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凤藻

  建堂过程

  江南原是我国的一个行政区的名称。明代南直隶辖江苏、安徽地区,清初改称江南行省。公元一六六七年(清康熙六年)开始划分为两个省份(江苏和安徽)。江南教区也就是沿着这个名称而来的;同时也包括这两个省份教务。在江南教务统计表上是一七七四年至一八七五年才第一次注上属太平府(府治在当涂)的芜湖堂口。凡是到过宁国府(府治在宣城)和安庆的传教士都认识到这一地区的重要性,由于芜湖面临长江,位于皖省的东南部、清弋江与长江的交汇处,襟江带河,风景秀丽。它又是皖南的门户,上溯九江、武汉,下至南京,为水陆交通的枢纽及大江南北物资集散的中心,商贾云集,人烟稠密。又经李鸿章奏请将镇江的米市迁移到芜湖,于是芜湖的地位愈加重要,因此早为一班洋商和传教士所觊觎。一八七五年(光绪元年),驻北京的英国使馆派翻译马嘉理从云南到缅甸,引英军从缅甸到腾越(原云南省),腾越人民愤怒地把马嘉理杀死,赶走英军。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以马嘉理被杀为借口,大肆要挟。一八七六年(光绪二年)九月,威妥玛与李鸿章签订所谓“中英烟台条约”,其中列有:“添开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西北海四处为商埠”;“新旧各口岸其租界未定各处,应由英国领事馆会商各国领事馆,与地方官商议,将洋人居住处所划定界址。”于是芜湖成为新开辟的一个通商口岸,英国领事署建立在范罗山下。到一九〇四年(光绪三十年),清芜湖道台童德璋与英国驻芜领事柯韪良议定《芜湖各国公共租界章程十条》,把陶家沟北、弋矶山南沿江一片土地划为“租界”,占地七百一十九亩多。因之,洋商纷纷在芜湖江边设立轮船码头,占地兴建仓库、货栈,以致沿江一带被称为洋码头。随之而来的英、法、美等国的传教士纷纷占领芜湖所有风景最优美的山头,如:狮子山、弋矶山、凤凰山、鹤儿山、范罗山等。一八七四年在芜湖的天主教传教士金式玉(法籍)就在沿江购到一片土地建造了几间简陋的小屋,曾作为宁国府被驱逐的神父们的避难所。一八七八年三月金神父又买进了邻近的一片土地,把它扩大并正式建造住宅和教堂(今吉和街与迎江街交会处)。

  抢购鹤儿山

  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金神父又抢购了鹤儿山的半部,企图建造住宅和教堂。但此举激起了一场轩然巨波,始终未得平息。原因是鹤儿山乃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名胜之地,民国年间修订的《芜湖县志》所载:“鹤儿山,在县西北四里,临大江,有亭名八角,崇祯间(一六二八——一六四四)榷使王思任,本谢眺“天际识归舟”句,改亭名为“识舟”,最为地方名胜。山为长圆形,东低西高,高处约出平地六七文,低处约出平地一丈二。陟其冈,右瞰弋矶,左揽白马,后拥范罗,前临大江,西南则与法国天主堂毗连。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有人盗卖与该教堂。邑人鲍世期等禀县,详请南洋大臣曾批饬禁止,嗣于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年)议结芜湖教堂,订明由华官筑墙围禁,民国三年,知事查钟泰勘丈,围墙周围一百三十二丈(约占地十五、六亩)。光绪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年)后有人盗契卖之,经南洋大臣端饬芜湖道,芜湖道饬县,速商天主堂退出契约,收回银条,以清纠葛。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因六安、霍山、英山各教案,由安徽财政厅龚心谌与安庆天主堂教士议决,租与芜湖天主堂。是时,地方士绅,齐集明伦堂会议,佥以“八角亭滨临大江,俯瞰城市,为一县形胜之地。清光绪十七年,芜湖天主堂被焚,估值建筑费四万两,嗣因该堂要索,鹤儿山地方人民以国家土地,虽尺寸不能轻易割让,兼以该山坟冢累累,尤难迁毁,决不承认,遂由总理衙门议结赔款十三万两,订有专约,早成铁案。民国肇造,凡前清所订约章继续有效。三年以来,相安无异,忍令割地之举始于芜湖,况六安各处教案与芜湖绝不相涉,尤难牵及,合同请县转详。”以后,竟未挽回。芜湖教堂既占有鹤儿山的绝大部分以后,其占有的产业成为完整一片,又致力于争取八角亭山。

