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伯璜
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有巨幅落地《迎客松》铁画屏,古松坚韧刚劲伸出巨臂,挺立于高路云端,而迎百代过客。这是以我省黄山玉屏峰旁千年迎客松为蓝图,由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工艺师和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专家通力合作而成。二十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迎客松》前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留下多少珍贵的历史影集,铁画的独特艺术受到交口称誉。《迎客松》已成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象征。
铁画,是芜湖特有的工艺美术品。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族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以低碳钢等金属材料冶铁锻制,吸取了我国传统国画构图和金银首饰、剪纸、雕塑工艺等特点,锻锤焊接,精工制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运用黑白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锻成,富有较强的立体感。它以挺拔豪放、刚劲有力、古朴典雅的特点独树一格。诚为陈设室内、馈赠亲友之佳品。不仅受国内欢迎,而且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诸国,誉满中外。
下面就芜湖铁画之产生、发展、衰落与振兴、提高的历程,略以言之。
“铁到芜湖自成钢”
芜湖是具有二千年历史的古城,它内濒长河(即青弋江下游),外临大江,水陆襟带,舟车辐辏,交通十分方便。“百里芜湖县,封侯自汉朝。”自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一○九年)设置芜湖县以来,一直是皖南重镇,素称鱼米之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代中期,在江东首屈一指的十里长街己经形成,钢铁业一度兴盛,冶炼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民间有“铁到芜湖自成钢”之谚。
相传春秋时期,吴越地方最先发明炼钢,楚国的造剑专家干将莫邪,曾经在芜湖县北赤铸山铸剑、淬剑。这里有火炉山、铁门槛、试剑石、淬剑池等遗迹。北宋诗人黄庭坚、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均相信此说,并有诗题咏。南宋时,为逃避金人祸乱,山东治铁师卜七南迁至芜湖,利用当地矿藏,开设过颇具规模的治铁作坊,今卜家店有其遗迹。卜家世代炼铁治钢,没有间断。明代中叶,卜家在县城内铁作巷(一称铁锁巷)开设钢坊,后人称为卜家院。不久,又在二街永平里、花津桥等处开设了钢坊,规模较大。卜七的后裔卜万伦技术最精,是百工中声名较著的冶铁师。这时,芜湖已形成商业城市,成化七年(公元一四七一年),朝廷在芜湖江口设立工关,崇祯元年(公元一六二八年)增设钞关。专抽竹木及船运百货税。一年税银从开始一千两增加到四万两。入清,芜湖关税银有增无已,以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为例,常关(工关和钞关的合称)税银有十六万八千四百两。接着出现了令人注目的情况,把“铜斤脚价银”作为单项征收。时至嘉庆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常关增收铜斤脚价银三万三千两,几乎相当于关税收入的六分之一。县志说:“今按芜关完纳铜斤水脚向以钢为大宗。”所谓“铜斤脚价银”就是包括铜料在内的钢铁运输税。嘉庆十年芜湖关道宋镕发布了一道《贩运钢觔章程檄》说:“照得钢为芜邑土产,贩运百有余年,原无贻误。嘉庆六年,奉督抚二宪查办铁斤案内议及芜钢。”对芜钢的经营管理有了一套办法。当时,专门经营钢铁业的有“十八家铺户,”它们资本雄厚,雇有工匠。其时卜七后代卜万兴一户已屈居第九位了。可见芜湖钢铁业十分发达,竞争也很激烈。他们普遍掌握了“苏钢”的冶炼方法,而且技术水平要高于邻近地区的同业。县志云:
