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通俊

  今日芜湖商校的前身,是安徽省立商业职业学校。其艰难创建的过程和实际教学的经历,我都有亲身的体会。为保存这段真实的史料,遂写此文,事隔几十年,难免记忆有误,希望原校同事和同学不吝指正。

  一、成立经过

  自1942年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各省设立审计处,直属中央监察院审计部,不受省政府节制,监督审核各省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财政收支情况。当时,安徽沿江一带被日军攻陷,安徽省政府迁住大别山的立煌县(今金寨县),新式财会人员奇缺。财政厅及会计处为适应形势需要,即派人与教育厅治商办校事宜,教育厅表示赞同。不过当年教育经费预算内没有这项开支,几经磋商,财政厅和会计处先将他们训练财会人员的经费拨出,充当从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的学校经费。从43年下半年开始列入省教育经费预算之内。根据这个决定,商校就办起来了,校名叫“安徽省立立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那年四月,我应安徽学院之聘到立煌任该院讲师。42年年六月份我由安徽学院调派为商校校长,负责筹建工作。八月招生,九月正式开学。从成立到45年底,学校都在立煌,但校址经过三次变更(详情见后)。46年春季迁到芜湖,改名为“安徽省立芜湖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直到解放。我从42年6月负责筹建到49年9月调离,在商校任职七年零三个月。

  二、招生与分配

  商校内部行政组织与一般高级中学相同,但是开设的班科、教授的课目及毕业生的去向等是不同的。42年下半年成立时,招收两个班。一班是速成的,报考资格为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持有高中二年级肄业证明书),学习期限定为一年,名为“簿记专修班”,类似大学专修科。一班是正规的,报考资格为初中毕业,学习期限为三年,名为会计科,与高中同等(即现在中专)。簿记专修班办了两届(第一届42年下半年——43年上半年。第二届43年下半年——44年上半年)就停止招收。因为到45年暑期第一届会计科已在校学习三年即将毕业了,不再需要续招速成的簿记专修班。会计科自42年下半年学校成立开始,每年招收一班,到49年解放共有六届毕业生(44年春季曾招收春季班一班)。招生根据当时社会需要而决定随时添设新专业。安徽省地方银行为各分行和财政厅为各县设县银行需要一批人员,与教育厅和学校协商,希望办银行科,于是学校就从43年下半年招收银行科。省政府统计室为各县县政府设统计员,需要一批统计人员,与教育厅和学校协商,希望办统计科,于是学校就从44年下半年招收统计科。建设厅为各县县政府建设科推广合作事业,需要一批人员,便与教育厅和学校协商,希望办合作科,于是从45年下半年招收合作科。解放前,校内共设有会计、银行、统计、合作等四科。报名资格为初中毕业,学制三年,相当于现在的中专毕业。各科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各科授课标准,结合我省当时实际情况开设。教材采用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发行的有关课本。当时正处于战时,山区交通不便,书籍买不到,学校就将这些教材加以翻印。由于各科成立有先后,校内班级最多时有八个班,共约400人。

  各科毕业生的出路是这样的:某科是应某厅、处的要求而办起的,即由该厅、处分配工作。如会计科毕业生,学校于该科学生毕业前造具名册,附上历学期在校成绩以及各生作文一篇,大小字各一张,会计帐表一份,供分配时作参考(当时叫样品),报请会计处分配。其他各科也同样办理。届时有关单位(财政厅、会计处、统计室、建设厅)的人事科(或股)与学校当局会同讨论确定分配名单,填好介绍信(当时叫委任令),毕业考试结束,即时宣布名单发给介绍信,每个毕业生持介绍信前往派定的单位报到。当时会统人员非常缺乏,每届毕业生供不应求。许多单位与厅、处联系,甚至找学校要人。如省驿运管理处、省企业公司等。1946年江苏省政府迁回镇江(战时在我省阜阳),也曾与安徽省财政厅、会计处协商,希望分配一部分毕业生给他们,同时直接派人来校联系。学校为今后毕业生广开门路,征得厅、处同意在46年到48年曾先后派去几十名。