  强租八角亭

  按八角亭交涉案,是在一九一四年经安徽省官吏连同六安奚神父被戕案及英山杨柳湾教案,在省城安庆与荣神父(经金神父授意)一并议结。将八角亭山租借给法国人为建筑天文台之用,并签订租借合同如下:“芜湖八角亭山地,现在空闲无用,兹由皖省政府与天主堂,以四十九年为期,为建造天文台及其附属紧要建筑品,不作它项之用;租期届满,若天主堂仍愿续行承租,亦可双方妥议,另订合同。该山地将来退还皖省时,所有建筑物,如皖省情愿接受,按其实用之费,减半偿还。该地四至界址,以现有围墙址为限,由芜县知事勘丈,明确绘图存案。界内如有旧坟阻碍建筑工程者,即由天主堂知会芜湖,传主迁葬。其无主者,由知事选择义地迁葬。从前天主堂所出地价银三千两,即改作租价,将来迁坟费用,可在此项内开支。”从此,整个鹤儿山及八角亭山便被芜湖教堂所占有。正是这样的侵略行为,激起了芜湖以至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恨和坚决反抗。因此一八九一年以后的教案层出不穷,无时或已,这是必然的后果。按芜湖教堂强行租到八角亭山以后,始终未遵照条约建造天文台,而是久置不用。一任它童山濯濯,聊供牛羊徜徉栖息。直到一九三一年才在八角亭山的东北侧的空地上,由裴礼相神父(西籍)亲自规划并督造了一座日晷。这座日晷设计精密,报时准确,教堂钟楼上的大自鸣钟就是以它为标准的。这一点给群众方便不少。可惜,这座日晷的外表酷似一架防空武器,目标暴露过甚,故在抗日战争初期,便被日机投弹炸毁了。

  教案迭起

  金神父既强占到鹤儿山以后,便于一八八七年与辅理修士顾培源(法籍)负责正式动工,在鹤儿山南麓开始建造住宅及教堂。一八八八年五月中旬,建筑工程因受到人民反抗,停顿了三天。起因是建筑工程中雇用的一名教外工人,殴打了一个小孩,激起了公愤,无数的群众涌到神父的居处,严厉诘责。历时达三日之久,才暂时平息下去。到了一八九一年四月份,以反清灭洋为宗旨的民间秘密组织哥老会,在扬州第一次行动被清政府派兵镇压失败后,前来芜湖发动反洋教斗争。在五月十二日的群众怒火中,把落成未及一年的住宅和正在建筑中的教堂全部焚毁。这就是轰动全国的芜湖教案。这次教案的起因和经过是:五月十日(星期天)下午,芜湖教堂的两位修女到城内出诊时,被人们指为女拐子,将其扭送到县衙门。这时法籍传教士滕伯禄神父,急忙赶到县衙门,要挟知县当场释放两个修女。另外一位神父夏鸣雷去见英国领事科林福特,要求他向芜湖道台交涉,尽快释放修女。在外国人的压力下,芜湖县衙于次日(五月十一日)宣布两位修女无罪,予以释放。十二日下午一时,一位妇女闯进天主教堂,她身后跟着大批群众,她大声喊叫说,她自己的和别人的孩子被拐骗到天主教堂内……五点五十分,教堂大门被冲倒,住宅被闯入,神父们从围墙小门逃出,奔到江边,登上一只外国趸船。六点十分,他们看到住宅火起,烈焰冲天,便乘船逃往镇江。整个住宅和正在建筑中的教堂被焚毁了。住宅是西式大型建筑,落成还不到一年,大堂还在建筑中,四周搭着的鹰架,也付之一炬,只有女校未被烧。因为怕波及邻居的缘故。十六目(星期六)早晨五点钟,法国“变幻号”兵舰开到芜湖江面,进行武力威胁。六点十分,随舰而来的滕伯禄神父和能耀宗修女一同登岸凭吊了鹤儿山下的一片废墟。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调派大批清兵到芜湖镇压群众,把带头焚毁教堂的王光金、傅有顺二人“就地正法”,同时与上海法国领事馆议结赔款十三万两。芜湖教会获得巨款后,重建工程又复开始。一八九一年十月哥老会又发动了第二次反洋教斗争,他们在芜湖各街道、各教堂墙壁上,遍贴揭帖,声言誓与洋人为难。由于清政府派兵严密防范,并拿获了会首“九千岁”罗永发九名解县候讯,这一场斗争又被镇压下去。一八九二年新教堂重建工作又复开始,但在重建中途,又遭受一次大火,木工车间全部被焚,烧去房屋六间,幸未波及住院及老教堂。一八九五年六月建成。滕伯禄神父在新教堂内首次举行了弥撒,同年七月六日,江南主教倪怀纶(法籍)祝圣了新堂,第二天他在新教堂内作了大礼弥撒。同年八月成立了芜湖总铎区,包括太平府、和州、庐州府、滁州。常驻芜湖的神父是滕伯禄和两位辅理修士。十九世纪末,芜湖教堂周围共有教友三百余人。

