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以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腊月初八为“腊八”,这一天吃过“腊八粥”(以蔬果米杂煮而成,一名五味七宝粥)以后,辞旧岁、迎新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四郊农家和城市糕饼作坊,碾磨糯秈黍粉拌和饴糖做“年糕”,有黄、白之别,方形的叫“方头糕”,元宝式的叫“元宝糕”,形狭而长的叫“条头糕”,稍阔的叫“条半糕”,黄白垒垛;另外还制作糍粑、豆皮、欢糰之类,都是准备年夜祀神、供祖先及馈赠亲朋用的。富家雇工磨粉自蒸,一般居民则到店里买点儿应应景。因之,春节前一二十天,糕饼店门市如云。操刀屠户分外忙碌,到出栏之家杀“年猪”;一般人家定买猪头在冬至前,选皱纹如“寿”字者,谓之“寿猪头”、“元宝头”,腌透风干,以备敬神之用。长街书坊悬卖官板新历书(当时称为皇历),地保以新历书逐户分送,各家必须加倍给钱,号为“送历本”。腊月夜长火烛多,有巡更夫沿街敲打竹梆,高喊:“谨防火烛,小心者!”提醒注意,名曰“叫火烛”。腊月将残,检阅历书,在“宜扫舍宇”日(一般在二十三、二十四),扫除庭户尘秽,擦洗门窗,冲涤家具器物,清理厨房,粉刷灶台,铲净锅底烟垢,俗呼“打炀尘”。这段时间,男人采办年货,穿街走市,脚不停步;妇女在家浆洗衣被,缝制新鞋,剖鱼剁肉,烹调荤蔬,手脚不停;连孩子们也当助手,忙得不亦乐乎。

  整个腊月,青弋江两岸四市,从南门湾过老浮桥,联结花街、鱼市街、米市街、薪市街,接十里长街,直到中江塔江口码头,农副土特产品、南北杂货,都是车载舟运,肩挑手提,纷纷进入市场,买卖倍加兴旺。灯笼铺通宵赶制灯彩;香烛铺印财马、糊元宝、凿纸钱、浇巨烛、束名香、制爆仗;山货铺大量供应箪瓢箕帚篮筐绳席;铁作铺连夜锻制“三刀”和铁画;瓷器铺备有各色瓷瓦缶器锅铛碗筷;酒肆、药铺各以酒糟、苍术、辟瘟丹送货上门;锻磨、镪刀、杀鸡诸色工人亦应时而出,喧叫街巷;还有叫卖陶灯、灯草、灶君像、门神、春联、年画的……这些总谓之“年市”。

  腊月二十三是“送灶”日,传说灶君是“家神”,是玉帝派他下凡专查人间事的,一家一个,到年底他得上天回报。人们为了讨取吉利,求他讲好话,就备办香花、纸马、果品供在灶台上,然后,散草豆,饲神马,扎轿子,焚烧门外,送灶君升天。有一套祷词,以后简化成一副灶君专用对联,就是:“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以后,一些深宅大院,择日召请道士画符遍贴门户,杀鸡沥血于门槛,执香烛、鸣钲钹绕屋一周,据说可以消除一年不祥,芜湖人叫“发檄”。腊月的最后一天(二十九或三十),也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谓之除夕。这一天,插冬青、柏枝于门楣,换门神、春联,张贴年画、福字,堂前壁柱一般贴的是“百无禁忌”、“万事如意”,店家不外乎是“一本万利”、“财星高照”,农家则是“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一类吉利语,连牛栏、猪圈、鸡笼上也贴上“六畜兴旺”的红帖,预祝新的一年有好光景。

  祭过百神,点燃“报旺鞭”爆仗以后,灯烛通明,香烟缭绕,家庭举行夜宴,长幼全集, 按辈分依次挨坐,说些吉利话之后,家长首先下箸吃的是“安乐菜”,俗呼“八宝菜”,全家人跟着细嚼品尝,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宴席,名叫“年夜饭”,也叫“合家欢”。席上,就连平日滴酒不尝的妇女、孩童,也要抿一口甜洒。