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春生

  赭山公园里有一座小赭山,在半山腰向南坡,有一片草木葱茏、松柏掩映的墓地,地上竖立着一座高一点二米、宽
六十厘米的墓碑,碑后是长满花草的坟墓。碑上镌刻着刚劲的直行隶书:“戴安澜烈士墓”,下面横书:“1904—1942”,那工整端庄的碑文也是直行书写的:

  “戴安澜,字海鸥,安徽无为人,黄埔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生,原为国民党第二百师师长。生前以民族存亡为重,积极抗日,一九四二年在缅甸与日寇浴血作战,英勇牺牲。我党中央领导人曾给予较高的评价。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
  芜湖市民政局
  一九七八年八月”

  戴安澜,字功衍,号海鸥。一九二四年,刚满二十岁,他就投奔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广东,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三期学习。当时,国共两党实行第一次合作,周恩来同志任该校政治部主任,戴安澜听过周恩来的讲课,受到革命教育的熏陶。接着参加了北伐。抗日战争期间,国共第二次合作,戴安澜任国民党第二〇〇师少将师长,曾在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中立下战功。在抗战面临紧张关头的一九四二年二月,该师编入远征军战斗序列,为军前驱。他率师出国,开赴缅甸前线。出征前,遗书夫人王荷馨表示诀别:“现在孤军奋战,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当年三月,他率领将士坚守冬瓜阵地,鏖战七昼夜,击毙敌寇六千余人,获得了著名的“冬瓜大捷”。接着乘胜前进,攻克了敌占重要据点棠吉、康卡。后因全局失误,该师陷入重围。他率师英勇突围,重创日寇。在通过摩西公路时遇到伏击,他身负重伤,仍然镇静指挥。五月二十六日,终于在缅北茅邦光荣殉职。时年三十八岁。追升为中将,并授予英雄勋章一枚。

  戴将军遗体运回国后,同年十二月,在广西全州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由李济琛主持。中共中央领导人题赠了挽诗、挽联、挽词,高度赞扬了他的抗日业绩和英勇献身精神。毛泽东同志的挽诗题为《海鸥将军千古》: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熊罴威。
  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的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朱德、彭德怀联名题赠的挽联:“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邓颖超的挽词:“气壮山河”。

  戴安澜烈士初葬于贵州,一九四七年迁葬于芜湖,这里离他家乡只有一江之隔。他生前曾在芜湖生活学习过,所以安葬于此。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于一九五六年九月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向烈士家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纪念证》。安徽省和芜湖市人民政府曾多次拨出专款修葺烈士墓。十年动乱中,墓石被砸。“四害”扫除后,人民政府重新刻碑,悼念为祖国和人民光荣献身的烈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