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绍儒

  从市区乘船溯青弋江东行,不到八公里便见两百多艘船只呈一字长蛇阵靠拢弋江南岸,装运石头、石料、石灰等建筑材料,啃咬着芜湖昔日的著名风景区。夏去秋来,大荆山仅剩下一截山尾,小荆山也被切去大半。面对残峰断壁,危石悬崖,思古之幽情便油然而生。

  民国以前,荆山周围都是湖泊。夏秋水涨,一片汪洋。在广阔的湖面上,大、小荆山对峙水中,宛若两道蛾眉闪耀在偌大的水晶盘上。湖光山色,风景极佳。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后裔——元代历史学家欧阳玄作宰芜湖时,公余常泛舟湖上,陶醉山水,写下一些优美的诗篇。有一首七绝云:“一山西出一山东,八字分明在水中。古往今来多少恨,客愁无不在眉峰。”因而大小荆山又被人们叫作“蛾眉山”。此山最具特色是“寒壁”,“平芜一望连天水,峭壁千寻宿暮云”。古人形容为“峭刻耸特,如半壁倚空”。即使炎夏干旱,赤地千里,石壁上也有水滴下注,人立壁下,顿感凉爽——这大概就是命名“寒壁”之缘由吧。

  壁端隐约可见“寒壁”两个大字,是明代本县举人骆骎曾追怀欧阳县令而题写镌刻的。欧阳玄还把“荆山寒壁”列为芜湖八景之一。特地写了一首七律:“青翠松杉一带寒,雪峰倒映浸湖光。一蓑晴絮收菰米,满径天花采玉肪。泾水东流冰滓白,淮山西借夕春黄。三年楚客江东寓,每见荆山忆故乡。”他的家乡湖北也有一座荆山,此诗把湖光山色和客愁乡思交融于一体。

  明朝嘉靖年间,地方绅富集资在荆山上建了一座三开间三进两厢的“荆壁禅寺”。该寺背靠主峰西北侧的石壁,依山凿壁精雕了二百多尊佛像,庄严肃穆,气象宏伟。一尊二米高立体铜观音甚为稀罕。尤其是两只白鸽子造型优美,翘首举翼,跃跃欲飞。传说有一只白鸽子雕活了,竟然飞到河北濮家店一位石匠家去了。所以濮家店人们又叫做“白鸽店”。

  经过寺内僧众多年劳动,荆山树木参天,仙鹤、老鹳等鸟类,盘旋林间,呼朋引类且歌且舞,情趣横生。山上筑亭建阁,山下湖边栽植了莲藕,荷花盛开时,真是“千寻壁削芙蓉面,万顷香生菡萏风。”明代诗人黄礼的七律《荆山》,把对荆山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诗云:“两峰相对郁嵯峨,下瞰湖波胜概多。练带平铺横翠影,蛾眉淡扫照苍波。云连石涧蛟龙宅,雪压丛林鹤鹳窝。夜半白虹光彩发,谁知碧玉在山阿。”(传说卞和璞玉产此荆山)

  有人在“荆壁禅寺”旁筑一精舍,作为养性怡情、以文会友的场所。诗人葛纬的《荆山精舍》,作了这样的描写:“蹑屐临岩拭壁痕,苍茫烟树绕柴门。花侵石上芫蘼月,帆掠河边莜簜村。梵语书声皆入韵,松涛泉籁本无根。闲寻断碣频思古,泣玉惊心不忍论。”

  荆山景色秀丽,环境优美,不但招来骚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还吸引一些达官贵人来此揽胜息机,流连忘返。清代官人汪可准的七律《游荆山》写道:“同人簪聚揽春晖,横槊临流共息机。怪石藤萝寒壁峭,画船箫鼓夕阳稀。呼醪山馆惊鸿落,振辔河皋策马肥。月满浮梁醮露永,东风沉醉欲忘归。”