  42年建校、到1949年解放的七年间,各科毕业生共800多名。其中簿记专修班两班约130名,会计科六班约300名,银行科三班约150名,统计科三班约150名,合作科两班约100名。由于年久,人事变迁,多已失去联系,情况不明。现在尚能忆及的:在芜湖解放初期激于革命热情,同学中报考空军的有毕武斌、史常元等人,在抗美援朝时,毕武斌赴朝作战,英勇牺牡,追认为烈士。有响应号召参军解放大西南,如万士骧等二十多人,途经湖南曾有信到校报告情况,以后留在西南四川等地工作。解放前分发到江苏的三十多人,至今仍在苏州(范顺卿)、兴化(沈振华)、南京(肖大文)等地工作。此外,绝大部分在本省财经部门任职,担任主办会计和会计师等,成为中层骨干。其中以在合肥、安庆、蚌埠、六安、淮南、芜湖等地为多。如王士㪰(合肥)、王学锐(芜湖)、向道同(巢湖)等,都担任一部门领导工作,为同学中之佼佼者。

  三、学校管理的几点做法

  商校是职业学校,学生一律享受公费待遇。特别为家境贫寒的子女提供了学习机会。而商校学生就业不成问题,这在当时更令人欣羡。因此,每年报考的人数较多,但名额有限,录取的标准较高。学生进校后,绝大多数能自觉地抓紧学习。分配工作一般凭学习成绩。成绩列在前三名的可以分配到厅、处任科员,不须经过办事员一级。这对学生们的学习情绪,起着鼓舞和促进作用。

  学校对教学工作很重视。除聘请专业教师(如语文、外语、珠算、商业数学、商业簿记等等)外,至于一些专业课,如会计学(政府会计、银行会计、成本会计等)审计学、统计学、合作、会计法规的教师,则请有关单位支援,邀请各厅、处派主管科室主任、专员、稽核等来校兼课。这些老师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教学效果良好,多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校除给予应得的报酬外,并为他们安排好吃住(因当时为预防日机袭击,各单位散处在各个山坳里,相距较远,来校时每周必须住校二三天)。当时各厅、处对此也很支持,来校兼课的老师亦很乐意。

  学校还采取一系列措施,督促学生学习。

  (1)对考试极为认真重视。不论期中考试(当时叫月考,每学期两次)期末考试,各科各年级集中在大礼堂举行(坐位不够,则用一部分教室),教导处将各科各年级学生混合编排座次,加派监考人员,杜绝任何作弊现象。若发现违法情事则严加处理,切实做到考出真成绩。教师评分后,教导处根据各科各班学生成绩优劣顺序排列名次,张榜公布。

  (2)还有一种抽考办法。利用每星期一第一节课时——“总理纪念周”的时间,将全校学生集合在大操场上(阴雨在礼堂)举行抽考一次。教导处备好两个竹质签筒(毛竹筒)和若干竹签。一只签筒放置姓名签,每枝竹签上写上各科各年级学生一名(如当时校内有七班,每班一名,共写七个学生姓名)。一只签筒放置课目签,每枝竹签上写上一个课目(如语文、外语、数学、各专业课课目)。纪念周开始,由担任总值日学生登上讲台,从姓名签筒内任意抽出一枝签,即时宣布某科某年级某同学中签。而后中签的学生挨次上讲台自己从课目签筒内随手抽出一枝签,自己宣布抽出的课目。如果抽出的是语文或外语,当场在台上面对全校师生高声朗诵课文,(每周教导处向老师了解教学进度,教到哪篇就背诵哪篇)台下师生一致静听。若是抽中数学或任何一门专业课,则于当天午饭后到教导处单独测验(上午请任课老师拟好试题两三则),经老师评分后,将试卷张贴在教导处公告栏内。抽考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一部分。由于每周人人都有中签的可能,人人都不敢等闲视之。背诵不出,当场丢脸。因此,有的学生星期日还孜孜不倦地学习,不肯轻易外出。

  (3)规定写日记,写大小字。每个学生自考取到校之日起,规定每天每人记日记一篇,写大字一张,小字三行,于每晚自习时间由值日生收齐送交级任导师(即班主任)批阅,第二天早上发还。寒暑假期中也不得间断,于开学时连同其他各科作业一并交教导处检查无讹,方准注册。学生在校三年,记三年日记,写三年大小字,在文理方面,书法方面,都曾取得较好的成绩。我每晚必到各个教室看看学生自习,看到讲台上堆放的日记本和大小字本,随手抽出几份看一看,看到有明显进步的即提名口头表扬,发现有草率敷衍的,则当场口头批评教育,晚上是我与学生们接触的机会。

