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芜湖市工商联供稿,许知为执笔

  一

  芜湖商埠历史悠久,清朝末季,十里长街,驰名遐迩,商业繁盛,甲于江左。光绪二年(1876年)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洋货侵挤之害,甚于他县。光绪八年(1882年)镇江米市移芜,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商贾云集,盛极一时。但工商界所受的封建统治压迫日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日剧,苛捐杂税,负担綦重。为了维护工商界自身利益,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十三帮”商董共同筹建芜湖商务总会,次年(1906年)七月,奉安徽省劝业道工商部批准,颁给关防,正式成立。“十三帮”大致是广肇公所、潮州会馆(这两家均系米粮采运业),砻坊公所,米业公所、钱业公所、布业公所、杂货公所、木业公所、典当公所、药业公所、糟酱公所、茶业公所、烟业公所。

  芜湖商务总会成立,开全省风气之先,在这之后,特别在辛亥革命之后,全省各县商会始陆续成立。

  芜湖商务总会正式成立后,择花津桥广仁局善堂为会址(今市工商联办公楼),当时只有“十三帮”所属商户注册入会,由各帮开会推举商会董事,组成董事会,选举总理、协理各一人,主持会务。总理之下设坐办一人(同秘书长)、文牍、帐房庶务、收捐员、什役若干人。第一任商会总理李仲洁,系李鸿章之侄,二品衔,招商局芜湖分局经理,并开设钱庄、典当和砻坊,位高望重,受到县府、商界的尊重。宣统元年(1909年),芜湖工务总会奉工商部批准成立,辖通力运输联合会、瓦作公所、铁作公所、木作公所、漆作公所、鱼业公所、剪刀业公所、线带业公所、水炉业公所。这是手工业户的组织,对改良作业、整理行规,颇有建树,民国四年(1915年)奉命并入商务总会。民国七年(1918年)澛港、方村、清水镇均设立分会。民国十六年(1927年),一部分行商和小商贩因不能加入商会,乃成立“芜湖商民协会”分庭抗礼,经常在税捐摊派方面与商会发生矛盾。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县政府解散了这个协会。同时根据南京政府有关法令,规定领照的工商户,必须参加商会组织。

  至此芜湖商会始成为工商界统一的组织,辖52个同业公会,十多个直属会员(如明远、益新、裕中、大昌等工厂)。

  芜湖商会名称有几次变革,1906年(光绪三十三年)成立时,称“芜湖商务总会”。1915年(民国四年)改称“芜湖总商会”,仍为董事制,改设会长、副会长各一人。1930年(民国十九年),名称仍旧,改委员制,设主席、副主席各一人,委员若干人、常委三至五人。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仍为委员制,改设会长,副会长各一人。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改称“芜湖县商会”,筹备期间采用理事制,常务理事三至五人。县商会正式成立时仍为理事制,改设理事长一人、常务理事三至五人。此时办事机构设秘书室、总务、商务调查组。职工二十多人。1949年芜湖解放后,县商会由芜湖市工商联接收。

  芜湖商会历时四十三年(1906一1949),可以为分五个阶段:(1)属满清政府六年(1906一1911);(2)属北洋政府十四年(1912一1926);(3)属国民政府十一年(1927一1937);(4)属用伪政府八年(1938一1945);(5)属国民政府四年(1946一1949)。名称更换三次:(1)称“芜湖商务总会”九年(1906一1914);称“芜湖总商会”三十年(1915一1944),称“芜湖县商会”四年(945一1949)。
  
  芜湖商会历届领导人,均由各行业商董协商推选产生,每届任期两年,连选得连任。(解放前历届芜湖商会主要领导人名单见附表)。

  二

  芜湖商会成立以来,主要会务活动有:协调税收和摊派捐款;办理开歇业登记和收取会费。

  民国裁厘改税以来,有国税和地方税两种。芜湖设有直接税局和货物税局,直接税局主要征收所得税和印花税;烟酒糖、棉纱、百货、烟叶等税,则由货物税局征收(48年合并为国税局)。另外设有县税务稽征所,征收营业税、屠宰税、房捐等等。此外还有直属海关总署的芜湖海关,按实运货物征收进出口关税,有运输报关行代理完税。

