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七年五月,在今芜湖市大砻坊,靠近青弋江边,一家经营碾米制粉生意的工厂经清朝政府批准正式开业。它的全名叫:“芜湖益新米面机器公司”,由于主要以制粉为业,所以一般人称为“芜湖益新面粉公司”,简称“益新公司”。

  益新公司是一家商办工厂,属于中国民族资本机制面粉工厂的最早行列。据《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记载,在益新公司开业以前,中国只有两家机制面粉厂,一个是朱其昂于一八七八年开设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一个是未留姓名的企业主在一八九六年开设的“广州机粉厂”。若从投资额上来看,广州机粉厂为六万元,贻来牟也不会多,这从“磨坊”二字可以窥见,而益新公司却有二十一万元,由此可见,益新在三家机制面粉厂中堪称第一。

  益新公司的创办人叫章惕斋,又名章赣岑,号干成,浙江湖州人(一说杭州人),曾任安徽无为县知县,后擢升为无为州知州。他的弃官经商有这样的一个传说:一次,他故意说他家的厨子偷吃了半边鱼,厨子据实抗辩,他就声称要对厨子动用平日治狱时所施用的酷刑,吓得厨子立即招认服罪。章惕斋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觉得以往审案,动辄施用酷刑,以致屈打成招,冤枉人民,于是他就怀着一种负罪感,挂印跑到芜湖大砻坊开起了面粉厂。此事因系传说,不足为凭,但章氏家谱中确有这样的记载,说是“因验吏治冤狱有悟,遂弃官经商”。

  章惕斋筹建益新面粉公司是从建造制粉大楼开始的。制粉大楼于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年)动工,一八九四年竣工投产,只不过因报请批准被耽搁了三年时间才落后于广州机粉厂,直到一八九七年才对外打出招牌。初开业时,公司只有一台蒸汽机和一台直径一点二米的人造石磨,职工人数很不固定,通常雇佣短工,旺季大批招进,淡季予以辞退。短工绝大部分是江北烔炀河鲍家圩的农民。虽然如此,益新公司的生意却是很好的,它每天出米五百石、面六百石。一八九七年就“获利万金”,一八九八年“获利约三万金”,而且“所出面粉,利于内地及出口销售,其价较廉于上海面粉及外洋进口面粉”,受到顾客的欢迎(引文见一八九九年二月二十四日《中外日报》,一九〇五年《关册芜湖口》第四十二页)。但是,就在它生意兴盛的时候,封建官厅给了益新公司当头一棒:“前关道袁爽秋京卿,与前英领事富美基君,议定善后章程六条,不准该公司添增机器、多做米面,以免攘夺本地人力砻坊生计。每日做米以五百担为额,做面以六十担为度,不准逾额。”于是公司准备大加扩充发展的计划搁浅(见一八九九年二月二十四日《中外日报》),气得章惕斋将厂门口新贴上去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春联一把扯了下来。

  一九〇六年,随着满清政府在工商业政策上的被迫放宽,益新公司又先后从外国进口新式机器、添造安置新机的房舍,而且有安置制冰机器的动议,准备大干一番。当时的《捷报》撰文展望该厂前景时,曾说:“今后该厂生产将猛增一倍。该厂所制面粉本非上品,更换机器后,该厂计划制上等面粉。”(见一九〇六年十月五日《捷报》)但益新命乖运蹇,一九〇九年的一场大火,将工厂及其设备烧个精光,濒于破产的章惕斋,为了重建益新,只好向曾任两广、两江总督的周馥(俗称周大帅)求援,他从周处借得白银三万两,又从亲朋好友处筹集了一笔钱款,就着手进行公司的重建工作。一九一六年,新建的面粉公司在原址上竣工复业。制粉大楼是用糯米稀糊砌筑的四层砖楼,极为牢实坚固;蒸汽机及附设发电照明和制冰设备,是从英国亨利西蒙磨粉机器厂进口的,比较先进;同时延聘了美国的土木建筑师和英国工程师,工厂升起英国的“米”字旗,门前挂有刻着中英文字的“芜湖益新米面机器公司”的招牌,投资额为三十五万元。生产的产品是贴着“鹰”牌商标的高档面粉,畅销国内,大获盈利。于是章惕斋扩大投资范围,兼营起马鞍山的向山硫铁矿来。

  一九三七年,芜湖沦陷,日军侵占面粉公司,工厂“被日军军管理”,改名“华友面粉厂益新工场”(见〔日〕前田隆良著:《支那的制粉业》),资本额三十六万日元;机器设备遭到了掠夺性的使用,工人受到百般压榨和欺凌,曾多次进行反抗。一九四五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公司以日伪产的名义被安徽省政府接收,半年后,才把一座劫收后的空厂归还给章惕斋的大儿子章朗熙。章朗熙向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借款购买小麦开车复业,但两个月后就维持不下了,不得不租给汉口福新第五面粉厂。福新厂老板怀着并吞的目的,派人来芜整修设备,增添两台清粉机、六台圆筛,改装制粉工艺,使生产走上正轨。两年后,福新老板提出要买下益新,章朗熙不答应,便退了租,又将公司转租给张治中将军的长子张一真经办的上海轻便实业公司。一九四八年底,益新因长期不能开车,发给工人三个月工资的遣散费后,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芜湖解放。当时由于益新公司资方无主,工人们就在解放军军代表和副厂长等领导下,收拾残局,组织生产。不久上海工商界投资芜湖,将益新公司改名为“芜湖益新永制粉碾米工厂”,由工程师兼厂长引进新技术,在安徽省首创用“谷糙分离筛、橡皮砻、蚀米机和升运机”等输送设备组装起来的两砻、四机连续化生产的碾米车间,并革新制粉工艺,代国家加工、生产“八一通粉”。一九五一年六月,中国粮食公司皖南分公司出资(约值现人民币十二万七千八百元)购买公司全部厂房和机器设备。从此,产权归全民所有,厂名定为“中国粮食公司皖南分公司制粉碾米工厂”。一九五三年五月,工厂碾米部分并入芜湖市一米厂,成为单一的国营芜湖市第一面粉厂,以后又改名为芜湖面粉厂,直到如今。

  自实行国营的一九五一年六月,到一九八一年六月,恰好三十年。三十年来,这座有着较长历史的工厂面貌焕然一新,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贡献日益增大。这三十年,工厂生产的面粉、杂粮粉、大米及面条总计五十一万六千吨,工业总产值一亿六千七百万元;这三十年,工厂上缴国家利润二百五十一万元,其中粉碎“四人帮”后的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一年四年内就上缴一百二十多万元,相等于以往二十六年上缴利润的总和;这三十年,工厂不断革新工艺,先后取得“夹底麦仓”、“麦间风运”、“胶粘筛布绷装”等先进技术成果,进入全国先进粉厂的行列;这三十年,工厂还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协助淮南、蚌埠革新工艺,将石头路面粉分厂迁到界首县,为在淮北平原建立机械化制粉厂提供了技术装备,奏出了一曲社会主义的协作友谊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