  (4)严格执行升留级制度。学校规定学生学期各科总成绩主科(专业课)两门不及格,主副科(一门主科两门副科)三门不及格,应予留级。有些家长平时不教育子女好好学习,到了子女成绩不及格又多方托人说情,学校坚决拒绝。学校教学秩序一切全靠制度。制度是通过全体教职员研究制定并向全体学生公开宣布的,一切按照制度的规定执行,久而久之,别人也就不会再有什么无理要求了。商校的学习风气,曾得到社会上的称赞。

  (5)一套管理规章制度。商校在各方面工作中目渐形成一套规章制度,45年下半年将有关学生学习、生活等项规定汇编成一个小册子,叫“学生注意要点”。其中有报到注册、考试、升留级、请假、奖惩及一些生活上的规定。例如学生一律住校,除非例假及请准假外,一概不得离校。平时学校大门紧闭。只有星期六下午课后开放,方可自由出入。此时,本地学生可以回家,外地学生就寝前一律回校,训导员逐个寝室点名检查。平时学生只能在校内小天地里自由活动。学生互相戏谑把学校叫“第二模范监狱”。(因解放前芜湖东门有一所所谓模范监狱)关于衣着发式方面的规定,男女学生一律穿着一色灰布制服,佩带符号,上有校名,某科某年级学生姓名等字样,便于识别,男女生一律短发,当时芜湖其他学校学生给商校女生起绰号叫“男密斯”。此外,还有不得抽烟、殴斗、骂丑话、不得随地吐痰,要讲究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等等规定。为了贯彻执行,从我做起,以身示范。

  学校在每学期开学举行第一次全体教职员工会议上,讨论该学期应兴应革事项。教导处、总务处根据大家意见,草拟一学期行事计划,将有关活动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大扫除、清理登记校产、各项比赛(如大小字、珠算、论文、墙报、演说、蓝球等)都排定、印发给教职员工,并张贴在教导处、总务处、校长室以及各班教室。各部门依照行事,不需遇事请示(校领导也及时检查落实)。46年下半年我患肺结核遵医生嘱迁地疗养,离校半年,校内工作一切照常进行。

  解放前,学生经常“闹事”,除不满国民党统治的原因外,还有在学习上不能满足,在经济上不能公开等原由。商校自成立起,关于学生应享受的待遇、公费、公粮与学校其他经费完全划开,由学生自理。每学期开学,各班学生推选一名同学担任膳食委员。膳委会设主委(由三年级学生担任,因他们已有经验。)负总责,下分会计、出纳、采购、保管等股。出纳股保管现金,会计股登帐做帐,保管股保管粮油等主食,采购股编派每天采购员(每天每班一名)购买副食品。膳委任期一个月,期满公布帐目、改选。可以连选连任,但一学期内不超过两任,以免影响学业。膳委会受总务处领导,派一名事务员从旁协助、监督。负责与田粮处、财政厅联系领取领粮单和副食费拨款单,而后交给主委。膳委会利用下午课后时间动员全校同学去粮站搬运。拨款单由出纳从银行兑取现金。粮食和现金事务员概不经手。膳委会开会,事务员列席。(因此,在解放前的七年中商校从没有过学生闹事。)这样做,既可以锻炼学生们办事能力又做到了经济公开。

  学校内设有小商店。资金由学校经费内借支,买卖文具及日用品。又与邮电局挂钩,在学校门前设信箱,并代售邮票,提供师生及附近居民寄信的便利。由教导处商请有经验的老师任指导,经理和售货员由学生选举担任。学期终了,公布帐目,偿还学校借款,盈余作为下期资金。学校迁芜湖后,范围扩大,改称合作商店。资金除教职工投资外,曾与安徽省地方银行芜湖分行签订小额贷款,供学生实习之用。