  芜湖教区的划分

  一九二一年九月二十六日江南教区划分为江苏和安徽两个代牧区。安徽第一任代牧胡其昭(西班牙籍)主教,座堂在芜湖,统辖全省三道(芜湖、安庆、淮泗)教务。胡主教于一九二二年九月二十四日受祝圣于芜湖主教大堂。一九二九年,安庆、蚌埠两教区又从芜湖代牧区分离出为安庆代牧区,代牧为梅耿光主教(西班牙籍)及蚌埠代牧区,代牧为赵主教(意大利籍)。自一九二九年起芜湖教区大为缩小,只辖有:芜湖、当涂、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旌德、绩溪、休宁、歙县、祁门、婺源,太平、石埭、青阳、铜陵、南陵、繁昌、黟县、泾县、无为、和县、含山、巢县等二十四县,一九三〇年五月十二日,芜湖教区进行了一次小的调整(一九二一年是以长江为界,即以旧行政区域芜湖道为芜湖教区)。把江南的东流、至德、贵池三县划归安庆;一九三五年八月二十三日芜湖教区胡其昭主教病逝于芜湖教堂,由蒲庐(西班牙籍)主教接任,他是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一日受祝圣的。一九三七年二月奉宗座命,又从芜湖教区内划分出屯溪教区,由扶神父(西班牙籍)兼任监牧主教,于同年六月二十三日举行就职典礼。所辖为屯溪、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婺源(后划归江西)等县。屯溪教区是监牧区,由圣母圣心孝子会士主持,全区司铎五人,辅理修士二人,修女九人,教友约二千人。

  女修会的建立

  献堂会的修女是传教士的最得力的助手,从事教导女生、开保守学、讲解教理、接待女教友等工作。她们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品德操守,对于传教、教学、医疗、家务等工作,总是热情主动,做得有条有理。一八八二年江南教区就有献堂会修女二十多人。一九〇二年她们已经散布在四十六个堂口,一九三二年她们的人数已达二百七十二人,分散在五个代牧区,一〇三个堂口。一九二二年成立安徽代牧区,包括芜湖、安庆、蚌埠三个平行的代牧区,大家都感到积极培养献堂会修女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好在赎掳会①修女的来芜,也就是负有这项任务的。一九二六年起,芜湖圣母院内的献堂会初学院成立,一九二八年即有二十人入会(戴圣牌),初学者,须先经过两年的宗教业务学习及一年的初试(实习),经过考核成绩及格的,方能戴圣牌(入会)。之后每年一次,于春节前集中于芜湖圣母院,进行休整,并做“避静”三天。一九三一年芜湖献堂会新院大楼破土兴建,两年后方告落成。实际上,一九二三年西班牙本土的利斯赎掳会的总院,就开始酝酿着这一种传教计划了,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她们正式收到了芜湖教区胡其昭主教的邀请信。一九二六年九月二十四日圣母赎掳占礼,赎掳会修女一行六人(姆姆四人、姐姐二人)由法国马赛启程来华。一九二六年十月五日夜间九时到达芜湖,是时,北伐战争正酣,她们转往上海学习华语九个月,再回到芜湖帮助献堂会修女十四人,她们始终和献堂会的修女开办女校。一九四〇年已经有修女密切合作,对传教事业作出了贡献。一九三九年,芜湖圣母院内成立了难民收容所,有二百零四名难民在这里避难,得到修女们的妥善照顾,难民非常感激。