  以上各税,除关税外,名义上查账按率稽征,实际上都采取“估征包税”办法,国税则由财政部下达指标到省、县的直接税局;地方税则由省财政厅下达指标到县地方税局,然后由各税局与商会协商纳税总额,经确定后,商会召开董事会(理事会)研究决定各行业分摊税额,尔后开大会宣布,由各同业公会分配到各商户,按期交纳。这种估征包税办法实际上要依靠商会。因此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商会所起的协调作用。但在协商中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商会也曾采取拉拢手段减税或领导罢市抗税,迫使税务部门就范,以维工商界自身利益。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商界以印花税负担过重,反映强烈,经商会向税局调解不成,代理主席陶玉堂召开各同业公会负责人联席会议,决定罢市抗税。罢市之日,家家闭户,张贴标语,控诉税局“重税坑商”,县政府唯恐事态扩大,责令税局降低印花税稽征额。罢市一日,即达目的。此后商会建立“税务调查研究委员会”,专事税务监督、协调工作。

  芜湖工商界的摊派捐款由来已久,明清两代有“江篷河夫差银”按长街铺房间数摊派,年达银2004两。后来撤销此项差银改为房铺捐。民国以来又有市政建设捐、教育经费附加等等,这些都归地方财政收入。还有商会自筹的“商团捐”、“水龙捐”(救火会)等。以上各种捐款都是常年的,数目基本固定。此外米市自镇江移芜,设有“江苏米捐局”,按出口大米每石捐银一钱交江苏省,年最高额达银四五十万两,少的也有二三十万两。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裁厘改税,该米捐局始行撤销。

  临时捐款则无法计算,凡过往官员接待、驻军搞劳、兴办公益以及社会救济等等所需之款,无不向工商界摊派,而商会则总其成,以求摊派公允。

  民国十五年(1926年)江苏军阀郑玉磋借口筹响,率舰来芜,要与驻防军王普夺这块地盘,双方箭拨弩张,一触即发。县政府束手无策,商会会长汤善福临危受命登舰,允给筹饷,要求罢战言和。郑玉磋得款率舰离去,芜湖避免了一场战祸。筹款数额不详,谅不在少数。

  凡工商户的开业、歇业,首先由工商户向有关同业公会提出申请,由公会根据规定填表转报商会,经调查核实签注意见,转报县政府,县政府根据商会意见,开业的发给开业许可证,歇业的予以注销。商会设有商事调查组,调查开歇业情况,了解市场物价以及商民对税捐意见的反映,竭诚为商民服务。

  至于商户入会,在商会初办时完全是自愿的,只有“十三帮”。民国七年(1918年)凡般实商铺入会注册的达七百五十家。后来捐税增多,应增加会员,减少人均负担,加以南京政府公布法令,规定所有领照工商户必须参加商会,因此凡向商会申请开业、领到营业许可证者,都是商会会员。据统计:解放前夕,全市共有工商户8730户,其中摊贩2404户,行商157户,共有90多个行业成立同业公会71个,入会商户为5488户,其中工业149户(工厂和手工作坊),占0.27%、手工业1911户(主要是手工织布机坊户),占35.36%,商业3428户,占64.37%。

  商会的经费,在初办时由在会各帮认捐。后来改为在会董事每人每年筹交会费200元,大行业如米业、布业、钱庄、百货等行业推选董事二人,一般行业推选一人。民国四年(1915)以后,商会董事约二十多人,年收会费约五千元,如日常开支不足或临时需要,经董事会决定后,由各行业摊派。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以后,改由商会派员直接上门向工商户收取,其标准按其营业范围和营业情况,分甲、乙、丙、丁四等,每月收取一次,年终公布收支情况。

  三

  芜湖商会自成立起,领导工商界于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诸多努力,兹纪要如下:

  (一)投资赞助建筑安徽铁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旌德人吕佩芬(进士)倡议集股四百万两,建筑一条自芜湖至景德镇铁路。同年十月,铁路公司推举李经方(李鸿章长子)为总经理,聘挪威人萍文・劳克和日本人管野道三为工程师,着手勘察设计。次年七月芜湖商会成立,总理李仲洁配合其堂兄经方,经过董事会决议,加征出口米贴,每担抽银0.025两作为商股,投资铁路。同年底即交股20万两。但因铁路公司用人不当,管理不善,几经周折,终于解体。虽然此项投资下落不明,但对当年的江边火车站以及芜湖至湾沚铁路基础建筑,尽到一点财力。

  (二)修建利涉桥:此桥横跨青弋江,原址北端在宁渊观上首,南端在库子街东头,是当时连接河南、河北主要通道。这座木质结构大桥始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芜湖道拨款建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青弋江上游山洪暴发,水势汹涌,下放木排,失去控制,顺势冲垮此桥,当局责令木商赔款重修,商会董其事。次年新桥落成,结构新颖,甚于往昔,因安装绞车,中段桥面可以按时吊起,便于木帆船通行,故市民称之为“洋桥”。直至下游建造了中山桥,利涉桥才告废毁。