“百工中惟铁工异于他县,居市廛冶钢业者数十家,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初锻熟铁于炉,徐以生镤下之,名曰镂铁,镂饱则镤不入也。于是渣滓尽去,锤而条之成钢。其工之上者视火候无差忒,手而试其声,日:若者良,若者楛。其良者扑之皆寸寸断,乃分别为之记,檺来而授之客,走天下不訾也。”可见芜湖工匠都掌握了一套看家本领:会镂铁,去渣滓,看火色,掂分量,听声音,试硬脆,辨优劣。正是在铁工技术普遍提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于康熙年间出现了汤天池的铁画,以及后来著名于世的“三刀”(剪刀、菜刀、剃刀)。
特定的艺术环境
铁画的产生与当时芜湖特定的艺术环境有密切关系。清军入侵,义兵兴起。这时,在芜湖聚集了从各地逃避战乱和被清廷通缉的一些文士和明遗臣,有的潜依沙门,有的隐居山林,其中也有参加徽宁地区抗清活动的。如曾经史可法征聘的太平县人汤燕生、歙县方兆曾、韩铸,僧人一雨、渐江、海涛、碧澄等,他们都长于书法诗画,日以诗字相琢磨,钻研画艺,渐江为新安画派之先驱。世居芜湖的画家有姑熟派萧云从、萧一旸及萧一芸父子,还有姚宋、彭浚、刘梅江、梁璠等众多画家,一时集中于芜湖,这在芜湖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诗人画家,交谊甚笃。诗名甚高的宣城人施闰章也参与其中。爱国活动家、学者顾炎武化名“蒋山佣”在南京三谒明孝陵后,也来芜湖活动过。历史激流把他们冲汇在一起,他们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寄情笔端,痛感战乱,宁贫守志,孤高自赏,情调苍凉;挥毫作画,多远山、淡水、怪松、奇石、老梅、修竹、秀兰、细柳之类,表现了高尚脱俗、素节不屈的情操。他们的诗、画在当时颇有影响,又身沦民间、寓居陋巷、庙庵,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且以心怀亡国之痛,与士农工商四民有共同的命运。因此宁愿把作品赠送给贫民(如渐江),而对州官的索求则拒之于门外(如萧云从)。所有这些,对汤天池来说,适逢其会,正是有助于他研制铁画的社会(艺术)环境。在爱国名画家萧云从的帮助下,铁画终于能在艺苑中独树一帜,大放光彩。
谢堃《金玉琐碎・铁画》:“幼闻芜湖铁工汤鹏与萧云从邻居,暇辄观萧作画,萧恶其蠢,呵责之。汤发愤曰:‘尔谓我不知画耶?’乃锻铁作画。”《画友录》的作者黄钺,否定了谢堃的说法,他把汤、萧合作创制铁画的关系,在《汤鹏铁画歌・引言》中作了详细解说:
“钱塘梁侍讲同书作汤鹏前后《铁画歌》,一时属和者甚众,顾传闻有异辞。鹏字天池,钺乡人,幼闻先大父言其事甚详。初,赁屋于先曾祖,贫甚,技也不奇,有道士乞火于炉,炉灭,诘之,曰:‘月余未锻也。’道士击其灶曰:‘今可矣!’径去。后觉心手有异,随物赋形,无不如意。第惜山水未能也,往诣萧尺木,求其稿,今所见萧画也。”
这段引言除了关于汤鹏的技艺得力于道士的神授不足信以外,其他该是可信的。原来,黄家有临街房屋出租给汤鹏,汤鹏租居时间很久,付不起房租,每到年终就以铁画抵偿,黄家因此收藏了很多灯屏烛檠。黄钺出生于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〇年)八月,家住芜湖西门外升平桥旧宅,儿时闻其祖口述,当是事实。黄钺还说,汤鹏曾经特地登门求师,终于得到萧云从的竭诚传授画艺,提供画稿。大幅铁画屏风就是萧、汤合作制成的。
铁画独有汤鹏名
汤鹏,字天池,大约生活在清初顺治到康熙年间。原籍江苏溧水县神巷村人(一说是溧水县南乡石白湖畔汤家边人)。据铁画工艺场老师傅储炎庆说:汤鹏由家乡逃荒来到芜湖,后来经过一番周折,才在一家铁作铺当上徒工,从此,以打铁为业,在芜湖定居下来。