  善会的建立

  一、祈祷宗会:这个会本来是世界性的。一八三八年江南教区的谭神父首先在他的本堂区内建立。后来推广到全国各教区以及各个堂口。该会的宗旨是为教外人的皈化而祈祷。(注:赎虏会,是修女中的一种小组织。)其次有定向的为平息战争、维护和平、避免灾害等共同祈祷。该会由总会(上海徐家汇总堂)印发每月份的“祈祷会总意及附意”,会员们即按照定意,举行公共祈祷,望弥撒、领圣体,成年或未成年教友只须向本堂神父申请入会即可。

  二、圣母会(圣母无玷始胎会):该会的目的是特别敬礼圣母无玷始胎,男女教友均可报名参加。该会常由本堂神父亲自掌握,凡愿入会的,必须表示特敬圣母,并接受入会礼(戴圣牌)方能成为会员。会规很简单,即每逢占礼七(星期六)要佩戴圣牌而望弥撒、领圣体,为恭敬圣母。

  三、善终会:这是一般成人和老年教友的善会。它没有什么特殊组织及形式,往往是堂口内教友的自发组织。他们的目的和任务是:每逢教友中有病重垂危的他们就集体或个人或伴同传教士,到病人家中慰问,劝勉病人及帮助病人,领受终傅圣事。若病人死亡,他们就共同念经祈祷,并为病家照料丧事,以及举行宗教仪式的送殡典礼。这个善会没有特殊的组织形式,但是每个老年教友都愿作该会的成员之一。

  四、公教进行会:一九三〇年,芜湖天主教成立公教进行会(分会)。该会是由芜湖总司铎莫正熙(西班牙籍)所积极倡导,由芜湖总堂男教友中文化较高、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的人所组成。为数约五十多人。其目的是为协助传教士对教外人士进行传道活动。因为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广,故对外的收效较大。例如:该会会员经常动员他们的亲友来堂学习教义、教规等。此外他们还集体参加对外访问,如访问安老院、探监等。总之该会会员对传教事业是起到推动作用的。

  五、公教青年会:一九三一年七月二十四日芜湖公教青年会(包括女青年会)宣告成立。该会的宗旨与公教进行会完全一致。该会男女青年共八十余人。一九三二年九月芜湖公青会曾召开一次扩大会议,会前发出通知,邀请本教区各县公教男女青年代表前来列席大会,按期来芜湖报到的共计二百多人,即使远在休宁、旌德、祁门等县,亦有代表前来参加。

  六、传训班(传教训练)的成立。一九三七年春,在芜湖北坛街天主教堂神父顾启民(西班牙籍)主持下,开办了一期传教训练班。受训的目的是深入地学习教义、教规,并研究传教的方式方法以及如何配合传教士进行传教工作等。该班受训人数约二十名(大多数是教会中学毕业生)虽然该班只开办了一期,但是收效甚好,因为受过训的人,不少都参加了教区的传教工作。