  (三)调解电灯费风波:宣统元年(1909年),明远电灯公司开始向长街、大马路商户送照明电,每度电收费0.22元。商家以电费太贵,发起抵制,拒交电费,而公司亦以断电相挟,双方僵持不下。商会及时出面调解,劝导双方都作了让步,纠纷平息。

  (四)成立商团:民国元年(1912年)鼎革伊始,芜湖警力不足,米业公所早已招募巡勇,弹压河下。商会为了维持市场秩序、保护商民财产安全,乃成立武装商团。团丁四十人,步枪四十支,分三班。团部率一个班驻宁渊观,另两班分驻湖北会馆和万安救火会。商会任命常董陆廷桢为团长、副团长张九皋、谈尹畊、周廼新。经费、服装、弹药均征收“商团捐”支付。约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芜湖设立行政专员公署,高铁君任专员,将商团并入警察局,薪饷仍由商会负担。(关于商团裁并时间、去向,有三种说法,此为一说)。

  (五)创办“万安救火会”:万安救火会成立专业消防队,各大同业公会组织义务消防队,备有手推水龙车以及消防器具,并建三层钟楼,在顶层设瞭望钟塔,发现火情,鸣钟报警,以钟声频率指示火灾地点,出动扑灭。救火会所在即今新芜路交警大队部。救火会经费征收“水龙捐”支付,向全市居民按月收取。

  (六)创办乙商职校:民国二年(1913年),商会为会员户培养商业人材,创办一所“私立乙种商业职业学校”,简称“乙商”,招收商家子弟入学。校址在西门詹家巷,1914年夏季招生、开学,七年制,以家计薄记、商业薄记、商业信札。珠算、笔算为主要课程,毕业可达初中文化水平,能写会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军兴,“乙商”停办,抗日胜利后并入长春小学。“乙商”先后毕业一千多学生。

  另外米业公所很早就办了一所米业小学,校址在“雄观江声”庙里。

  (七)救济火灾灾民:民国十五年(1926年)小戏院一带的贫民棚户区,发生一次大火灾,烧毁两三百家草棚,大批灾民就地露宿,饥寒交迫,哀哀无告,而警察局奉命不准再搭草棚,迫使迁离。灾民无奈,只得结队执线香前往商会跪请救济。会长汤善福出面向县政府交涉,获准仍在原地重建草棚安身。这个重建困难解决后,商会又发起捐款,购买稻草、毛竹赠给灾民搭棚,并发放救济金度日,每灾户三十元、二十元不等。灾民生活安定后,群向商会献“万民伞”,树“功德碑”,表示感激。

  (八)做好陈调元兵变的善后工作:民国十五年(1926年),驻军陈调元部借口缺饷,向商会勒索十万银元,会长汤善福体恤商艰,拖延未决。陈部不耐,竟于农历十一月三十夜晚,纵兵抢劫长街商店货物银钱,当地不法之徒,也乘机哄抢,彻夜不息,商民损失惨重。

  兵变发生后,商会除向省府、国府电告控诉之外,还得办理善后工作,一方面动员商店复业,一方面给重灾商户发救济金。

  (九)发起成立安徽省商会:安徽省到民国十五年,已先后成立县商会三十三个。为了加强各地商会联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芜湖商会发起成立省商会,由会长汤善福、副会长吴兴周主持筹备工作。同年在芜湖召开成立大会,全省六十个县的商会或工商界,各推选代表二人,重要集镇如三河、固镇、枞阳、襄安、运漕等各派代表一人,共二百多人参加了大会,会议非常隆重,盛况空前。大会推选汤善福为省商会会长,会牌就挂在芜湖商会。这一年汤善福病逝,省商会也随之天折(后来在省会另成省商会)。

  (十)重修十里长街街道:民国二十年(1931年)夏季,芜湖发生特大水灾,西门以外各条街道水深没膝,陡门巷水深三尺,市民不能上街,商业瘫痪。商会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号召各行各业出钱出物,木业供应木板、木料(水退后各自收回),营造业负责施工,自江沿起至西门口止,沿街道两边,各架木板人行道,陡门巷搭天桥,桥上行人,桥下行船,沟通长街、二街、中山路等几条主要商业街道,市民称便,商业赖以恢复。各工商业大户自动捐款、发米、发馒头、施粥,救济贫苦灾民(主要是郊区农村灾民)。