  在立煌(金寨)时,专业课的教本买不到。学校决定成立印刷组,由总务处指派事务员负责。购置石印机一部,将上海立信出版社出版的课本自行翻印。聘请印刷工一名负责印刷。征求学生担任缮写,规定缮写一张给予手续费若干,由讲义费内支付。学生们踊跃应征,印刷组从中挑选。一个学期一个学生缮写收入能有几十元,对一个贫苦学生来说帮助很大。

  四、编辑商校丛书和物价指数

  在金寨时,由于僻处大别山区,交通不便,教材难得,学校除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有关教材翻印外。还鼓励教师们根据理论结合实际自编教材,列为商校丛书。当时出版印行的有程禧震老师的审计学一书。张茂林老师编写的会计数学。由于张老师兼任校内行政职务工作很忙,未能完稿,后来学校迁回芜湖,张老师曾对立信出版的会计数学中若干处,提出意见并致函该社编辑部,曾得该社复函致谢,表示更正。

  自迁芜湖后,统计科贾宏宇老师指导学生编制芜湖物价指数,逐月在本市工商日报公布,并且复印若干份分寄国内各大学(如中大、北大、武大、南开等有经济学系的大学)图书馆供参考(可能上述各校图书馆内仍可查到)。另外,当时国民党面临崩溃,物价瞬息万变。国民党政府为安定人心,对各地中央级和省级公教人员实行生活补贴。在芜湖的中国银行分行,交通银行分行,中央银行分行,合作金库,中国农民银行分行以及省直接税局、货物税局等单位,都以商校编制的物价指数为根据,呈报上级。说明高校所编指数在当时深受各界重视。

  五、校址数迁

  商校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42年九月商校初成立,校址在立煌郑家湾。不料一学期未结束,43年元旦日本鬼子攻进大别山。消息传来,人心惶恐,各机关紧急疏散。学校接到教育厅通知,决定采取应变措施,组织撤退。三日到达杨滩小镇,酸机前来袭击轰炸,机枪扫射,丢燃烧弹,顿时一片火海,老百姓被炸死炸伤多人。所幸商校师生无人遭难。四日直奔霍丘李家北圩(皖北李梦庚大庄园),各机关人员多逃避在此。一周后日寇撤回信阳,各机关人员陆续返回立煌,立煌已成一片焦土,商校仅存教室两间。学校与教育厅会商决定,43年春季暂时迁流波䃥第一临中初中部开学上课。一面择定原财政厅旧址,在废墟上重建新校舍,地点在若干故硖口。两地相距90华里,我来往奔波于其间,工作格外繁重。43年冬季迁入新校舍,直到抗战胜利。

  46年春季学校奉令迁芜湖原甲商学校旧址(该校后来为省立二职商科),不料被第六、七、八区(皖南三个专区)
内联训班占用,几经交涉,芜湖专署召集各方面会议,决定暂将西门老女中校舍让给商校(当时女中校舍也被三个单位占用,后陆续让出)。46年春季就在西门女中(现在的十五中)开学上课。下半年女中恢复(国立八中复员),商校又要迁让。学校请教育厅转请省政府解决,我本人在芜湖与合肥之间来回奔走交涉。最后决定联训班结束,校舍还给商校。直到46年下半年开学上课才一步一步让出原甲商校校舍。以此商校才安定下来,就是现在芜湖环城东路商校这个地方。

  六、迎接解放

  48年底江北解放,国民党部队败退江南。芜湖有张世希、杨干才、刘汝明等部队防守,商校在寒假期间一度被张世希部强占作司令部。49年春学校开学、几经交涉才撤走。临走将学校收音机、台布等一而去。教学稍事恢复、但大军渡江在即,教育厅(已迁屯溪)命令芜湖学校迁往皖南山区,一再来电催促。芜湖专署也三番五次来电话催行。经教师们密商,学校决定不迁,仍然照常上课,一直到四月二十三日大军过江。二十四日解放军由河南入城。清早,师生齐集老浮桥口(弋江桥附近)欢迎解放军,二十五日仍照常上课。不久军管会文教局派秦惜观等同志来校接管,全校员工一律留校继续工作。七月我和部分教师奉令参加市中小学教师暑假讲习会学习。九月派石原皋同志为商校校长,我调到中学任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