  文教事业的开展

  一八七九年芜湖教会开始创办了男女教理小学各一所。一八九一年五月十二日事件以后,曾经停办过一段时间,但不久即告恢复。一九二三年芜湖总堂正式开办内思男女小学各一所,四个班共收男生百余名,女生八十多名,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六日芜湖内思高级职工学校新校舍落成,该校校址在雨耕山(即范罗山)——旧英领事馆址。英领事馆撤销后廉售给芜湖天主堂——该校舍系西式三层楼房,颇为壮观;该校女子部设在太古码头圣母院内。一九三六年该校改称内思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内思工职学校。一九四二年二月,该校呈准立案(该校虽有校董会的成立,但学校的一切实际大权都操在外国人院长的手里,学校董事会董事长及校长都是由外国人指定担任的)。学校分男子部和女子部,当时只招收二年级生。注册人数为男生一百一十二名、女生为三十四名;该校附设小学有男生六百九十八名、女生三百一十三名。另芜湖总堂小学有男生二百二十名、女生一百八十四名。一九三七年秋,蒲庐主教在他的公署(太古码头)花园边开办了一所贫民小学,一概免费。每日除教授普通小学课程以外,还教授一堂教理课。该校有男生三十九名,另在内思女子部附近设立一所小学,有女生四十一名,这所小学和上述小学是同一性质的。一九三九年芜湖北坛街分堂设有崇志(祟德)小学,有男生一百三十五人,女生一百一十五名;一九四七年七月又开办崇志中学,有学生二百三十四人。一九三九年芜湖总堂另创办主日(星期日)小学,专供教外儿童学习教理之用,该校范围曾一再扩大,据统计在一九三九年一年之中,受洗人数达一百五十名之多。一九三九年三月起,在圣母院(太古码头)成立了难民收容所,院方为他们开办了一个教理学习班,一年之内有八十四人受洗入教。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在芜湖总堂成立了圣心大修院,该院原来设在宣城天主堂内,抗战初期由宣城辗转到芜湖,于一九三九年九月改组为大修院,一九四二年仍迁回宣城,于一九五〇年解散。

  医疗事业的开展

  一八七八年至一八八三年金式玉神父在鹤儿山建造住宅及女校后,开始了施诊工作。当时的献堂会的修女都是由上海徐家汇献堂会总院分派来的,她们都学习过一般的医疗知识,特别是小儿科。所以她们都能随时随地一面传教、教书,一面诊治病人。她们的女校同样是诊所。一八八七年教堂曾经正式开办过一所小型病院,设置病床二十五张,专收传染病人或病危在芜湖的西洋人。一九二九年芜湖教堂正式开办若瑟诊所,聘有医师何德凝(西班牙籍),及助理医师汪寿勋等二人,每年就诊人数约三万人。至一九三六年截止,有医务人员七人,每年就诊人数达八万人以上。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圣母院增设诊所,负责人是沙慈心(西班牙籍、女)外籍医生一人,事务员二人。一九四三年开办内思诊所(交通路1号),负责人是易伯鸾(西班牙籍),有西班牙籍医生一人,助理一人。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增设天主堂巷分诊所(江汉里21号),负责人是沙慈心,有医生一人,护理一人;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增辟环城路诊所(环城东路83号),有医生、助理各一人。一九四九年一月增辟河南天主堂诊所(在二多桥),负责人平守和(西班牙籍),有医师邬礼寿及护理二人。抗战前本教区所属各堂口诊所应用的药品、器械等,都是由芜湖总堂统一购置和分发的,抗战期间,因交通阻绝,后方西药极感缺乏,因此本教区所属各堂口的诊所,随时有停业的危机。芜湖总堂便经常设法冒险通过澛港到繁昌一线,源源不断地将成批西药偷运到后方堂口,以应急需。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联合救济总署人员居住在芜湖内思中学校内,芜湖总堂曾经接受该署分配的大批救济物资,其中有大量的药品及医疗器械,以后由芜湖总堂分批转发给本教区所属各堂口教会诊所应用,为教会节约了不少的经费开支。

  芜湖教区的经济状况

  芜湖教区的经费来源,最主要的是罗马梵蒂冈传信部每年拨给的一笔传教经费,它的数目是不固定的。其次是由西班牙耶稣会总会不定期地供给一部分经费;此外,即是以教区的名义向国外的私人和团体劝募得来的捐款,及弥撒献仪等,为数不少。芜湖教区由专人负责,将上述经费汇总存放在国家银行和私人钱庄,以便随时支取。自一九三一年起,在上海虹口天主堂设立办事处,主任是鲍朴庐(西班牙籍)神父,他专门办理与海外联系汇兑、存款、支取等业务。由于外汇的兑换率高,加上长年存放的利息,日积月累使教区的经济能力更加充裕。每个堂口只须按期作好预算、决算,呈报教区帐房(负责人是平守和神父),就会按时领到所需经费的。再者,由于传教士和修女、修士都是独身,又无特殊嗜好,衣食用品由教会供给,所需不多。此外,各地堂口尚有若干田产或房屋及诊所,不无若干收入;加上副业生产,如饲养奶牛、猪、羊、鸡等,均能自给自足,节约开支。因此可将绝大部分的经常费,用于传教事业。如修建房屋、开办学校及诊所等。