这家铁作铺在西门铁作巷,是冶铁作坊集中的地方,离萧家巷不远,年近六十的老画家萧尺木(云从)住在这里。汤天池白天劳作,夜晚只能寄宿在城南门外老浮桥边一艘破船里,与乞丐为伍。尽管生活艰苦,对绘画却很有兴趣,常去观赏萧尺木作画,晚上就在青弋江边沙滩上用竹枝练习,经常熬夜到鸡鸣天亮方才住手。长河两岸的垂柳、芦苇,水上渔舟,水里鱼虾螃蟹,都是他的写生对象。经过长年累月的勤学苦练,初步掌握了绘画技艺。其时,西门外有一条河叫花津,水源来自西湖池和陶塘。陶塘四周有达官显贵的别墅,也有画社。汤鹏常来看画师如何作画。一次,老画师的点烛灯檠跌折,汤鹏把它修理如新,老画师很高兴。汤鹏要求学画,老画师答应了。不料连学三个晚上,汤鹏使笔总不能如意,画不成形象。老画师忍不住说了一句:“真是其笨如牛也!”个性倔强的汤鹏也火了,发话道:“我不会画呀,用铁锤打一幅给你看看!”据说,汤在陶塘边转悠了三个夜晚,思考着如何打出铁画来。他终于从红菱角得到启发,触动创作契机,偷偷地锻制成第一枚菱角,相当逼真。传说,他起初打的铁菱角丢在墙角落里,他的师傅还以为是真的,用手一抓,烫得叫起来,问汤鹏从那里学会的这个真功夫,汤随口应道:“用手捏的!”当场掐出具有两角、四角大小不等的菱角,师父大惊,以为他有一副天生“神手”。后来便有了道士吹炉火并对汤鹏的一双手吹了一口“仙气”之传说。
为了专心致志研制铁画,汤鹏满师后独立开店,在升平桥边租赁黄钺祖父的临街房屋,除了锻打农具及生活用具以糊口外,主要精力是用于锤制铁画的工艺。开始,只能锤制知了、螃蟹、柳枝、芦叶等小景物,虽然形象逼真,但不脱儿童玩具范围,缺乏艺术性。不仅价值低廉,销路也不广。这样他的生计日见窘迫。但他毫不气馁,前人歌咏他“扬锤柳下”,“解衣任槃礴”,“穷岁月事摹绘,百炼要与九朽争,”终于突破难关,技术上精益求精,提高到“攻金竟类攻皮鞣,赋形有物,无不如意”的程度。锻制动植物小景,应手而成。可是,汤鹏并不满足已得的成就,想作山水屏幛,苦不得法,心甚烦恼,最后登门向萧云从求教。那时,萧尺木已从萧家巷迁回城东梦日亭遗址附近的故宅“梅筑”园林,知汤鹏打铁画意志坚韧,乐于与他结下忘年交,共同切磋画艺。为了适合锻制成大幅山水铁画,萧云从特地运用了“减笔皴”的笔法,用以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各种脉络纹理。后来黄钺题诗道:“汤亟造请遂所求,皴为减笔林不稠。寒山古寺宜深秋,间有衰柳维扁舟。请看真本铁笔遒,果与萧画无别否?”(见《壹斋集》)
铁画远传到北京,受到朝野人士的一致赞誉,乾隆时侍讲学士、著名书法家梁同书(山舟)连作前后《铁画歌》,其中有句云:“至今画手排浮萍,铁画独有汤鹏名。仙人化去神龙迎,三十六冶皆不灵。”(见《频罗庵遗集》第一卷)说明汤鹏勇于创新,有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
汤鹏铁画有四大品种
汤鹏创制的铁画,按体制和题材分,可以区分为四大品种。
第一类:尺幅小景。有兰草、松树、翠竹、老梅、荷花、豆架、瓜藤,以及雨鹭、鸣蝉、蜻蜓、飞蝶、跳蛙、游鱼、奔马……这都是画幅直径不过一尺左右的小景,嵌进红木框里,以素绢作背影(衬底),挂在粉壁上,黑白相衬,分外醒目。凡书斋客厅挂上一幅供人欣赏,更添雅兴。这一类还有仕女人物,大都是历来流行的渔、樵、耕、读和牛郎、织女、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人物。这类作品传世较多。光绪六年(公元一八八〇年),谢堃在当涂县张瑞庚家,见到壁间悬挂铁画四幅:山水、花鸟各一,人物二幅。“肥瘦阴阳与笔画相似,款署‘汤鹏锻’三字,亦铁为之也。”(见《金玉琐碎》)今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柳蝉》、《芦蟹》都是这类作品,另有无款《竹石》一副,可能也是汤作,因年久脱落了款识。
第二类:铁画(花)灯。这种灯是用四幅或五幅、六幅精巧的铁画(花)合嵌而成,用云板(涂上云彩的木板)制成画框,或以云母装饰,镀金雕玉镶嵌,紧紧扣束。蒙上洁白如云的素绢或茧纸,中燃银烛,光彩夺目。无论是风清月白之夜,或秋雨冬雪之天,高悬一盏铁画(花)灯,颇富情趣。铁画灯既可吊挂,也可加上灯柱立于墙角,随时搬动,美观实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当年芜湖民间习俗,中秋节前后七日,家家户户结彩张灯,以祝延年益寿,名为挂“万寿灯。”除红烛灯笼之外,还有铁花灯,高竿挑起。悬在屋檐下庭院中,灯月交辉,分外悦目,给人们生活平添一层艺术美的光泽。
第三类:铁画屏风。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障蔽的用具,通常用竹、木结构成框架,镌上木板、大理石或糊上名人字画,有四扇、六扇、八扇……之分,扣束联结,可以折叠、移动,把堂室隔成里外间。汤天池别出心裁,创制大幅山水铁画屏风,有宽广达十二折叠者,这种大幅巨制,需时非数月甚至期年,人们惊为屏风艺术中别开新生面的杰作。
