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都剌和贯酸斋,是元代的两个著名文学家。

  萨都剌(约一三〇〇年——?),本姓答失蛮氏,字天锡,号直斋,先世为西域回回族(答失蛮氏),生于雁门(现在山西省代县)。泰定四年(一三二七年)进士。做过御史,以弹劾权贵不法行为而受到降职处分,后来还担任过江浙行省郎中、江南行台侍御史等官职。他的著作有《雁门集》。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以雄放、清丽著称。词的风格也类似。《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等皆有名,特别是前一首词中的“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更为有名。

  芜湖澛港,在元代设有馆驿,接待过往官员。萨都剌大约是在担任江南行台侍御史的时候,由池州乘舟顺流而下去集庆路(今南京),途经澛港驿的。他沿途写了不少诗。在澛港馆驿,他发现了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戏曲音乐家贯云石写的一首题壁诗,即景生情,立作《过芜湖和贯酸斋壁韵》,(康熙《太平府志・艺文志》诗题作《鲁港河》)全诗如下:

  吴姬水调新腔改,马山郎君好风采。
  王孙一去春草深,谩有狂名满江海。
  歌诗呼酒江上亭,墨花飞雨江不晴。
  江风吹破蛾眉月,我亦东西南北人!

  这诗既非古体,也非近体,而是诗词向曲的方向演变,是可以击节歌唱的,所以叫“歌诗”。从这里使我们了解到,当时南北曲在芜湖流行,歌伎已改唱水调新腔了。“马山郎君”句是对鲁港附近白马山民间歌手的赞赏。马山与蛾眉山(大、小荆山若蛾眉)东西相对,由马山想起峨眉山,借以喻月之不圆,更添离愁,所以诗人发出了东西南北、飘流不定的慨叹。

  贯云石(一二八六年——一三二四年),字酸斋,号芦花道人,维吾尔族,阿里海涯之孙。曾为英宗潜邸说书秀才,仁宗时任两淮万户达鲁花赤、翰林学士等职,后称病告归,退隐江南,去杭州,途经澛港驿留下题壁诗。他精通汉文,所作散曲,风格比较豪放,亦有偏于清丽者,与萨都剌诗歌相类。当时与徐再思(号甜斋)齐名,并称为“酸甜乐府”。他对戏曲音乐也颇有研究,海盐杨梓得到他的传授,对后来南北曲中的海盐腔的发展有颇大作用。他比萨都剌早生约十五年,年仅三十八岁去世。当萨都刺来鲁港和诗时,贯已弃世二十多年了。从和壁诗看,萨都刺对贯是很追慕的。元代二位著名文学家在澛港题壁唱和,实是芜湖文苑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