景常,宿州人。留学美国获硕士学位,很精明强干。继任后,努力完善校务,重振校风。争取得到了当时芜湖关监督郭泰祯的支持。郭泰祯对教育事业颇具热心,他增加船捐,作为芜关中学教学经费,于是芜关中学又有了长足的发展,由原来的三个班扩大到五个班。重新组建了以杨亮功为董事长的第三届董事会。由于经费较充裕,学生的学杂费负担比省立学校减轻,教职员的工资待遇也略胜省立学校一筹。现存的怀爽楼就是那时建造的。可以说,这是芜关中学在抗战前的黄金时期。

  由于学校左右介于地方法院监狱(又称模范监狱)和高等法院两司法机关之间,后有泾县小学,前面是街道和民宅,已无法扩建和发展。马振尧报请省政府批准,拨万寿宫废址筹办女子部,并着手进行校舍的改造。不料,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国民党军队“围剿”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惨遭失败,蒋介石为了发动第二次“围剿”,政府实行裁厘加税,补充军费开支。芜关中学的经费来源顿告断绝。春季学期,仅靠省政府拨款勉强维持到署假。在芜关中学陷入困境,面临存亡抉择的关键时刻,马振尧奉省教育厅命令,调任安徽省第二乡村师范(高师)第一任校长。校址在蚌埠南山北头。芜关中学群雁无首,岌岌可危。下学期能否办下去已成为全校教职员的中心问题。

  (三)

  在芜关中学陷于至艰极难之境时,第三届校董事长杨亮功(巢县人、安徽大学校长)及董事会同仁懔于先贤缔造的艰难,不愿看到芜关中学亡于自己手中。益切匡扶之念,力排众议,荐举训育主任汪嵩祝为校长。

  汪嵩祝,1894年生于歙县西溪南,又名汪岳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土木科。1929年8月到芜关中学担任英语教师。1930年,被马振尧聘任训育主任。这位被学生昵称为“邱吉尔”(就外貌和性格而言)的校长汪嵩祝(杨子波《我以芜关为“家”》),领导芜关中学达17年之久。带领全校师生走过了最不平静的岁月,耗尽了毕生精力。四十年代高中毕业的学生舒天煌在《我们的校长》一文中写道:“我们的校长,他爱护学校如同爱护自己的生命;他爱护学生,如同爱护自己的孩子们。他不和学生作无理的雄辩,他不和学生作无病的唏嘘。他叫我们努力地去求学,叫我们勇敢地前进。他不是伟人,但是做过了伟大的事务和工作。”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汪嵩祝的为人和处事原则。

  1931年是多事之年。蒋介石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二、第三次“围剿”都以失败告终,政府经济困顿,夏季,江淮流域连降暴雨,洪水泛滥成灾。长江出现了40年间最大的洪水。芜湖大马路(中山路)水深一米多,以舟代车。陶塘一带只能看见露出水面的柳树顶。郊县更为严重。绝大多数学生无力缴学费。秋季,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继而又发动“一、二八”泸战。国民党政府内外交困,人心惶惶。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政府则加紧裁厘加税,断了芜关中学的经费来源。在存亡之秋,汪嵩祝毅然挑起了这幅重担。可谓受命于危难之中。

  汪嵩祝面对严峻的现实,毫不气馁,着手学校领导组阁。聘徐慎之(桐城人,毕业于国立武昌高师)为训育主任;刘字清(宿县人,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为教务主任;周可从(江苏铜山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为事务主任,组成一支能够同舟共济的坚强领导班子。汪嵩祝竭力撑持、矢勤矢勇、奋斗不懈。在诊困交迫之中,他四处借贷筹款,甚至典押自己的财产,节衣缩食,罄其所有,为秋季学期筹措经费。汪嵩祝抱自我牺牲的精神,以乐育人才为志向,不避艰难,不辞劳苦,才保证了正常开学。借贷办学的日子持续了三年。教职员的薪水较低,仅够糊口,但都能兢兢业业。这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芜关中学的热爱心底无私,精诚团结是芜关中学战胜困难的一个法宝。

  1934年,教育部下令改芜关中学为私立中学,才有省教育厅和地方政府的双重经济支持,结束了告贷。芜关中学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同年5月,开办了两个女子班,实现了前任校长马振尧筹办女子部的设想。全校二个女子班,七个男子班,总计五百多学生。组建了男子足球队、蓝球队和女子蓝球队三支阵容整齐的劲旅。在校园建设方面,扩建大操场,改建图书馆、购置图书、仪器等。芜关中学一派兴旺景象。然而,好景不长。全国抗战爆发,芜关中学又进入了战时艰难境况。1937年,日寇飞机轰炸芜湖,芜关中学被迫迁往南陵。借用已停办的教会学校圣公会作为校址,管氏祠堂作为学生宿舍。尽管两地相距三华里,但学生纪律严明,整队往返。开学不到二个月,宣城沦陷,南陵告急,学校被迫解散。汪嵩祝带领部分教师和学生避往歙县,绝大多数师生星散回家。