第四类:铁字。这是将古代和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的手迹,正、草、篆、隶四体,尤其是行草,锻制成铁字。人们把铁字视为旷古未有的一种书法艺术。现存安徽省博物馆的一幅铁字对联:“晴窗流竹露,夜雨长兰芽”草书,苍劲洒脱,就是出于汤天池之手。此联作于“丁卯春三月”,即康熙二十六年(公元一六八七年),迄今将近三百年了,保存完好,已列为珍贵文物。
铁画创制成功,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迅速打开销路。那时芜湖市场百物俱备,著名土特产有二十二类,而铁画名列前茅。诸名家如梁同书、韦谦恒、钱萚石、谢金圃、吴杉亭、陈宝所等,纷纷作诗唱和,赞扬汤天池“炉锤之巧,前代未有,”并说:“此技亦可喻至学,研穿铁杵吾儒硎。”要学习汤天池锲而不舍的精神,读书治学,砥砺意志。
“雪摧老干撑松杉”
生活在所谓康熙盛世的一个巨匠汤天池,他的命运并不好。在那个时代,他终究不过是个社会地位低下的铁工而已。然而,汤天池铁骨铮铮,不失铁工本色,他藐视达官显贵,厌恶市侩俗儒,宁守穷困而不折腰献媚,晚年生活十分潦倒。好饮而囊空,“独怜奇技坐无穷,江天日暮酒钱空”,是诗人对他穷困生活的写照。芜湖人、国子监祭酒韦谦恒颇为之惋惜,说他的作品“传至日下可值数十缗,然性颓放,不受迫促,故卒以技穷”。他逝世后,两个孙子继承了他的技艺又传至他人。至嘉庆,芜湖铁工仿制铁画的人越来越多了。销路颇广,“四方多购之,以为斋壁雅玩。”(见嘉庆十二年重修《芜湖县志》)汤天池为后人留下一笔珍贵的文明财富。地方志书为他立了小传。
汤氏铁画技艺历代相传,使这一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不至于中断。但是,铁画生产的继续和发展,道路是曲折、坎坷的,每进一步都很艰难。许多不知名的工艺匠师,默默无闻地付出劳动,这不仅是为了个人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艺术事业。清代仁和(今杭州市)文士朱文藻对汤天池铁画叹道:“雪摧老干撑松杉,”可以借来说明芜湖铁画艺人的创造精神和铁画史的发展过程。
乾隆、嘉庆年间,芜湖工匠成批生产铁画,制作虽然不如汤天池之“神工”,但技艺水平还是较高的,“一如丹青家而无襞积皴散之迹”。(嘉庆县志)像画图一样,没有折迭绉纹、裂拆积垢、粗劣的痕迹,说明铁画的精致雅观,所以“四方远客多购之。”(同上)封建社会制度严重阻碍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道光以后铁画生产日趋下降,这与芜湖钢铁业的衰落,有密切关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推向殖民地的深渊。太平军兴起,在芜湖建立地方政权十年(公元一八五一——一八六三年)之久。经过一场战乱,芜湖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经济萧条,十里长街变为瓦砾场。在所谓“同治中兴”时期,生产逐渐复苏,钢铁业“尚存炼坊十四家,均极富厚”,(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比原来减少了四大家。光绪二年(公元一八七六年),根据中英《烟台条约》,芜湖辟为通商口岸以后,“洋货”大量涌进市场,芜湖手工炼钢业面临覆灭的威胁。辛亥革命后,芜湖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对炼钢业不予扶植,让它自生自灭。民国八年(公元一九一九年),县志编者对芜湖炼钢业的衰落惊呼:“自洋钢入口,渐就消灭!”这时,只有“冶坊一家,鼓铸釜甑农具及钟鼎器皿”而己;另外有“铁厂三家,修理机器,配制机件,仿造简单机器。”冶炼工业的破产,必然带来铁画生产的衰落。原有的冶坊都已歇业,幸存为数不多的铁工铺,主要是锻制刀、剪、农具、环钉之类,只有少数工匠坚持生产铁画。民国八年县志在《商业》一章里记述:“铁画虽无汤天池之神工,而衣钵传流,精巧者亦自不乏,甚至可以乱真,远方仍争购之。”这时,铁画艺人一概以汤天池的作品为样板,进行仿制汤天池的作品更日见珍贵了。某些以牟利为目的的铁工铺老板,便打出“汤天池作”的款识,冒充真品。仿制最精巧者是一个绰号黄胖子的工匠能手,他的店铺在寺码头。“结火”是他擅长的绝技。产品都是四幅挂屏,多卖予“洋关”(即外国人把持的芜湖海关)和天主堂的相公、嬷嬷.(即外国传教士、修女)。黄胖子也打铁字,原来北门花津桥“第一泉”浴室,有一副铁字对联,就是黄胖子在三十年代以一百块银圆高价卖给浴室老板,落款是汤天池,其实是黄胖子的作品。这副铁字对联一直保存到解放后,十年动乱中被砸毁了。
