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门,是汉代宫廷内侍奉皇帝的宦官署(即后代太监衙门)的代称。汉武帝刘彻派李广利征西域得大宛马,十分喜爱,便以铜铸像,立于宦官署门前,因以为名。凡擅长文辞、学识优异之士如东方朔、主父偃等,皆待诏金马门,受皇帝召见,以备顾问。
芜湖市为什么也有金马门呢?
明朝万历三年(一五七五年),建筑芜湖县城时,按四方只开四座正门和三个便门。县儒学(今市第十二中学)在城东一隅,原来范围很大,建城时城圈收缩,借长河作天然护城河,几乎把儒学基址削去三分之一。特别是儒学东边全是城墙,而正南大成坊也逼近城根,没有出路了。恰好自筑城以后,儒学生员参加乡试考中贡生、举人、进士的极少,人们认为“文运不振”,是因为城墙阻隔了山川灵秀之气,“文星”不得高照,所以学子没能登上仕途。因此,乡绅们和儒学教官生徒纷纷主张在学门前把阻隔“文运仕途”的城墙凿开,辟一座新城门。但是,没有经费,一年年拖下来,一直拖了三十七年,新城门还是没有建成。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年),京兆理事周于藩巡视芜湖,地方官绅在儒学泮池边为他举行宴会,席上,他也力主速开一城门。他问,儒学棂星门南方是什么山?众举白马山相对。问东南隅是什么山?众答是大、小荆山。周于藩这时回顾知县魏士前说:“新城门开辟以后,就撮取白马、荆山两山之名作为门名吧。”于是事情就这样初步定下来了。
后来,又报经朝廷批准动工,历时七年才完成。儒学生员罗万爵作《开金马门记》说:“兹役也,巧输智,勤输劳,至赤贫之士辄以膏火资输之。”就是说官老爷发号施令,老百姓出劳力,连穷秀才们也掏了腰包。按照周于藩的意见,城门取名应为“荆马”,考虑到“荆”与“金”同音,传说荆山又出产金石玉矿,于是干脆就叫了“金马门”。而且金马门是在皇帝内廷,翰林学士待诏之处,唐代大诗人李白受玄宗李隆基召见,有诗句云:“晨入紫禁宫,待诏金马门”。这正是儒生们所梦寐以求的,门名金马,也寓意吉祥。
清代咸丰年间,芜湖县城毁于兵火,光绪时城址逐渐辟为环城马路,金马门不复存在了。今天,金马门原址已成为平坦的柏油马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金马门”作为共公汽车的一个站名,仍然在使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