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渐江,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他是徽州休宁人,俗姓江,名韬,字六奇,万历三十八年(一六一〇年)出生,年轻时勤苦好学,进入县儒学,是个秀才。他善绘山水草木人物,生动地反映了新安江上游灵山秀水的风貌。崇祯五年(一六三二年),只有二十二岁的渐江创作了《梅竹高士图》,寓意深刻,表达了他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和正直不阿的品格。这幅画流传至今,在《中国名画集》第七集中可以见到。

  清军攻下江南,南明亡,清廷严厉执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渐江为了表示反抗,干脆剃去全部头发,当了和尚,流寓芜湖,住锡准提庵,做了个“方外之人”,过着日食粥汤、咽菜叶的清苦生活。这时,在芜湖聚集了一批从各地逃避战乱和清廷缉拿的文士及明末遗臣,有的隐姓埋名为僧,有的隐居不仕,其中有不少徽州、宁国地区很有才名的人。如太平县人汤燕生,歙县方兆曾,新安韩铸,他们都能诗善画,师事萧云从,形成“姑孰派”。渐江与他们交游,日以诗画相琢磨,并向萧云从求教画艺。萧云从经常对渐江说:“天下至奇之山,须以至灵之笔写之。”如何才能有“至灵之笔”?那就要脚踏实地,仔细观察大自然景物。渐江按照萧云从的意见去进行创作实践。他由芜湖去黄山,结庵莲花峰下,朝夕观察松、云、泉、石变幻之景象,“寝食于斯,胸怀浩乐”。最后创作出一部《黄山图册》,萧云从题跋云:“及睹斯图,令我敛手。”曹寅也赞扬:“渐师学画于尺木,而品致迥出其上。”(见《十竹斋图》跋)顺治八年(一六五一年),渐江作为行脚僧游历了庐山、黄山、白岳、新安江以后,以他的生花妙笔,绘制了一幅山水卷,寄托了对祖国大好山河和故乡一草一木的热爱。此画历来被藏画家视为珍品,收入《格庵山水合锦卷》,神州国光社有珂罗版本,一九五九年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重印。

  渐江为了提高绘画技艺,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他几乎每年作山游,脚穿草鞋,身负食瓢,跋山涉水,穿行于林木云雾之中,仔细观察景物,攫取绘画素材,融会默化,再形之笔端。他还汲取前人的经验,多师法倪云林笔法、构图和布局,并有所发展创新,形成自己崇尚天真、自然、幽淡的独特风格。他仿倪云林《古木丛篁图》、《幽亭秀木图》与倪画相伯仲,几可乱真,但在幽深中包涵勃然生气,反映了他热恋生活的开旷胸臆。渐江的艺术创作精神和绘事技巧,在当时颇有影响,许多画家不约而同接踵学步,僧碧澄(号荻舟)工画山水,就是学的渐江。后来,“新安画家多清閟法,实渐江导其先路”(见《芜湖县志・人物志》)。被推崇为新安画派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怪松、奇石、老梅、修竹,渐江尤好图写,显示了他的高尚脱俗、素节不屈的情操。他曾寄赠《梅竹》小帧给汤燕生,汤题二首诗答谢,其二:“梅花曾濯魄,修竹尚侵云。一片郁林石,数行冰雪文。经年含冷艳,深夜附微芬。岚气虚檐入,高寒并在君。”既赞画,更赞人。梅竹是渐江人品的写照。

  尤可贵者,渐江很同情穷苦人民并以画资助。康熙二年(一六六三年),他逝世前一日,犹手作二画贻贫者。接着,往宝相寺沐浴,浴毕向友人家取游庐山时草履以去,如同往日一样准备远游的样子。第二天,寺僧发现他静坐床上逝去,年五十四。众人无不流泣,萧云从、汤燕生尤感悲痛,萧借题《梅花轴》诗表达了对他的深切哀念;汤作《哭渐江师》三首七律吊之。安葬时,“名士百人齐负土”,绕塔栽梅数百株,称之为“梅花古衲”。每年,梅花傲霜斗雪,盛开枝头,冷香浮动,游人络绎不绝,前来凭吊这位对祖国文明有卓越贡献的画家。

  岁月流逝,渐江画名日高。他的骨殖后来迁回原籍安瘗。《歙县志》把他列入人物志,有小传。《神州大观》、《南画大成》、《明清山水名画选》等,都复印和介绍了他的作品。《梅松图卷》、《晓江风便图》被视为国宝,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研习渐江者历代不衰,著名版画家赖少其同志兼擅国画,就是从渐江入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