旧中国,封建性行帮陋规之一是:“传媳不传女。”这是为了技艺保密,保住饭碗。黄胖子不然,把技艺传给自己的独生女儿,指望招女婿进门顶香火。抗日战争爆发时,黄大姑娘逃难武汉,从此没有下落,不久,黄胖子去世,成了绝户,他的精湛“结火”技艺也绝了。比黄胖子略晚的铁画艺人只剩下几个了,他们的境遇比当年汤天池,更是每况愈下,只能流落街头巷尾磨剪镪刀糊口,最后幸存者只有唯一的老艺人储炎庆。铁画,已濒于人亡艺绝的境地。
铁树开花迎春来
新中国成立后,枯木逢春,铁画也获得新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扶植下,成立了芜湖市工艺美术厂,铁画老艺人储炎庆不负嘱托,继承和发展了汤天池的技艺。在“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于五六年间拿出了样品,当年八月《安徽日报》专文报导“铁画复活了!”翌年,储炎庆被推为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手工艺术老艺人座谈会。朱德委员长与储炎庆握手交谈,鼓励他说:“老储啊,穷人总是有志气的,汤天池就是一个有志气的人。汤天池的铁画好不好呢?当然好得很!但是只要我们有志气,肯努力,就一定可以超过他!”储炎庆受到很大鼓舞,他决心尽余生竭余力,为铁画工艺进行新的探索。一九五八年,《关山雪霁》、《黄山莲花峰》等作品参加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塑艺术展览会。是年九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在省博物馆欣赏了依照徐悲鸿画稿锤制的《奔马》,勉励有加。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储炎庆和一部分铁画艺人在合肥模型厂锻打铁画。国画家们纷纷提供画稿,在造型工艺技术人员的积极合作下,创作了题材多样的作品,《松鹰》、《花蝶》和《牛郎织女笑开颜》三幅,被选送到法国巴黎世界和平理事会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展出,受到国际友人的称赞,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一九六〇年夏天,朱德委员长来安徽省会合肥视察,再次接见了储炎庆,在听取了储炎庆汇报他的铁画班子以后,用手指指自己的头发,又指指储老的头发说:“老储啊,你看看,我们都老了,各项事业都该考虑考虑后继有人的问题,铁画工艺,也要好好地培养接班人啊!”储老不辜重嘱,言传身教,突破了昔日门户之见和传统观念,无保留地传授技艺。解放后新一代的铁画工艺师,如颜昌贵、张德才等,都是他一手培养的。
新社会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提供了前所末有的有利条件。储炎庆师徒和国画家、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王石岑密切合作,创作了巨幅铁画《迎客松》。还根据其他画家提供的画稿,创作了《梅山水库》(又名《佛子岭水库》)和毛主席诗词手迹《沁园春・雪》等作品。这些铁画均经著名喷漆工艺师、屯溪人俞金海喷漆处理,蒙上一层薄薄的漆衣,不仅防锈,而且放出光泽。上述三幅铁画于一九六一年被选入陈列北京全国人民大会堂。储炎庆为人民作出了贡献,人民相信他,选他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芜湖铁画蜚声海内外,凡来江城的专家、学者、归国侨胞和外国友人,都以一睹铁画为快,观赏工艺流程,惊叹、钦佩劳动者的芝术创造力和坚强的意志。一九六四年五月五日,郭沫若同志特地来到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参观铁画,赞不绝口:“是个创造!是个创造!”欣然题词:
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
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