  汪嵩祝返回歙县后,一方面受聘省立徽州女中(今屯溪隆阜中学)担任教导主任,一方面积极筹划芜关中学迁校。经过汪嵩祝的百般努力,终于在1939年秋季,芜关中学在歙县岩寺(今徽州区所在地)复校上课。借用徽州巨商程霖生老屋作为校舍,延师开课。教职员27人。怀宁陈仲英担任教导主任;巢县盛汝镛任训育主任;芜湖的孙承德、沙怡如分别为军童训练和校医;黟县叶西周为事务主任;唯一的女教师黎世媛为女生指导。因为经费相当困难教职员工几乎没有薪水。芜关中学所以能够弦歌不辍者,全赖校长汪嵩祝的筹措辟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齐心合作。当年秋季招生六个班,三年级一个班,二年级两个班,一年级三个班,共280人。其中二、三年级学生,多系芜湖等地逃难或闻讯而去的旧生。因此,学校对外地去的学生不仅要维持正常的教学,而且要救济他们的日常什用,使他们在战乱时期能安心读书。

  抗战日见剧烈,屯溪迭遭轰炸,岩寺也常受骚扰。为了全校师生的安全,当年年底,芜关中学迁往西溪南。西溪南枕山际水,文化发达,是教书育人的好处所。国文教师鲍幼文为校园门题写的春联是:

  勤学如绕屋清流不分昼夜
  立身似中庭翠柏直上云霄

  但是,这里也没有能够避开敌机的干扰和空袭。为此,曾一度避难环山,以树林为栖息场所,以防空壕为课堂,坚持上课,历尽艰难,全校师生的精神却愈挫愈奋发。校务日有发展,学生不断增多,最盛时期达500多人。为了便利学生升学起见,1942年秋季,呈准省教育厅增设高中部。这是芜关中学设立高中部的开始。画家黄叶村也于这一年从屯溪到西溪南担任历史和图画教师。闲暇时间便在汪嵩祝家中临摹名画、名帖。一年多才去太平县任教。

  芜关中学在西溪南的七年中,高中共毕业三届学生。在这七年中,先后有一百多青年学生从军,奔赴抗战前线。其中1944年冬季,在歙县政府、县党部、青年团共同倡导下,芜关中学的爱国青年报名参军异常踊跃。百余名参军学生中有几位女学生。临行前,几位高中女同学作诗赠别,现摘录三首如下:

  投笔从戎志士多,而今闺秀执干戈。
  热心一战能强种,愧死须眉向敌和。

  辞别家人气若雷,誓将倭寇克期摧
  同心姊妹临歧嘱,不奏奇勋莫遽回。

  小戎驱铁奏新声,军乐喧闻壮此行。
  不让木兰夸独步,从兹中帼尽奇英。

  也有高中男生在欢送会上写的联句:

  十年教训,君子成军,朔数千载祖雨宗风,再造英雄于南皖;
  九世复仇,春秋大义,愿尔多壬修鳞养爪,毋忘窃盗满中原。

  在青年学生中洋溢着强烈的抗日爱国热情。芜关中学是抗战时期迁入徽州的众多学校中办得最为出色的学校,为军队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许多人才,得到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通电嘉奖,并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奖金。现在。西溪南的一些老年人谈起芜关中学,仍然记忆犹新,满口称赞。

  (四)

  芜关中学在歙县复校七年,全体教职员不计工资微薄,不辞劳苦,乐于匡扶学校,惨淡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45年8月10日,屯溪市民首先获悉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人民奔走相告,一片沸腾。芜关中学全体师生载歌載舞,举行了欢庆抗日战争胜利活动。9月初,在徽州各县隆重庆祝抗战胜利的日子里,汪嵩祝校长派员来芜湖联系中学返芜事宜。10月便率领大部分师生迁校芜湖。余下师生办私立芜湖芜关中学徽州分校。1948年分校才撒消,初三22多位学生并入歙县县立初中(今歙县中学)就读。

  临迁校前,由国文教帅鲍幼文代写了给全体教职员的谢启。对芜关中学复校七年来的概况作了扼要的小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抄录如下。

  代汪岳年与教职员启

  ——先生台鉴:敬启者:本校迁徽。已将七载。公私竭蹶,备礼维艰,勉为无米之炊,致少束修之奉。所幸诸先生不我避弃,乐于匡扶。维大计于百年,寻君子之三乐。于烽火漫天之日,宏春风化雨之施。得邀社会好评,上峰嘉奖,成绩渐著,校誉日隆。此皆诸先生黾勉从公,不辞艰苦之赐也。今抗战结束,急待复员,黄山练浦,将暂别于尔时:春树暮云,冀承教于他日。临歧怅惘,特致谢忱,敬敬道安,诸希珍重!

