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ト素,刘春生

  从前,由芜湖北门向赭山方向走去,有一条陡岗(今名九华山路),路西山坡上有一座砖石砌成的一丈多高的塔,专门收殓无主骨殖,俗名“白骨塔”。塔旁有庙,进门是一个庭院,二门楣上嵌着斗方砖,雕刻着“崇义慈林”四个字。

  “慈林”是佛教用语,庙的意思。“崇义慈林”就是一座“尊重义勇的庙”。它是纪念明末抗清义军首领金声和海明和尚的。

  清顺治元年(一六四四年),清政府强迫汉人依从满族习俗,颁发一道“剃发令”,后以人心不服,暂缓执行。次年清军攻下江南,重新颁布,规定:凡清军所到之处,限十日之内,尽行剃去前额头发露出光顶,后脑勺部分披下来扎成辫子,废除明朝衣冠。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抗者一律处死。这就激起各地人民的英勇反抗。一些不满清朝的汉族官绅、知识分子利用群众情绪,号召“头可断,发不可剃”,展开抗清斗争。斗争十分残酷,许多具有民族大义的人挺身抗争,壮烈牺牲了。有的消极反抗,干脆把头发剃光,出家当和尚。当时有一首民谣:

  尽把头来剃,如何不剃头?
  有头皆可剃,无剃不成头。
  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
  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金声(一五九八年——一六四五年)就是当时著名抗清义军首领。他是徽州休宁人,字正希,崇祯进士,文学书法兼优,任翰林院庶吉士。清军逼近北京时,他上书建议破格用人御敌,未被采纳,辞职罢归。弘光帝(福王朱由崧)时提升为左佥都御史,他看朝政操纵在阉党余孽阮大鋮手里,知事不可为,坚辞不就。南京失陷,他与江天一在徽州山里起兵反抗,分兵扼守山隘,响应者甚众。隆武帝(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金声被任为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在他率领下,皖南抗清声势日大,清廷派大军镇压。清军攻破绩溪,他与江天一、陈有功、吴国桢、余元英等被俘,在南京雨花台被杀害。“死之日,骸骨暴露,无敢收视者”(宋昰《崇义庵记》)。

  当金声等人被押往南京路过芜湖时,一个名叫海明的和尚偷偷地尾随而去。金声等遭惨杀暴尸数日后,他以出家人的身分在刑场边挖了一个土坑,把牺牲者的尸体火化。深夜,他暗地收拾了尸灰和零星残骨,装入背褡,连夜步行返回芜湖。他募化了陡岗荒坡上的一块地,筑塔建庵,把尸灰骨殖存放在塔里,自己就在庵里栖居下来。海明死后,他的弟子根据他的遗嘱,也把他的尸骨放在砖塔里,永远与金声作伴。人们敬仰金声与海明,称此庵为“崇义庵”。从此,芜湖民间流传着“金翰林留发不留头”,“海明光头背金声”的故事。人民对具有民族气节、热爱祖国、勇持正义的人,始终是怀着敬意,念念不忘的。

  崇义庵在解放后犹存。如今是宗教界开办的“爱国加工厂”的所在。海明和金声等的骨殖已迁葬于赤铸山公墓。这里厂房建筑得焕然一新,居住着宗教界的爱国人士。人民政府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宗教信仰自由,他们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尊崇社会主义之义,为实现四化各尽所能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