  传教工作概况

  传教士是秉承耶稣基督的“往训万民”的教导,向人民传播基督的福音的,象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是值得人们钦佩的。但是那些披着宗教外衣巧取豪夺、欺压中国人民,为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服务的传教士,却是人民所深恶痛绝的。他们不仅贻害人民,而且给教会也招致了无可挽回的损失。教案的迭起,便是其所造成的后果。近百年来,全国人民,尤其是芜湖的人民,对外国人来办教会抱着强烈的反感,其原因正如当年英国公使何礼国所说的:“基督教会在中国的最大敌人,就是传教士自己和自称为保教者的西方强国。”史式徽神父也指出:“一般新教友的皈依圣教,其目的是十分复杂的,其中一部分人只是为了物质上的利益,或获得传教士的保护。”法国公使白来尼指出:“尤其在教友与非教友之间的任何敌对行动中,传教士应当尽其所能,保持冷静,只有留心避免一切能引起刺激的借口,福音的精神才能进入教外人的邦国。”白来尼在北京公使馆内部文件的报导中,并经常叮咛传教士“要有礼节,要有分寸、要谨慎明智。”法国公爵德卡兹也曾经指出:“要尽可能避免一切足以引起政治纠纷的外交事件。”以上的言论是值得导致教案的外国传教士深思的。芜湖天主教会自一八九一年的事件后,十多年间,传教工作,困难重重,稍为平静之后,教务才有进展。翁继伟神父(法籍)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一九一四年教友人数达1100人,“保守”(即预备教徒)1900人。一九二二年芜湖教区成立后,传教士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开办学校及诊所等方面,而对直接传教工作则比较放松。如对开办男女保守学方面,重视不够。因此成年人受洗入教的很少,只有读经文小学的学生领洗的较多。另外本堂神父对所属分堂(原先有方村、竹丝塔、澛港、清水河、窑头共五所)巡迴传教工作,不能经常化,该地尤其对教外的传道工作,无所作为,又不开保守班,所以只能保住老教友本身,不能向外发展。此外,还有北坛街分堂和河南两所分堂,它们的情况也基本相同。抗战期间,由于许多群众到教堂避难,而教士能予收容,因此得以缓和了不少群众对教会的敌对情绪。因此,在整个抗战时期,教友的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明显的增加。(本教区所属各个堂口都是如此)附表:

人口数学校及人数诊所及孤儿院数工厂人数
全教区总人口:6967120人内思学校594人诊所:58所内斯印刷厂16人
教友总数:36964人小学男校39所孤儿院:1所缝纫厂215人
保守教友数:23522人男生:1109人孤儿:31人
小学女校27所托儿:3人
主教:1人女生:
耶稣会传教士:49人经文小学303人
会外司铎:1人男生:749人
读书修士:6人女生:663人
辅理修士:14人宣城圣心修院
赎掳会修女:15人修生:47人
献堂会修女:34人
传教员:30人水东备修院:
教会据点:小修生:37人
总铎区:5
本堂区:23
分堂(公所)219

  芜湖天主教成立“三自革新会”

  一九四九年四月芜湖解放了,百余年来被外国传教士所控制的天主教会也获得了新生。五十年代初,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党的宗教政策的指引下,芜湖天主教会成立了“三自革新委员会”,后改名为“芜湖市天主教爱国会”,从此走上独力自主自办教会的康庄大道。广大教友摆脱了外国教会势力的束缚,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和四化建设而努力工作。

        一九八五年五月

本文参考资料:
(1)法籍、史式徽:(P・DELASErvie.)著:《江南传教史》。
(2)《芜湖教区年鉴》。
(3)《皖政辑要》。
(4)《安徽史学》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和一九八五年第
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