  这年秋后水退,十里长街路面被水冲坏,石板摇动,坎坷不平,车辆人行,殊不方便。在商会主席吴兴周主持下,成立筹备处,重新修建十里长街路面和下水道。经过紧张筹款、招工、备料,于次年(1932年)元月开工,动用石匠、民工两千多人,历时一年,于同年十二月峻工。自下长街至西门口,铺设花山长条麻石路面和砖砌下水涵道各长1783米,耗资二万五、六千银元,延用至今。

  (十一)领导工商界参加抗日游行示威: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掀起抗日怒潮。同年十一月,芜湖学生发起大规模抗日救亡运动,芜湖工商界踊跃助捐。商会组织数千人的队伍参加芜湖各界抗日救亡万人示威大游行。芜湖国货公司经理洪文斌还邀请学生话剧宣传队,举办为期一周的专场义演,门票收入全部捐献给东北义勇军。洪在首场开幕式上发表演说:“商界爱国,不敢后人,诸位出一块钱买一张戏票,等于出一块钱买一条人命。东北义勇军在那冰天雪地拼命打日本鬼子,我们芜湖同胞誓做他们的后盾,共赴国难!”他说得声泪俱下,观众无不热血沸腾,这周义演,场场客满,效果极大。

附解放前历届芜湖商会主要领导人名单:

组织名称成立改组年份职别姓名简历
芜湖商务总会1906总理李仲洁清朝二品官、驻英领事,总会芜湖招商分局经理、宝善长钱庄、鼎玉当铺老板地主。
协理汤善福清政府捐班四品官,广肇公所、潮州会馆两帮米业总董、德厚祥米号老板。
1908总理汤善福
协理崔星门清政府古阿县知县、砻坊公所董事、崔天福布店老板、地主。
1910总理陆廷桢清政府捐班四品官、钱业公所董事、宝善长钱庄经理。
协理汤善福
1912总理崔星门
协理汤善福
芜湖总商会1915总理汤善福
协理邵侃如清末秀才、杂货公所董事,邵尉和杂货店老板。
1916会长汤善福
副会长邵侃如
1918会长汤善福
副会长李怀芝大土地、砻坊公所董事、开设永丰砻坊、和记复太当铺。
1920会长汤善福
副会长吴兴周芜湖明远电灯公司总经理,(他连任直到1927年三次连选连任)。
1928会长吴兴周
1930主席吴兴周
常务委员陶玉堂清末拔贡、布业公所老董事,布业大户均益祥疋头号总经理。
常务委员崔亮工清末秀才、法政学校毕业,山东濉坊县地方法院庭长,茶叶公会主席。
常务委员余策琴清末两江师范毕业、煤、铁锡炭公会主席。
常务委员李达初米粮采运公会主席,广帮隆太昌米号经理。
常务委员陆廷桢
芜湖总商会1933主席陶玉堂
常务委员崔亮工
常务委员余策琴
常务委员李达初
常务委员陆廷桢
1936主席崔亮工
常务委员余策琴
常务委员李达初
常务委员陆廷桢
芜湖总商会1937会长李慧龙李鸿章的曾孙,精精冰厂经理(日伪芜湖总商会)
副会长龚纶甫芜湖明远电厂经理(日伪芜湖总商会)
芜湖县商会筹备会1945主席崔亮工
常务理事虞荫生“国大”代表,钱业公会主席、鸿丰钱庄经理。解放后,镇反时劳改。
常务理事王竹甫特务组织皖南工作队中队长、杂粮米行、浴室两同业公会理事长,解放后,镇反时被镇压。
常务理事翟本槐国民党宣城、当涂、休宁等县党部委员,糟酱公会理事长。解放后,判刑劳改、病死。
常务理事刘觉民皖南工作队特务、国民党南陵县党部书记长,地主,特务机关所设大生公司副经理,解放后被镇压。
指导员宋贵昌国民党皖南工作队特务,芜湖县政府秘书。
芜湖县商会1946理事长李家衷李鸿章后代,国民党芜湖市党部书记长,宝太钱庄经理。
常务理事王竹甫
常务理事翟本槐
常务理事虞荫生
常务理事刘觉民
芜湖县商会1949.1理事长翟本槐
常务理事虞荫生
常务理事王竹甫
常务理事王墨林特务组织皖南工作队队长、镇压。
常务理事陈明宣皖南工作队中队长,明丰米厂经理,劳改。
常务理事严庆荣三青团工人分团主任,五洋同业公会理事长,解放后逃往杭州、病死。
常务理事周宇清百货同业公会理事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