这是一幅行草,笔力雄健,极有气势。不久,储老把这副题词锻制成铁字书法工艺品,送给郭老,郭老说:“不敢当,不敢当。这是一件珍贵的工艺品,我个人不能接受,应该送到国家博物馆珍藏起来!”这幅珍品现存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雨过天晴,铁画茂盛
正当铁画百花争艳之时,不幸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受到无情的摧残。诬蔑铁画是“黑货”,“黑画”、“铁渣”……储炎庆遭到了批斗,罚他看大门。强令他的徒弟们全部“洗手”改行。所有铁画一扫而空。铁画艺术面临着人为的毁灭危险。
风雨过后是晴天。历史惩罚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以后,铁画又梅开二度,喜迎春来。芜湖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新建了一座四层高的二千多平方米的工艺美术大楼。这座大楼建在风景如画的赭山公园东麓。招收了十多名新艺徒,成立了铁画技艺研究会。创制的铁画题材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诸如:《蔡文姬》、《木兰从军》、《天女散花》、《西厢记》、《洛神》、《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红楼梦菊花赛诗会》等传统题材作品,被选送到北京全国旅游内销展览会展出。为毛主席纪念堂,精心制作了毛主席手书《长征》七律诗巨幅铁字。铁画展览厅一尘不染,粉墙上挂满各种规格的作品,有齐白石的《跳虾》,徐悲鸿的《奔马》,刘海粟的《松鹰》和《山水》,唐云的《螃蟹》,光元鲲的《老虎》、黄近玄的《岩鹰》,以及熊猫食竹、鱼戏水、蝶恋花、晴、雨、风、雪中的梅、兰、竹、菊、荷……反映历史、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诸内容的佳作,形神兼备,风格清新。安徽省政协副主席、著名版画家赖少其,以他特有的漆书体,撰写对联一副,锤制成铁字联:“笔墨顽如铁,金石掷有声。”过去铁画容易氧化生锈腐蚀,所以汤天池的作品传世极少。现在采取烘漆新工艺防锈处理,可保存数百年之久。一九七八年,日本著名风景画家东山魁夷赞扬说:“把铁锻成画,这是中国艺人的伟大创造。我是画家,但是我无法达到这种高超的艺术水平!”他高兴地买了《毛竹》等铁画带回国去。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设两个文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以后,铁画艺人充满信心,要为振兴中华作出新的贡献。一九八三年春,创制了大型立体铁画:①《松鹤图》(扬长胜画稿,张德才锻制),②《墨竹图》(张振家画稿,杨光辉锻制)。两幅作品均为宽1.68米,高1.42米。取意“竹苞松茂”、“松鹤延年”,象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祖国生机蓬勃繁荣昌盛的可喜景象。这两幅立体铁画,镶嵌在我省铜陵市天井公园的楼阁里。一九八三年五月,艺人们又创制了小品瓷版作为衬底,配以动物及山水等铁画小品组成。富有强烈光泽,铁画经洁白瓷板的映衬,形象突出,格外鲜明,别具情趣。既能经久、不锈,又便于保洁除尘。在形式上也是多样的,如有用正方形嵌扣的《小熊猫食青竹》,有直径不过一尺的圆形瓷版镶嵌的《斑鹿》,还有菱形的等等,均系上镀银的链子,便于悬挂。这一铁画新品种,自投放市场以来,颇受顾客欢迎。当年九月,在江苏镇江市召开的十五届全国旅游工艺品会议上,一次即销售五百八十件,一跃而为旅游工艺品的后起之秀。一九八四年春,几个青年铁画艺人发扬创新精神,研制了彩色铁画。这年七月上旬,在美国首都儿童博物馆举办了“中国芜湖铁画展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新华社专发了照片,刊登于《安徽日报》(1984年7月13日)。芜湖铁画,成了沟通中外友谊的媒介。
汤天池、萧尺木、储炎庆诸前辈与有关画家、工艺匠师,对铁画的贡献,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抹煞的。
一九八四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