  明末清初,小荆山有朱孝廉读书处,“朱园”更是景色迷人的地方。芜湖画家、诗人萧云从常来朱园游览作客,写下好几首难得的诗篇。有一首七律云:“绝壁天开未易亲,秋红重见昔年春。石边虎迹随常说,树里蝉声到处闻。草阁欲登无复版,粉垣空画有残云。百年松竹堪樵采,谁向灵岩问主人。”清乾隆十三年,邑人爱荆山之灵秀,在小荆山南坡筑“奎星阁”和“荆山书院”,作为士子讲学之所。

  民国初年,有一位法国艺术家来此游览,曾惊叹说:“荆山寒壁可与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和云冈莫高窟媲美!”当年,寺宇四周,树木葱笼,浓荫覆地,茂林修竹,长夏生寒。每当春秋佳日,寻芳访胜士女,纷至沓来,吹竹弹丝,吟赏烟霞,此乐何极!

  一九四八年初夏,驻芜湖国民党第二十军借口构筑江防工事,将山上竹树砍伐殆尽,显出一片童山秃岭。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历史文物,将“荆山寒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省文化局派员前来察看,拨款一千余元修缮寺宇。芜湖县人民政府还特地出了《文告》,号召保护这一古迹。一九六二年春,前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同志视察芜湖,亲临“禅寺”游览,临别对住持僧法旺说:“把古迹保护好,就是你的功劳!”并指示县文化局拨款维修,全面髹漆粉刷,并购买石料,铺筑石级踏坡,为游客上山提供方便。

  一九六三年三、四月间,中央文化部文物普查工作组在省文化局的配合下,一行七人来芜湖县考查,鉴定“荆山寒壁”。当他们进入寺门、跨进方格栅门的正殿时,为首的一位同志一眼看出如来佛座前一尊立体观音是铜铸的,并鉴定是清初铸造。寺僧法旺很惊讶,从未听说这尊菩萨是铜铸的。他特地用小刀在佛像边试刮,果见真铜,工作组同志还细看了两旁泥塑的十八罗汉。这些罗汉在解放前又遭到国民党军队破坏,多数断头缺臂,完好无损的只有两三尊而已。他们对这几个完好的栩如生的罗汉,赞不绝口,并为其他罗汉遭到破坏而惋惜、感叹。

  观察文物精华——石壁(素称“寒壁”)时,他们全神贯注,细心考察成组的浮雕佛像,逐尊作鉴定性的评论。认为右半壁(北首)佛雕始于明代,造型生动,刻工精美。壁顶尚存的一只浮雕白鸽因今人用水泥补修,艺术上无法与原雕白鸽相比。左半壁(南首)佛雕较晚,始于清初,造型艺术比较粗俗,多为香客逐年捐款雕刻。据工作组同志介绍,石壁浮雕工程先后经过一百四十多年才告完竣。他们对右半壁浮雕的精湛技艺极为赞赏,并用摄影机逐尊拍摄下来。由于距离太近,无法拍摄全景。有两位同志放下画板,铺纸临摹,无一遗漏。这些珍贵的影片、摹本,也许还保存在文化部。

  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凌晨,芜湖市某中学来了很多“红卫兵”,以“扫四旧”为名,疯狂地将“禅寺”前两进庙宇中的泥塑木雕佛像砸毁。后进的石壁未动,仅用红纸写了一张“待上级决定”的长条贴在石壁的佛像上。然而不久,芜湖县某造反队又来“光顾”了一趟,作进一步破坏。一九七二年夏,荆山镇所属两个大队为了“避免寺产遭受损失”,干脆发动社员将“禅寺”迅速拆毁,砖瓦、木料等都尽行分掉,立体铜观音也被砸碎,当作废铜卖了!

  “禅寺”下面,正是某采厂的轮窑,一连几个“卫星炮”竟将“荆山寒壁”的石雕炸得灰飞烟灭。现存的“禅寺”遗物,仅有二尊二郎神杨戬的石雕被某人珍藏在家里,两把椅子保存在荆山镇人民政府。

  “荆山寒壁”遭到彻底毁坏,人们都感到十分痛心,非议和责难是理所当然的。开山采石固然是支援国家基本建设,但岂能毁灭文物古迹作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