  经过战争的重创,芜关中学校舍已破烂不堪,原来匆匆迁校未及运走的图书仪器,校具损失荡然。11月返回芜湖,却无法立即复课。于是,一边整理校舍,一边举办寒假讲习班,办理甄审,期在解决复区失学青年学习问题。1946年春季,正式开学招生。其招收高中四个班,初中七个班,500多学生。全校在编教职员42人(其中女职员1人)。教导处主任沈康身,训育处主任周纯斋,积极配合校长整顿校纪校风。

  为了筹措经费,3月发起向校友募捐活动。《芜湖报》(1946年3月28日)以“芜关中学募捐基金”为题作了报道。广大校友慷慨解囊,共收捐款500多万元,暑假继办了第二届假期讲习班,帮助失学青年和肄业学生提高文化程度。还为及时对高中毕业学生进行升学和就业方面的指导,便利职业青年业余研究起见,开办了新闻学、法学、新式簿论、高等英文法及语音学、高等三角等科目的专科讲习班。聘请专家名流多人担任教师。每人每科收费五千元。校长汪嵩祝在芜湖的《火炬日报》(1946年7月14日)上刊登了招生广告。讲习班的开办,既筹集了经费,也扩大了芜关中学的社会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秋季招生前,汪嵩祝在《大江日报》发了“芜关中学招生”的信息。投考学生空前踊跃。学生数增至600余人。兴建了复兴楼,楼上作图书馆,楼下作教室。还有理发室、运动场等基建项目都在进行。

  1946年12月12日,芜关中学隆重举行三十周年校庆活动,师生同台演出文艺节目,鲍幼文撰写的戏台联是:

  树木如树人,喜婆娑桂柏干年,好从叶里闻歌,枝头见舞;
  佳辰集佳客,誓收复山河万叠,岂独狂来说剑,怨去吹箫?!

  校庆后,编印了三十周年校庆报刊。前几任安徽省教育厅长叶元龙、江𬀩,省政府主席省党部主任委员李品仙(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1987年病逝于台北),芜湖县长高寿怛等党、政要人为芜关中学三十年校题词勉励和祝贺。

  芜关中学历经三十多年,“校友遍及国内外,数以万计”,为了加强校友之间情感联系,促进校务的发展,积极筹备成立校友会,并呈报芜湖县政府批准备案。1947年6月24日,校长汪嵩祝邀请了芜关中学历届老校友及芜湖各机关团体官长200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这是汪嵩祝在芜关中学的最后一次活动。会上选举产生了冯克担任理事长,查世翰为常务监事,组成理事、监事会。汪嵩祝办完了最后一件大事,已是53岁了。他担任校长十七年来,历经坎坷,艰苦卓绝。几次请求辞职都被董事长杨亮功婉言劝留。为芜关中学的事业,他呕心沥血,不敢稍有懈怠。现年事已高,心脏病常发作,颇感心力交瘁,坚请辞职。7月,省教育厅调任汪嵩祝为省立休宁中学校长。《大江日报》以“芜关、女中校长易人”为题作了报道。水泽柯接任芜关中学校长,主持秋季招生。水泽柯任前为国民党驻贵池行政督察区第八区党务专员。到校一学期后,开始对校务人事进行调整。聘胡邦鼐(前任芜湖县教育局长)、王芝田分别担任教导处副主任和训育处主任。将学生自行创办流传的《水利》手抄刊物,改由学校主持刻印的全校性刊物。但终因经费困难,亏欠叠加,教职员工薪米难以支付,于1949年5月23日辞职离校。

  芜关中学全体教职工票选周法祖、王芝田、王伯寅等5人组成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周法祖,字纯斋,芜湖人。毕业于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法律本科。在芜关中学担任国文、公民、党义课程,还曾担任过训育主任。在这期间,他肩负起了校长的责任。随后,翟宗文担任了芜关中学校长。新换届的董事会会长李友白提请董事会议准,推荐教导主任祖山竹为副校长。祖山竹原为国立安徽大学总务长。1950年7月,祖山衣担任校长,主持秋季招生。他聘请黄丽生、胡邦鼐为正、副教导主任;许建九为总务主任,协助管理校务。由于处于新旧社会交替之际。芜关中学校长易人频繁,校务没有得到发展。芜湖解放后,芜关中学进入了新生期。但由于经费捉襟见肘,入不敷出。1952年,祖山竹报请教育局接管。随之并入芜湖市第二中学。双方校长、教导主任进行了财产的清点和移交手续。从此,作为芜湖省立中学的补充而创办起来的芜关中学,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走完了最后的旅程。

参考资料:
1、《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
2、《安徽省教育统计》
3、《安徽教育半周刊》
4、《安徽教育要览》
5、《凤山集》鲍幼文遗著,学林出版社
6。《芜关中学卅年校庆特刊》
7、《芜湖县志》民国版
8、《歙县志》
9、《徽州地区简志》
10、《徽州学丛刊》第一、二辑,安徽省徽州学会主编

  校歌
  汪寄岩词曲

1、地势扼东南,大好河山。中江桃李满门阑,都道地灵人自杰,刮目相看;
2、寰海尽狂澜,欲换无端,中流砥柱精英年,休把韶华辜负了,猛着先鞭。

注:此校歌创作于民国十八年七月第八届毕业同学会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